APP下载

浅析绘画中的意识流与色彩
——以玛雅·鲁兹尼奇为例

2023-03-07王慧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1期
关键词:意识流玛雅笔触

王慧静 /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1 意识流的概念及玛雅鲁兹尼奇的意识流绘画表现手法

1.1 意识流的概念

“意识流”一词的提出来源于十九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是不间断变化的,是一个流动的整体,超越了时间与空间[1]。

“意识流”绘画作品往往呈现出超现实主义或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制造真实的幻觉在意识流绘画中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表达,会有意无意通过画面传递,所以“意识流”普遍存在于每件绘画作品中。

玛雅·鲁兹尼奇绘画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绘画中梦幻斑驳的色彩、天马行空的人物形象、隐喻性的表现手法等特征,无一不体现出她独特的绘画意识流风格。这与她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与她对自我意识的剖析、自我治愈有关,所以她的画面总是下意识地浮现出童年的创伤、集体的历史记忆。

1.2 玛雅·鲁兹尼奇的绘画题材

玛雅·鲁兹尼奇的作品有一种神秘性,从情感或个人层面与观察者建立联系,而神秘感可以让观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作品。玛雅·鲁兹尼奇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有着女性独有的感受。因此,她对神话、宗教的题材有着更感性的理解。鲁兹尼奇的作品看似具有浪漫的气氛与黑色幽默,但是在异想天开的画面之下,是她的创伤,她用画面叙述着,画中支离破碎的人物仿佛浅浅地吟唱着。

1.2.1 宗教题材

鲁兹尼奇特殊的经历和她的创作相辅相成。鲁兹尼奇于1983年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出生,这是一个同胞因政治和民族宗教差异而相互残杀的地方。当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时,鲁兹尼奇和她母亲逃离了该国,在奥地利的难民营生活了三年。最终,在1995年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移民、定居。自此她通过引用斯拉夫异教和萨满教等文化习俗,探索了关于母性、隔代创伤和仪式的叙事。

1.2.2 神话题材

同时,书籍也会给她很多想法与灵感,尽管有的书与艺术无关。Sylvia Brinton Perera的《女神的下降》,该书着眼于苏美尔关于Inanna和她堕落到冥界的神话,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黑暗妹妹Ereshkigal。Inanna在前往冥界的旅程中面临的冲突让她与现实中新冠肺炎的经历相联系,创作出一系列作品。

1.3 玛雅·鲁兹尼奇的画面构成

1.3.1 怪诞的色彩

鲁兹尼奇的每一组创作风格上都会有所转变,不设固定的模式。而每一次新的创作,颜色是开启她新作品的最重要的灵感。她通常用火焰燃烧般的洋红色、皇家蓝、土黄色等开展她的新作品。而围绕着主色调的物象、人物、植物和无形之物肆意生长着,构成画面的形式感。

她曾大胆地用过饱和色,近乎狂热地色彩。《土壤耳语》(图1)的红色、绿色未经过多调和修饰,直接铺在画布,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色彩纯度高、色相多,明暗对比强,这样的颜色对比产生了一种情绪激动狂躁之感,有一股原始冲动。

图1 《土壤耳语》,2017年,40×30英寸

墨西哥的生活节奏让她有机会深入探索,自然地把她带向了一个更柔和轻盈的色调,她的作品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每幅画面中都有一个主色调,在一个微妙中间调里,会加入小面积的低饱和深色,形成颜色互补。《In the sliver of the sun》展览中的画面吸收了印象派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祖先》(图2)为了描绘太阳的斑驳,调子高雅。在底色上,加入了浅色调的零星色斑,使画面颜色层次丰富、光影颤动、梦幻绚丽,画面让人感受到温暖和煦的治愈力。

图2 《祖先》,2021年,50×40英寸

1.3.2 模糊的边界

鲁兹尼奇的失焦保留了画布与材料的质感,笔触含蓄,更加地平面化;浑厚的线加上晕开的色团,产生虚实之间的差异。她塑造出朦胧的画面效果,但却清晰地表达了她的内在精神,产生深邃距离之美,让观众想要看清混沌之中具体的像,想要解读多重物像的叙事。在模糊的边界里,有的肢体像是这个人的,又像是几个人共用的,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使它们重新解构又重组,增加趣味。

