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卫·霍克尼绘画语言的形成因素

2023-03-06张少晨沈阳师范大学

天工 2023年31期
关键词:霍克尼毕加索绘画

张少晨 沈阳师范大学

一、时代背景与绘画历程

20 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工业生产逐渐恢复战前的水平,西欧经济持续繁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欧洲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广播和收音机的兴起使信息传输更加便捷,杂志和电影的普及使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油画艺术形式丰富多彩,人们不再固执地追求传统绘画的模式,而是谋求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接纳各种艺术潮流的出现,求新求异。

1937 年,霍克尼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的一个工人家庭,家庭关系非常融洽,充满自由主义的氛围。霍克尼的父亲肯尼斯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性格开朗幽默,酷爱剧院和电影,尤其是喜剧。他曾在布拉德福德艺术学校学习素描和油画,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和美术相关的事情,如在门上画日落风景、写美术字体、画广告牌等,父亲的这些行为在幼年的霍克尼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认为父亲就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11 岁的小霍克尼就已经知道绘画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爱好,而是会终其一生的职业。1953 年,他进入布拉德福德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受到尤斯顿画派的影响,以形象绘画为主,拒绝早期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主张回到印象派德加写实的路线,以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为出发点,用色多为冷灰调。霍克尼在1955 年创作的《父亲肖像》写生作品就是受到了尤斯顿画派的影响。他结识了艺术家罗纳德·布鲁克斯·基塔伊,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爱好并评价、欣赏对方的画作,都认为艺术是值得敬重并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学科,在好友基塔伊的鼓励下,开始创作与政治相关的题材。之后便继续前往位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在伦敦,霍克尼看到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包括古典绘画作品、超现实主义作品、抽象主义作品等,打开了眼界。霍克尼在学院学习期间,当时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席卷而来,但他不是大众追随者,是学习借鉴的思考者,将当下流行的绘画风格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霍克尼的《飞入意大利——瑞士风景》(见图1)就是在此时期创作的,并受到德库宁的影响。这幅作品用平涂色域、强烈对比区分主要画面,用简单粗略的线条勾画山川,画面主体人物开着“载人飞船”冲出画面,强调了画面的瞬间性与时空性。

到了20 世纪中期,波普艺术从英国蔓延到美国,开始盛行时,霍克尼认识到了波普艺术的先进性,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思想,主张拉进艺术与人民的距离,“人人都是艺术家”,将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并创作了《透视风格的茶画》,受到波普艺术现成包装品的影响,整体是一个茶盒的包装形象,裸体男子图案与设计字体相结合,色彩鲜艳明亮,简单和谐。霍克尼说:“关于抽象我一直认同培根的看法,我常想:你应该如何将它更推进一步?它没有出路,就连波洛克的画都是死胡同。”[1]因此,霍克尼在短暂学习抽象主义与波普艺术后,又逐渐探索具象绘画风格的表达。1964 年,霍克尼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开始回归自然生活,描绘身边的亲朋好友和自然景色,不断向自然主义进行转变。霍克尼创作了“泳池系列”作品,也迎来了创作的一个高峰期。霍克尼将方形游泳池、泳池中的水、天光、游泳者、旁观者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的内容,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波光粼粼的水面,用色彩的明暗、纯度表现远、中、近的空间关系,强调水不断流动的状态。霍克尼善于抓住自然光线下反光和折射的作用,描绘的游泳池中的水会呈现各种透明、静止、水花、流动等不同的形态。如《日光浴者》这幅作品,霍克尼将游泳池中水的形态描绘成抽象的弯曲线条,泳池上边是赤裸着休息的泳者,整幅画作中水和泳者的形态与游泳池水平或垂直的边界线形成强烈的对比[2]。

