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西陵建筑彩画装饰纹样研究

2023-03-06景超群太原科技大学

天工 2023年31期
关键词:彩画龙纹吉祥

景超群 太原科技大学

一、动物题材

清西陵建筑彩画上的动物题材纹样分为两种:一种是代表皇权主题的纹样——龙纹和凤纹,一种是特殊的动物纹——异兽纹。前者代表高高在上的皇权统治,后者则满含统治者对益寿的向往。

(一)龙纹

明清时期,龙作为皇权的代表,龙形图案纹样被广泛应用于皇家建筑、织物、陶瓷等上,民间禁止使用。古人将龙视为天子的象征,关于龙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相传龙是一种可腾云驾雾、兴风作雨的神兽。其形象为人们想象而成,《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1]《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2]龙的出现代表着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

在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中,龙纹根据使用位置和审美需要,有着多种形态。如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等。此外,龙纹还与其他元素组合,如以草为原型抽象图案化的夔龙纹、草龙纹,等级较低,也有以双龙戏珠或龙凤呈祥为主题的组合纹样,表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清西陵的建筑中,应用龙纹最多的建筑为永福寺,主要有坐龙、二龙戏珠(见图1)、夔龙纹几种,均出现在等级高的建筑上。

(二)凤纹

龙凤和鸣,凤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帝后的象征。凤,神鸟也,《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孔演图》曰:“凤为火精,生丹穴,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从之。”[3]

凤纹又可称凤鸟纹,其源于古人对神鸟的膜拜,古人认为神鸟是理想国的使者,象征着幸福。凤的原型为雉鸡,据史册记载,首先将凤鸟当始祖敬奉的是商人和楚人。凤纹的应用历史悠久,目前所知较早的凤形象为石家河文化发掘出的玉佩,商周时期凤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秦汉时期,凤作为百鸟之王,演变为神兽朱雀;至宋代,凤的造型基本定型:头如锦鸡,冠似如意,喙似鹦鹉,身若鸳鸯,翅如大鹏,足似仙鹤,羽若孔雀;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在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其纹样构成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体系。

清西陵建筑彩画上的凤纹应用较少,集中应用在昌西陵的丹凤展翅天花彩画上,主要目的为突显皇后的尊贵地位。在方块内绘制展翅飞舞的丹凤,尾呈卷草状,画面中心是片金的凤凰,凤头朝向东,凤凰周围饰片金流云,岔角云以三绿做基底色,金(红金)琢墨攒退做法,轻盈舒展,尽显华贵优雅之态。

(三)异兽纹

清西陵建筑彩画中的动物纹样除龙纹和凤纹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动物纹样——异兽纹。清朝统治者喜好将凶猛的动物作为圣物,并将其抽象设计为异兽,以此来象征本民族的勇敢威猛。在皇家建筑彩画中,异兽纹样并不少见。异兽一般指神话传说中的奇异动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无实体,其形象来源于古人对凶猛动物的模仿与崇拜,起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异兽纹多见于清代中晚期的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中,取其文字谐音来表示吉祥幸福,如“异”同“益”、“兽”同“寿”,寓意“益寿”的美好愿望,实现了图案与吉祥寓意的完美结合。

由图7和图8可以说明,随置换率[16](桩的端面积与土体面积之比)的增大,桩土应力比减少,达到0.08时趋于稳定;由于复合地基中桩的面积占比增大,所以复合地基的桩体会承担更多的荷载,不但达到提高整个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的设计目的,而且基础沉降也会产生明显的减小。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大置换率的方法来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和降低地基沉降量。

二、植物题材

植物题材纹样是古代装饰的主流纹样,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花卉、叶纹的出现。早期植物纹样更像是对植物的简化与概括,后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纹样间相互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纹样,植物纹样也走向了成熟发展期。清西陵植物题材纹样多为写生花卉纹样。

(一)莲花纹

莲花纹是中国特色传统纹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寓意清雅脱俗。随着佛教的盛行,莲花纹装饰更加丰富,在佛教建筑或墓葬遗存中均点缀有莲花图案[4],莲花纹集中大量出现在清西陵各陵的内檐天花彩画上,三朵莲花做片金处理。

(二)黑叶子花纹

黑叶子花纹多出现于清中晚期,花卉用写实手法,叶为黑色,叶片用锋利工具勾出叶脉的位置,俗称“勒叶筋”。[5]多用于苏式彩画的找头和枋心,也可用于雅伍墨旋子彩画的枋心中。叶的颜色是区分清代彩画所处时期的重要方式,清代中期出现绿色与黑色共存的阶段(见图2),花卉纹多配黑色叶片,叶片上清晰可见叶脉。