1.3.3 流线的轮廓

鲁兹尼奇绘面中流线的轮廓语言会削弱重力,会使人物有漂浮之感,像风一吹,形态就会变化,也像水波里的倒影,是会变幻的、不稳定的流动状态,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从流线的一端向另一端。她虽然稀释过颜料,但少有滴下来的痕迹,这种颜料是刚刚好来塑造她追求的流线型轮廓。画面中的人物、物体的外轮廓几乎没有急转的锐角和挺拔的直线,她的外轮廓人物形象圆圆胖胖的,表现了柔美之感。鲁兹尼奇的画包含了很多信息,长长短短的流线分割出人物、物体外轮廓,她的画面复杂的形与微妙颜色结合,使她的作品单独截取一个局部展示,也是成立的。

1.4 玛雅·鲁兹尼奇的绘画材料运用

1.4.1 稀释的油彩

鲁兹尼奇的绘画扩张了传统油画材料的边界。一般来说,古典油画的从薄画到厚,最终完成时是一个相对厚重的状态;现代油画的直接画法则是直接留下了厚重的笔痕,但是鲁兹尼奇的直接画法保留了油画颜料轻薄的质感,透出画布肌理,带来呼吸感,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直接画法形式。为了契合她的表达,她使用了许多媒介,不断改善手法,最终才形成她极具流淌性的绘画语言。

鲁兹尼奇于2005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她后来于2009年获得了加州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此后六年,她在旧金山的卧室里用墨水和水彩进行创作。后又将她对水性颜料的理解,融入到了油性颜料之中,即利用油画颜料的稀释性特点,结合她松散、流动的笔触。最终,建立她特有的风格与绘画语言。

鲁兹尼奇对媒介有所实验。《不再有弯曲的外观》(图3)和《在银河太阳中》(图4)是她早期的水彩画、墨水画,都受到了马琳·杜马斯的影响,以单人表现某种群体的伤痛,我们从鲁兹尼奇的画面中,也可以解读到这种原始与真挚情感,直击心灵,表现了这些心理创伤的疾病、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悲痛[2]。

图3 《不再有弯曲的外观》,2013,17英寸×15英寸

图4 《在银河太阳中》,2019年,30×22英寸

鲁兹尼奇想象力非常丰富和感性,作品情感都很强烈、天马行空,但是她的过程和想法,思维创作习惯,对材料的把控又是极其严谨的。她用水性颜料记录了很多想法和小稿。但是水性颜料不能完全转化出她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和她创作的步骤、方式也有关。她在油画中通常是做一个薄薄的背景;再确定几根主线,反复晕开、破掉,再打磨,重复这些步骤,直到确定人物、物体最后的形,再调整一滩滩的颜色。墨水与水彩画不利于打磨,朦胧之美难以体现,鲁兹尼奇为了叙述更大的场景、更复杂的故事,转而用上了油彩。小稿中微妙的黑白灰、边缘线为她的油画语言奠定了基础。

她的视觉语言有一个变化历程,转换到油画媒介后,对于描绘更有取舍,这样便有利于把绘画中朦胧的空间关系拉开。此外,她还制作了布艺雕塑,展现画面中怪诞的形象,让观众更直观地解读油画作品。

经过一系列的语言探索,最终形成了她神秘的油画绘画语境。不同于油画颜料堆砌的厚重感,鲁兹尼奇走向油画颜料相反的一个状态—保留油画的流淌性。鲁兹尼奇画布上的颜料总是薄薄的,透露出亚麻布的底,有质朴、做旧之感,正如鲁兹尼奇所说:“当我看到画布的纹理时,我意识到画布正在呼吸。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肌理”。粗亚麻布的纹理与亚麻布上经纬线的绳结有一种未经修饰的美,不娇柔、不造作。粗布和稀释过的矿物颜料的结合让人在触觉上就能感知到颗粒。

她在丙烯底上,用无味矿物精油稀释剂调匀了的颜料往上画,再用砂皮纸细细打磨,直到露出亚麻布的底,接着用稀释的颜料层层叠加,使颜色层次与油画布层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一种矿物颜料稀释剂加入得多与少,都会影响颜料在画布上的表现,油画颜料的色阶较多,所能表现的颜色变化更微妙,效果更浑厚。这与她画的主题非常契合,营造一种透明感。空灵感,湿润的环境,笔下的人物也有了生命力。她画面打磨、透明罩染形成的肌理和薄渍,看似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但是要得到这个结果需通过大量的调整,比如人物脸部颜色薄一些,边缘线清晰一些。

