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就业现象及其成因探析

2023-03-06袁玲玲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比达意愿毕业生

□ 廖 锋 袁玲玲

受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社会转型纵向深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稳就业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Z 世代“多元化”的特性在其择业中彰显,其中慢就业作为大学生一种新型择业观愈加明显且不断蔓延,已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焦点之一。[1-2]

慢就业这一现象所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及其成因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睿新中科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开展了高校2021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研,聚焦高校2021 届毕业生慢就业群体(即毕业半年内处于未就业状态),了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选择原因、就业形势特点等方面的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 040 份,覆盖14 个省区市的55 所高校,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5 所、普通本科院校29 所、“双一流”高校11 所。从样本的性别和学历层次构成来看,男生占37.42%,女生占62.58%;专科生占11.67%,本科生占81.93%,研究生占6.40%,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学科覆盖了工学、管理学、文学等12 个学科类别,专科生专业学科覆盖了教育与体育大类、医疗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等18 个专业大类。

一、慢就业类别与群体差异

(一)慢就业五大类别

根据去向规划慢就业群体目前分为继续深造型[升学或出国(境)]、考公或考编型(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公招考试)、拟创业或拟入伍型、求职待就业型(正在找工作或准备签约中)、暂不就业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年再创新高。然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未随之快速增长,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差异,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在家庭经济支持、学生择业心态(观念)与市场学历溢出等因素叠加影响下,“考研热”“考公考编热”逐渐在慢就业群体内部升温。2021 届慢就业群体类别集中于继续深造型和考公考编型,两者合计占比达76.15%;其次为因未找到理想单位而处于求职待就业状态,占比达16.07%(见图1)。

图1 2021 届慢就业群体类别分布

(二)慢就业类型选择存在学历区别

专科毕业生以求职待就业型为主,继续深造型次之;本科毕业生以继续深造型为主,考公考编型次之;毕业研究生以考公考编型为主,求职待就业型次之(见图2)。

图2 2021 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慢就业类型分布

(三)慢就业类型选择存在学科(专业类)区别

本科毕业生各学科门类慢就业类型以继续深造型或考公考编型为主,其中哲学、医学类超70%为继续深造型,教育学、管理学类以考公考编型为主(见图3)。

图3 2021 届各学科门类本科毕业生慢就业类型分布

专科毕业生各专业大类慢就业类型存在差异,土木建筑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以继续深造型为主;农林牧渔大类以考公考编型、求职待就业型为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旅游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以求职待就业型为主;文化艺术大类以暂不就业型为主。此外,装备制造大类专科生拟创业或拟入伍型占比较其他专业大类相对较高(见图4)。

图4 2021 届各专业大类专科毕业生慢就业类型分布

按照毕业生目前就业意愿,将慢就业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有就业意愿的慢就业,第二类为无就业意愿的慢就业。[3]其中有就业意愿的慢就业是毕业生被动慢就业,即求职待就业型;无就业意愿的慢就业是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这与发达国家“间隔年”情况相似,包含继续深造型、考公考编型、拟创业或拟入伍型、暂不就业型。

二、无就业意愿的慢就业——主动选择中也有被动的无奈

通过对目前无就业意愿慢就业群体分析其在校期间或毕业时求职就业状况发现,60.86%的继续深造型、37.98%的考公考编型、34.93%的拟创业或拟入伍型、57.85%的暂不就业型毕业生表示“一直没找工作,也没有就业”,这部分毕业生是出于自身明确的职业规划、自我发展期待与价值追求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或者在找到心仪发展方向前主动选择的慢就业。

有部分无就业意愿的慢就业群体在经历过求职或者工作经历后选择了考研、考公、创业或者暂不就业,这种主动选择慢就业也透露出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究其原因主要为:第一,高等教育普及化充分和市场化不足,供需两端存在行业、地域和岗位技能等因素错配,加之国内外就业大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叠加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优质就业难度加剧。第二,大学生群体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如工作稳定、职业发展空间、自我价值实现、管理规范、收入增长潜力等;而就业吸纳主体中小微企业因应对风险能力差、末位淘汰用人机制等因素成为目前大学生的次优或再次优选择,且在生存需求逐渐淡化下就业意愿不强,毕业生从而以“间隔年”形式选择慢就业(见图5)。

