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非遗色彩”带入美育课堂

2023-03-07陈书凝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1期
关键词:扎染美育文化遗产

陈书凝 /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1 现代美育现状

1.1 现代美育的问题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现如今学生终端的考试成绩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评价体系,这就使智育得到极端强化,其他的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特别是美育就会被边缘化。与德育智育、体育比较,美育实施主要以美学课程、艺术类、文学类课程为依托,学生缺少独立的科目与课程;与劳动教育比较,美育又较抽象,不像劳动教育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或家庭教育迅速及时地开展。总而言之,美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难点。

美育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着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问题,片面重视智育课程,轻视美育课程,引发了中小学生一系列的成长问题,如审美修养缺失、审美感知缺失、创造力缺失、心理问题等等。

1.2 美育课程中的色彩

色彩的心理效应与情感是指色彩能引起人的各种联想,会影响人的心理和人们对色彩产生的情感。人们在光线下生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喜怒哀乐)主动融入色彩之中,人们把识别和记忆与色彩相联,对色彩所产生心理效应和情感,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观念。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色彩风格,是其艺术文化与风俗习惯的重要外显形式 。

色彩是非常直观、吸睛的视觉元素,以色彩为主线的美育课程可以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将儿童引入精彩的艺术世界,感受新的生活体验。对色彩的学习可以提升儿童色彩观察的敏锐度。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中华文化,是我们伟大国家、优秀民族的魂魄。中华文化强盛则人民强,缺乏崇高的文化信仰,就不能延续中华文化的蓬勃繁荣,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存脉络,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中国设计,提升生活品质。特别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高度发达,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以教育为重点,积极借鉴工艺美术的发展经验探索发达国家和地区美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利于从基础教育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美学珍品,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的农业社会。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甚至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使传统手工艺人赖以生活的地域—传统村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们也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民间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其他物质载体,表现为“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特殊状况,而民间工艺所包含的民间信仰、民间仪式、传承工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艺术传承的进程和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如今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中断的危险。由于这些以传统匠心文化方式进行的创意项目无法规模化生产,且效益低下,传承人少且年代久远,艺术审美水平不能满足现代要求,亟待解决,因此找到如何将它延续下去的途径,是当务之急。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生美育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突出表现,也是学校美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源头。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是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关键在于美感的涵育。美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应、感受、欣赏和评价。这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包括有关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也将针对全才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学校艺术教学的发展水平国家针对非遗教育也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美树人、以美培元,将美术融于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贯通高校教学各个过程,努力培育德智育体美劳全面成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对美育的重视,也让美育在市场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非遗”在艺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引起了许多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赞同“非遗”资源与基础教育学习课程的融合,一些学者和教师都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将“非遗”资源整合到中学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文化、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体会当地的风俗、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北京师范院校李文宇教授《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一文中提出“我们要努力把与古代智慧融合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初中教育中去,这对学生的自身学识、审美能力、民族自豪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1]。”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谷海燕在其《关于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探究》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美术教育学者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度日益增强。初中美术学习不能停留于粗略了解,要进行深入的文化与技艺的学习[2]。”华中师范学院陆岚的《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认为中国民俗绘画因为蕴含着远古先民的文化精神与地方特色,是学生们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要探索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传统艺术的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要素和美学趣味可以成为提升青少年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将“非遗”资源引入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制作工艺、对历史的认识、对文化的探索、对审美、创造、创造等方面的培养[3]。

4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色彩美育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教育意义是非常显著的。许多非遗项目都包含着多元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内涵。

如羌族刺绣(图1),四川省汶川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可以为艺术教学提供多种颜色的实例。羌绣的颜色搭配有一定的规律性,以红、绿、黄、蓝三种颜色的巧妙搭配构成,以黑、白、紫相结合,并通过色块之间的大小搭配、空间距离和装饰性的搭配,达到整体的颜色统一。一件刺绣的花色通常很少,但就是这几种颜色,通过面积、比例、搭配,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化,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感觉,极具装饰效果[4]。

图1 羌族刺绣

一方面,由于羌绣中对比色、互补色(图2)关系的正确使用,使得颜色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或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推移,从而形成了一种有节奏感、有韵律的美感[5]。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同类色的配合使用,如花卉绣制中玫红色与粉红色、桃红色的搭配、翠绿色与草绿色的搭配,使得颜色的过渡比较自然,让图案更加逼真。羌绣中的高彩度色彩的大量使用,反映出羌人对鲜艳、醒目的色彩的喜好,显示出其用色铿锵有力、大气厚重的审美特征[6]。

图2 羌绣的常用配色方式

这些色彩搭配的方式以及其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形状是引人入胜的,有助于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塑造多样的色彩搭配,以及丰富的文创产品(图3),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欣赏作品中的造型元素和色彩搭配原理,既促进“色彩识读”在艺术核心素养中的培养,也能满足“造型表现”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

图3 羌族文创产品(图片来源:网络)

又如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图4),经国务院批准,该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以蓝、白为主,其他地方的扎染除了蓝、白之外,颜色也是越来越多,比如四川自贡的扎染,就是运用了丰富的花色和扎花手法,在布匹上用针线绣出了各种图案,每一种颜色都是一样的,但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自贡扎染的色彩染料主要以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其色彩缤纷。巍山彝族扎染充分发扬了传统民间扎染的特点,其花式多样,古朴典雅,自然大方,运用几何形体的形式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实用价值。各地区不同扎染也吸引着不同色彩风格爱好的人群[7]。

图4 白族扎染(图片来源:网络)

其染料特点要求学生熟悉相关材料和工具,结合基本技法展现其艺术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索不同材料和工艺的结合,真正掌握民间技艺的色彩调配,达到在学习领域“全面探索”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艺术表达”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教学类型。制作技艺的实践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未来的艺术创新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8]。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而成,具有鲜活、质朴、自然的特点,它们色彩表现形式清新、质朴、自然,具有融入美育课程的先天优势。孩子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通常无法通过厚厚的书本和复杂的语言交流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在美育事业中,教育者可以试图通过将“非遗色彩”带入课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进行针对性引导,以新的教学和组织方式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色彩元素为色彩美育的课堂注入更深层次的含义,使其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开发,以服务于中国美育,开辟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新格局。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元素的审美教育,是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育课程结合起来,可以使其所蕴含的积极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民族力量。非遗传统工艺大都是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而成,具有鲜活、质朴、自然的特点,它们的表现形式清新、质朴、自然,具有融入儿童美育的先天优势。二者相辅相成,既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问题,又能使其从传统保护走向科学化传承。这也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中国美育的期望。

猜你喜欢

扎染美育文化遗产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美育教师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