二、受立体主义及毕加索的影响

20 世纪初,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兴起,打破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与写实方式,将观察对象转化为平面的几何图形,注重物体的解构、拆分、重组,表现物象在空间中的重新组合。毕加索认为绘画不能仅限于对事物本来面貌的描绘,要挖掘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有独到见解,还要表现时空、运动、瞬间等更深层次、不浮于表象的内容。每幅作品的创作都是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不必把画作看成艺术品,这都为霍克尼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霍克尼提出:“使立体主义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它指给我们一条通往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依赖的多种透视法的道路,而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这些透视法则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霍克尼深受毕加索作品及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保有具象造型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道路,试图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表现模式,继续对透视不断思考,将时间与空间关系的组合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毕加索去世的那一年,霍克尼创作了版画作品《艺术家和他的模特儿》,以此来向毕加索致敬。画面描绘的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的场景:天真的学生把作品拿给伟大的艺术家看,等待着老师的批评与指正。学生赤裸着身体在画面的右边正襟危坐,老年的毕加索身穿条纹服饰手捧学生的作品,画面形成一个交互平衡的秩序感。而霍克尼故意将这位年轻人置于模特身份,而非艺术家的角色,自己不敢与伟大的艺术家相媲美,表明自己的仰慕与崇敬。在霍克尼的其他作品中,出现许多有关毕加索的形象,如,1971 年,霍克尼创作的两张以椅子为主题的丙烯画中以毕加索的画作为背景出现。1976 年,霍克尼创作的一组石版画《蓝色的吉他》,与毕加索的一幅作品相关;在第一个“三合一”的舞台美术设计中,霍克尼曾直接用毕加索画作中的形象。[3]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立体主义、毕加索对霍克尼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乎贯穿于霍克尼的一生。除此之外,霍克尼一系列风景画创作受到印象派画家莫奈注重户外写生,对光与色直接描绘;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笔触及浓郁色彩;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在现场观察后再回工作室创作的方式;英国风景画家透纳用水彩颜料对瞬间性环境的捕捉,快速的写生方式等的影响。

三、受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影响

1981 年,霍克尼曾到中国旅行和艺术考察,这次旅行打开了霍克尼艺术创作的新世界。回到美国后,霍克尼发现了乔治·罗利所著的《中国画原理》,散点透视也是在《中国画原理》中提到的“移动焦点”,以徐徐展开的、全景式构图的观看方式,焦点随着视点的变化而变化,让观众随着视线的转移在空间里不断地游走,打破特定空间的限制。这种移动焦点的卷轴画多描绘辽阔的大场景,不是全部再现客观世界,而是需要艺术家在头脑中靠记忆和想象加工改造,也是山水画的观看方式。[4]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表达、中国传统的卷轴画及透视法的运用,彻底颠覆了霍克尼对西方传统焦点透视的认识。而散点透视是霍克尼对所描绘物象时空的探索。

1984年,霍克尼很快创作了《拜访克里斯托弗和唐》(见图2)这幅大型油画作品,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与立体主义观念相结合,从画面的左侧向右侧依次观看,首先看到的是道路上的风景,蓝天、海边、道路、阶梯,随着视线的转移,进入画面的中间部分,主人的大门,随后是室内的场景,看到电视机、沙发、桌椅等这些陈设。其中室外的峡谷、楼梯和室内电视机等是反透视的,在此问题上,霍克尼认为,在传统绘画观念里,空间是没有边际的,但将透视翻转,以反透视或者散点透视的观察角度,空间是可见的。霍克尼在1988 年创作的《更大的峡谷》也是利用了散点透视,吸引观众“游览”峡谷的全貌,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如出一辙。其中,霍克尼对于天空的描绘,只留画面中一条极为狭窄的空间,但依然表现出天空的辽阔,可谓中国画中的“留白”,意境深远。

图2 油画《拜访克里斯托弗和唐》 大卫·霍克尼 /作1984 年 183 cm x 610 cm(图片来源:网络)

四、现代新兴技术的探索

从摄影、传真机、激光影印机、计算机到iPhone、iPad 等现代技术设备的出现,霍克尼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使自己的艺术生涯横跨多个领域。霍克尼对相机的兴趣,是想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要摆脱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对拼贴照片进行探索,使观者感受到一个物品拼贴到另一个物品上时的视觉变化,表现空间与时间的持续性,而不是照相写实主义的照搬模仿。