三、有就业意愿的慢就业——被动选择中存在积极态度

(一)“无业可就”(择业过程中未接到录用通知)与“有业不就”(择业过程中获得过单位录用通知)并存

超70%求职待就业型群体均处于“有业不就”状态,其中接到过2 家及以上单位录用通知的占比超50%(见图6)。

图6 2021 届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获得录用通知数量分布

(二)无业可就群体具有学科(专业类别)特征

本研究无业可就群体学科特征主要为哲学(辈出率6.72)、教育学(辈出率2.00)、历史学(辈出率1.73);专科无业可就群体专业类别特征主要为医药卫生大类(辈出率2.42)、装备制造大类(辈出率1.98)(见表1)。

表1 2021 届无业可就类型毕业生学科(专业类)结构辈出率情况

(三)求职投入与收获

被动选择慢就业群体存在积极态度,投递简历份数(平均投递15.52 份)高于签约就业群体(平均投递11.43 份),且获取面试机会次数(平均5.29 次)与签约就业群体(平均5.24 次)相持平。而在择业竞争力(录用通知数量∶面试次数)方面,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择业竞争力(1∶2.80)低于签约就业群体(1∶1.93),即面试投入转化率有待提高(见图7)。

图7 2021 届求职待就业型、签约就业型毕业生求职投入与收获分布

四、慢就业归因于更高质量就业期待

跟踪监测未就业群体的现状与择业过程发现,无论是无就业意愿的慢就业还是有就业意愿的慢就业,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更高质量就业的美好期待,如以储备知识方式(升学深造)来提升择业资本;将工作稳定、职业发展空间、管理规范、收入增长潜力、兴趣匹配、自我价值实现等单个或多个方面作为衡量高质量就业因素,从而选择“考公考编”“有业不就”“拟创业或拟入伍”。

继续深造型。当前新经济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优质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通过继续学习方式以提高自身择业资本与就业话语权,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一种是将考研(专升本)作为价值追求且稳居择业首选,此类备考族(即一直没找工作)占比达60.86%;一种是高质量就业期待未能实现而寄希望于学历提升来增加择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理想就业,此类备考族[指有过求职(就业)经历后拟升学群体]占比达39.14%。

考公考编型。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求稳”心态日益凸显,公共部门则以高稳定性、管理规范、政策倾斜和资源分配等特征成为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热衷选择。一种是将考公考编作为自我发展期待并始终朝此方向努力,此类考公考编族(即一直没找工作)占比达37.98%;一种是经历过求职或者工作后选择将考公考编作为追求高质量就业的方式,此类考公考编族占比达62.02%。

求职待就业型。一种是“有业不就”(占比达70.99%),此类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单位选择会兼顾薪资福利、发展前景、兴趣匹配、工作地点等多方因素,而因对高质量就业和理想单位的期待未能实现导致自身就业落实过程相对较慢。一种是“无业可就”(占比29.01%),此类群体具有学科(专业类)特征,归因于专业供需两端存在学历、规模、地域、岗位技能等因素错配,从而导致无业可就;同时,此类群体择业竞争力低,即求职投入(即择业时间/简历投递/参与面试等)相同状态下所获得的收获低,这与毕业生职业规划不清晰、对社会(就业领域)认知和能力储备不够充分或就业期望过高等方面有关。

拟创业或拟入伍型。拟创业即创业前期准备阶段,毕业生在为实际创业做好充分评估或考察,从而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拟入伍即有应征入伍意向,毕业生准备投笔从戎,为实现“强军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此类群体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或应征入伍作为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的途径,这种积极性慢就业类型也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暂不就业型。一种是无就业意愿(即一直没找工作),此类暂不就业群体占比达57.85%;一种是经历过求职或者工作后选择暂不就业,占比达42.15%。究其原因主要为:①毕业生仍在寻求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希望在找到心仪发展方向前不被具体工作束缚,从而选择暂不就业;②因生存需求淡化或逃避求职压力而就业意愿不强;③因生活规划、身体健康等方面而选择暂不就业;④因未找到满意工作或高质量就业期待未实现而选择暂不就业。

五、慢就业群体择业阻碍

(一)求职成功阻碍因素

主要原因有:①实习/ 实践经验缺乏;②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窄;③专业知识技能、求职技能(求职方法、线上求职等)不足;④职业规划不清晰;⑤社会资本(关系网络资源)缺乏;⑥就业政策知悉度低;⑦择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二)最需提供的五项支持