图2 黑绿叶子花、绿叶子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把子草纹

两株卷草相背结扎在一起,形成一把的形式。把子草常用于垫板上,做池子彩画枋心纹饰。

三、几何题材

几何题材纹样是古代社会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纹样,带有旋律和秩序感,多作为辅助纹样出现,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中几何纹样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连珠纹多用于箍头中,或和其他纹饰组合,有连珠带万字锦箍头、连珠带回文锦箍头等。

(一)旋子

旋子又称学子,是清代彩画的主题纹样,在大木构件的找头部位使用,以圆形轮廓线条构成花纹图案。旋子的原始形态是从如意头演化而来,后逐渐增加花瓣的成分,由扁圆形过渡到圆形,最后定型为团花。清代已形成“规矩活”的彩画,各层花瓣形态做程式化处理,已无明代莲瓣、凤翅瓣、如意头等旋花瓣形态,但清西陵部分旋子彩画的旋花瓣还可见凤翅瓣造型,说明旋花在转变过程中还会有些许的造型变化。常见构图形式大多为一个整圆形旋花和两个半圆形旋花组成,称为“一整二破式”[6]。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找头长度,除了以一整二破为基本图案外,又增加一路,加金道冠、加二路、加勾丝咬、加喜相逢等变形旋花附件,使之更有灵活性。

(二)宋锦纹

宋锦纹是一种很古老的纹样,在宋代彩画中称为“琐文”,样式很多,通过各个纹饰单元之间相互串联、叠套、交织,从而平铺蔓延开来组成规律整齐的四方连续纹样,拥有极强的几何韵律感[7]。清代苏式彩画的枋心、包袱以及旋子彩画、和玺彩画中的枋心都采用了大量的锦纹。清西陵的宋锦纹样较为简单,多是十字锦和方格锦形式(见图3),呈现出清中晚期特色,即中心图案单元为圆形交切组成的球路纹,在彩画枋心内串联成形如渔网般的“龟背宋锦纹”。

图3 永福寺西朝房十字锦枋心、方格锦枋心(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四、宗教题材

宗教题材纹样多具教化之意,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与印度、西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佛教东传,莲花、忍冬、宝相花、卷草、连珠纹等进入我国,并迅速和中原传统装饰纹样结合在一起,在织物和器物上出现了大量西域动物主题图案和圆形连珠骨架纹样[8],宗教题材纹样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在宫廷建筑、瓷器、织物上皆可见宗教纹样。

(一)梵文纹

梵文指图案化的古印度文字,可和卷草、莲花纹组合连用。梵文多用在永福寺的外檐和内檐彩画上的枋心、找头、平板枋等处。

(二)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多用于藏传佛寺的额枋、门框及井口天花的圆光上,用在圆光上的六字呈放射状排列,取祈福免灾之意[9]。永福寺的内檐六字真言天花彩画,圆光心的梵文最大,六字真言、莲花瓣做沥粉泥金处理,岔角饰贴金卷草龙纹。

(三)宝珠纹

宝珠纹为藏传佛教常用题材,多用于建筑的拱眼壁上。三颗宝珠呈山字形排列,周边饰以火焰纹,又称火焰珠。

五、吉祥题材

明清时期,吉祥题材纹样广泛应用,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纹样多取自吉祥文字、吉语、走兽花鸟及神话故事等,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手法赋予图案以吉祥消灾之意,寄托人们祈求幸福、长寿、多子多福、平安等美好祝愿。

(一)寿字纹

寿字纹,即将寿字直接作为装饰纹样,属于古代文字装饰纹样的一种。文字纹的出现是由于我国最初的文字为象形文字,可以直接将其象形特征用于装饰,多选吉祥文字,如“福”“寿”“禄”等,直观地表达吉祥寓意。寿字纹仅出现在清慕陵的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的椽子彩画上,慕陵的青地寿字椽子彩画为清西陵首例,延续了清代关外老陵的椽子彩画做法(见图4)。

图4 清慕陵飞椽彩画(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万字纹

万字纹是古代传统装饰纹样之一,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延伸为亘古不变、万寿吉祥之意。[10]至明清时期,万字纹已有单独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两种形式,被广泛应用在织物、瓷器、建筑、砖雕、家具及彩画上。清代多将万字纹用于镂空门窗和飞椽彩画上,求其万福的寓意。

六、结束语

清西陵建筑彩画的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样特点。清西陵建筑彩画以青绿典雅的旋子花纹为主题,旋花造型灵活多变。在天花、梁枋构件上的建筑彩画用不同的构图与装饰纹样组合,既展示了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装饰形式美,又表现出清代建筑彩画和谐、统一的构图设计原则。研究清西陵的建筑彩画装饰纹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皇家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文化环境,从而更形象地理解当时建筑彩画的设计思想。

猜你喜欢

彩画龙纹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
放飞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