宝丽来照片拼合实验是霍克尼的第一次探索,创作过程共分为三个步骤:拍摄、成像、拼贴。先拍摄一张宝丽来照片,然后以拍摄的第一张图片为基准向四周延伸,拼贴与拍摄依次交替进行。由于是对物象的不同局部拍摄再把这些局部拼贴、合成一个整体,因此,拼合后的图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叠与错位,这样一来,每一张宝丽来图片都属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每张照片只能提供一个视角或一个瞬间,霍克尼将这些独立存在的照片拼贴而成,就会组成不同的视角与瞬间。霍克尼认为:“我们一直在扫视,我们的注意力一直在移动。”[5]这样才符合真实的观看。《洛杉矶蒙特卡姆大道,我的家,1982 年2 月26 日,星期五》是霍克尼第一次用宝丽来拼合的作品,作品包括俯视、平视、仰视三个视角,由于初次尝试,经验略有不足,两组照片在衔接问题上稍显脱节,霍克尼在下方用文字将它们串联起来加以补充。1983年,霍克尼创作的《拼字游戏》,也是用照片拼贴的艺术手法,运用叙事故事表现时间维度,将多个人物组合的下棋场景有序安排到画面上。

1987 年,霍克尼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绘图,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和不易修改的弊端,电脑绘图更方便快捷且可以随意调整,曾用计算机尝试“用光画画”。1988 年,霍克尼发现能用佳能彩色打印机打印绘制的图像作品,他就打印自己的油画作品,打印效果比预期的要理想,色彩还原度较好,质感清晰,霍克尼并按打印的这些作品做了100 多个油画框进行装裱,不断进行尝试。1990 年,霍克尼在硅谷发现一家公司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作画,《海滩画室内景》就是霍克尼当时花费了9 个小时完成的一幅计算机绘画,过程相当复杂,但能看出不同笔刷之间的相互切换,计算机绘画与传统绘画模式的不同。可当时霍克尼认为图像仅留存在计算机屏幕上会转瞬即逝,只有把作品完整呈现在纸张上,作品才算创作完成,也促进了对传真机印制和传送图像的广泛应用。

1992 年,霍克尼开始尝试舞美设计,不断思考在真实的空间中如何合理安排人物、道具的位置,表现三维的移动空间。他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的《图兰朵》海报在芝加哥上演,此海报完全使用电脑绘制,并用激光彩色打印机打印了演出海报,他认为这不是传统水粉画海报的复制品,而是印刷与绘画作品的结合体。霍克尼在布置场景时受到了中国红元素的启发,红色与黑色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形成强烈对比,服饰风格粗狂、大胆抽象。2008—2009 年,霍克尼使用Photoshop 软件,后来使用iPhone 与iPad 作画,认识到了与新媒介相比,传统绘画媒介中的局限性,不具备的自由性。他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无限制地随意修改形象与特征,软件中的笔刷还可以模拟真实的油画媒介,并可以建立多个图层,画面可随意切换大小,方便创作者把握全局,色彩种类也繁多,可任意挑选自己满意的颜色。这些电子图像还可供人们下载、观看,具有广泛的传播特性。霍克尼对这种艺术形式十分着迷,因此创作了一系列风景和人物肖像写生数字绘画作品,如《大水花》《工作室窗户上的雨》《春林沃尔特盖》《雪景》等,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景为创作素材,如实地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

五、结束语

霍克尼一生都在不断探索,绘画表现形式是多变的,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到摄影拼贴到计算机及iPhone 和iPad 的绘画,不断地解构、重组,尝试多种媒介材料,寻求艺术上的创新,使绘画语言得以完善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霍克尼绘画语言。了解霍克尼艺术的形成因素,有利于在这个不断融合与发展的社会中,在不断找寻自己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受到启迪。要善于寻找不同材料与媒介融入绘画作品中,赋予绘画以新的艺术形式,更要与时俱进,敢于尝试新的科技手段,为自己的艺术理念服务。

猜你喜欢

霍克尼毕加索绘画
霍克尼灵感
霍克尼和梵高:自然的画作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快乐的
《梦》和毕加索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刘西洁作品
大卫·霍克尼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