1.4.2 丰富的色层

当然,她也尝试保留相对厚重画面。她最新的作品集《Consulting with shadows》中,吸收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的颜色,在简洁图形之下,是色层之间反复叠加、修改出的结果,颜色和颜料厚度力求重力、沉重。在《母子》(图5)中,她先做了一个血红色的底,上层的使用了低明度、高饱和的颜色进行并列,颜料虽然相对厚一点,但是还是能看见画布上打圈的笔触,和隐约露出的红色的底。《母亲和父亲》(图6)是她在生下女儿后的不眠之夜创作的,同时与产后抑郁症、驾驭母亲身份的内心作斗争。在黑暗之夜,色彩却绽放,作品《父亲和孩子》(图7)表达了她在遭受痛苦的生育和产后经历后内心深处与影子的对话与和解。

图5 《母子》,2021,12×9英寸

图6 《母亲和父亲》,2021,94×76英寸

图7 《父亲和孩子》,2021年,70×60英寸

2 玛雅·鲁兹尼奇绘画作品的价值启示

2.1 流淌性的绘画语言

鲁兹尼奇的流动性绘画语言展现了当代油画的新面貌,其水墨般的效果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图式,稀释的油画直接画法为意识流绘画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油画技法上的实践结果,鲁兹尼奇绘画中的隐喻形式也是值得探讨的,这也是她绘画的精神内涵所在。绘画语言只是表象,是可以被轻易模仿的,但是画家赋予绘画的感性情感与理性哲思是无法被替代的。

2.2 隐喻形式

玛雅·鲁兹尼奇巧妙结合画面内容与形式,传达出她笔下的情感隐喻。隐喻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于绘画中,解读每个画家的隐喻表现形式和运用手法,不仅能贴切地理解艺术家的潜在意图,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形成艺术风格的成因。因此,玛雅·鲁兹尼奇的隐喻表现手法为当代绘画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使艺术作品注入丰富的精神内涵。

2.2.1 题材的隐喻

玛雅·鲁兹尼奇的意识流绘画充满了题材的隐喻,她结合了神话、宗教,使其刻画的形象赋予深意,力图展现哲思。

她将梦境记忆作为直觉、女性化、潜意识等事物的隐喻,因此有不确定性和一瞬间的意识流出。绘画的过程就像试图记住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境,甚至一些可能没有发生的事情。她通过给那些模棱两可的想法加了一些形式之后,达到了绘画的永恒性。

2.2.2 笔触的隐喻

玛雅·鲁兹尼奇提到过“矩阵边界空间”理论是其绘画创作的理论依据,因此她通过模糊,流淌的笔触,建立情感共享空间力图让观者与作者一同进入一种迷离,虚幻的精神状态,让作者绘画作品中的“意识流”与观众产生共鸣。

玛雅·鲁兹尼奇的笔触痕迹非常放松,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笔触中点、线、面之间的微妙变化带来的松弛的节奏感。颜料厚薄之间的变化体现出画家情绪的波动。玛雅·鲁兹尼奇的色块笔触边缘是晕开的、朦胧的。她绘画中的空间层层叠叠,导致笔触也交织在一起,像有多重叙事场景一般。笔触的重叠让人产生错觉。通过笔触的痕迹,才能看到每一层的叙事。

3 结语

文章论述了玛雅·鲁兹尼奇的“意识流”绘画是对构成形式、心理状态与情感高度融合的艺术实践,她的绘画表达了怀旧情绪和童年创伤的隐喻,通过敏锐的感受力在绘画中展现了细腻的感受和多元化的自我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视角。玛雅鲁兹尼奇推动了当代意识流油画语言的发展,这种极具流淌性的绘画语言与中国画的写意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也不乏一些利用油画稀释性状态来创作的画家,但是玛雅·鲁兹尼奇将稀释的油画颜料和朦胧的色彩结合,凸显意识。在油画中国化的探索中,我们吸收她的技法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美学观和思想境界,来完成艺术的中西合璧。

猜你喜欢

意识流玛雅笔触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神秘的玛雅密码
—— 玛雅圣城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艺术之春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福州的玛雅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