主要原因有:①就业信息线上线下平台的搭建与定向推送;②求职技能的培训与辅导;③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与讲解;④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⑤就业咨询与心理辅导(见图8、图9)。

图8 2021 届求职待就业型、无业可就型毕业生求职阻碍分布

图9 2021 届求职待就业型、无业可就型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帮助分布

总之,慢就业现象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缓解这一现象不仅是大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各方面的协作与努力,如构建“三位一体”联动反馈机制;多渠道推进就业市场建设;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引导;注重求职技能培训与辅导等。

六、慢就业群体需要的支持

构建“三位一体”联动反馈机制。“无业可就”群体具有学科(专业类)特征,本研集中于哲学(辈出率6.72),专科集中于医药卫生大类(辈出率2.42),这与专业供需两端结构性错配相关。高校应健全专业设置、建设和监测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格局。如对报考率低、办学效益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建立退出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诊断方案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根据就业创业反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的调整与优化。此外,高校联动反馈机制的建立不仅要关注毕业生毕业时“就业质量”,更应关注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质量”,即应动态跟踪监测毕业生毕业时、毕业1年或毕业后3~5年的去向落实与发展状况,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就业情况,进而为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多渠道推进就业市场建设。一是通过政策性岗位稳定就业“基本盘”,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企等岗位招录政策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倾斜,推进硕士研究生、专升本升学扩招等。这对于意向考公考编、继续深造群体而言是一种稳定性的政策保障,也为其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机会。二是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城乡社区等基层就业,让服务国家需要、扎根基层成为大学生新的价值追求。这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流动政策、福利政策、职业指导等管理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由“吸引人才到基层就业”转变为“为基层培养有意愿、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展市场性岗位。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反馈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为“提供更多的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占比达56.84%),各省、市、高校应依托云平台、就业信息网、地方高校联合等多元渠道组织实施网络招聘会(双选会)、专场招聘会、重点帮扶群体招聘会等活动,并推广运用“直播带岗”“隔空送岗”等创新模式,开拓毕业生择业渠道。同时,就业吸纳主体——中小微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面临招聘困境,高校应通过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宣传力度和招聘服务支持力度,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吸引力,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就业管理、招聘服务、数据分析全过程的网上平台。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反馈希望得到“专业相关就业信息的定向推送”的占比达51.55%,高校应结合学生档案(含学业信息、兴趣爱好、发展意向等)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大数据,定向推送毕业生感兴趣的岗位信息,有效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与质量。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引导。求职待就业型群体“有业不就”现象突出(占比达70.99%),“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引导任重道远;毕业生反馈因“职业规划不清晰”而择业受阻的占比分别为求职待就业型30.67%、无业可就型26.14%。基于此,高校应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前置化、精细化,前置化是指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及早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在考研、就业和创业等多种发展路径中作出最优的选择;精细化是指将职业生涯发展按阶段和学生自身去向规划等进行细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就业指导与咨询活动等。同时,面对就业大环境的转变,毕业生应认清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并增强就业主体意识,基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基础上,进入“快”规划和“早”准备状态,把“不就业”转变为“好就业”。

注重求职技能培训与辅导。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择业竞争力(1∶2.80)低于签约就业群体(1∶1.93),即其面试投入转化率有待提高;求职待就业型毕业生反馈因“求职方法技巧缺乏”“线上求职经验不足”而择业受阻的占比分别为33.90%、29.91%。高校在构建涵盖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适应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辅以多渠道、多形式的简历制作培训、线上线下面试技巧培训、行业领域认知培训、对口单位情况介绍等,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与择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由“难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同时,针对慢就业群体不同类型,跟踪监测其发展意向和就业难易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帮扶,切实做好“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被动慢就业可能是无奈之举,主动慢就业也是自己的选择。考公、考研、就业或暂不就业,人生都是在抉择、竞争与焦虑之中,作为大学生,只需努力做好当下,充分利用慢就业时机,做好知识与技能储备,为自己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美好生活追求夯实基础。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对于可控的事情要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保持乐观,人生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以乐观的心,去应对这一切。

猜你喜欢

比达意愿毕业生
爆料者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浅谈应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
最“叛逆”的毕业生
国考“冷热不均”的理性解读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