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守、组、审、力浅析
2023-03-06梁锐
梁 锐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 言
由组稿、审稿、改稿、定稿、发稿、核对、营销等众多环节构成的编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维持该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竞争力。它起到了与媒介各部门之间、不同受众需求与兴趣之间、有与无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纽带或桥梁作用,成为协调内部人力资源、拓展营销空间、服务社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编辑分为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前者主要负责图书、报刊稿件的审读;后者则需要领会著作、论文、作品内容的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以图解的方式进行二度创作。
编辑工作不仅是构成传播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社会系统运行中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科学方法。编辑作为文化产品的设计者或加工改造者,均以受众的需求作为对象,从系统整体观念出发研究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方法,寻找系统的最佳方案,在出版、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系统中,根据不同岗位、业务、职能、分工,形成了互联网等媒介的不同系统。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渗透、创新、作用于文化产品内容,以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通过语言文字形成了图书、期刊、报纸出版发行的网络,在反映生活、沟通情况、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中增加了声频、视频、图像、符号等传播媒介。一般而言,尽管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统称为编辑,但是由于媒介传播活动的模式不同,导致编辑制作的文本不同,编辑对稿件的处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守门者
(一)编辑方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编辑不仅是编辑方针的提出者,也是执行者。在出版社、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介的创办,以及传统媒介改制、改刊、改版、融合之时,以总编为首的编辑委员会也就自然地成为编辑方针的制定者,并在编辑方案中,具体规定了出版社、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新媒介以及传统媒介受众对象的范围、内容和措施。这不仅成为编辑工作短、中、长期的任务和准则,也成为所有业务活动的指导方针,每一次出版社的编辑图书选题会、杂志社的编前会、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通报会都会化作传播生产成品的精神动力与实践过程。编辑作为传播活动的设计师,既是每个阶段、每个时期文化传播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体验者和评估者,他们时而在选题策划会上足智多谋,时而伏案聚神凝思,时而改稿设计版面。由于编辑面对的图书、论文、新闻、频道、栏目内容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工作重心也会有所不同。作为出版社的编辑,工作目标是生产出由不同学科稿件组成的各类精神消费产品——图书;作为杂志的编辑,工作目标是生产出不同学科的各类精神消费产品——论文或作品;作为报纸的编辑,工作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的产品——报纸;作为广播的编辑,工作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的产品——声音;作为电视的编辑,工作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的产品——频道。
无论是图书编辑、论文编辑、作品编辑、评论编辑,还是报纸编辑、广播电视编辑、互联网编辑,都处于加工、合成、设计、调动、排兵布阵的位置与往返活动之中,因此,编辑部的记者、资料员、评论员、照排技术人员、校对人员无一不与编辑发生联系局面,其劳动成果无一不由编辑的参与而具有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和意义。在由计算机构成的网络系统中,每个编辑工作均构成联系其他工作的枢纽。无论是文化信息传播,还是新闻传播,不仅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传播过程,也是对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不仅包括对著作、作品、论文、消息文本中主要观点的认知与评估,对其理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选择与确认,也包括对新闻信息的采集、调查研究、写作、编辑诸多环节的修正。无论是选择与确认,还是修正,编辑均扮演着“集大成”“守门者”与“总把关”的角色,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终端编辑对各种稿件进行的筛选或取舍,就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守门行为的具体表现。这种角色扮演是否到位,不仅直接关系到所在媒介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关系到主管部门的能力和水准。
(二)作为“守门者”,要把好政治关、学术价值关以及文化的传承关
“守门人”又称“看门人”,是由美国传播学者库特尔·卢因提出并进行群体传播。继而由怀特在大众传播中加以应用与补充,形成“守门人”理论。在现代汉语中,较为接近的词汇是“把关”,因此,有“把关人”一词常见于报端。在“守门者”“看门人”“把关人”之称中,“守门者”的定位更为形象与生动,它不仅令人联想到了足球赛,也意味着编辑在文化传播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编辑工作是文化产品的输出者、评定者、加工者、把关者,这种把关可以避免文化传播活动中编辑在政治价值观和思想价值观领会上的偏差。
编辑作为“守门者”的角色,不仅要代表媒介、受众和社会把好政治关、学术价值关、传统文化的传承关,成为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腐朽文化的批判者、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者、现代文化的创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而且还要把好科学知识的传播关、学术规范的践行关、物质领域的消费关、精神领域的取向关、教育领域的人才关。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现代媒介,传播的信息应是有价值的而非无价值的,传播的新闻应是正面效应的而非负面效应的。在现代传播活动中,把国家、阶级、集团利益和需求作为重要的价值尺度,不仅是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终端编辑“守门”“看门”或“把关”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作为“守门人”的编辑继记者采写第一“守门”之后所加的第二道保险。作为“守门人”的编辑,不仅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还要特别洞察某些事实的真与假、某些事理的是与非、某些情感的真与伪。在“守门”时,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过“松”,会因不追求价值的完美而导致遗憾;过“紧”,则会过度追求价值完美,而让信息量流达不到受众的需求。此外,编辑在将国家、阶级、集团利益和需求作为重要的价值尺度时,也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在二者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上寻找平衡,以此判断所选择的事实材料是否真实与客观,以及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分析中是否有渗入个人情感因素。倘若有,水分有多少;是否越过底线,如若越过,是将稿件“打入冷宫”还是修改;若修改,是交给作者,还是由编辑改造加工,这些都需要作为“守门人”的编辑慎重做出选择。
三、组合者
(一)信息的组合加工
“编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信息的组合加工,并缔构整体的、有序的出版物物化系统。”[1]组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组合;二是组织策划选题和报道。编辑图书出版是出版编辑的主要工作任务,它是根据市场需求,经过精心策划选题,或根据原来的选题与现在的选题要求,寻找合适的编委,安排约稿、审稿、定稿、发稿、印刷出版的有序过程。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构成了图书编辑的工作网络。一般而言,信息是图书编辑的选题之源,无论是各个学科的理论专著还是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编辑对选题的组合和策划。任何选题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编辑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来自编辑对信息的广泛收集,来自编辑工作的日积月累,来自编辑对出版事业永不放弃的研究和追求。因此,一名优秀的编辑既是图书信息的采集者,也是有价值信息的发现者与拥有者。在编辑工作中,信息组合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答题,信息内容的组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总体目标传播的整体策划行为,它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组织策划选题既要策划内容,也要策划形式。策划内容包括图书、论文、专著、人物、事件、情感,以及发生、发展、变化、措施、步骤、安排、预案;策划形式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图书、论文、专著、人物、事件、情感信息的传播中,也体现在对出版、刊登、发表、报道的具体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与布局上。
(二)组织图书的量化生产
编辑从信息收集到调查研究,从参加国内外图书销售会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无论是选题还是组稿,是审读还是加工改造以及后续工作,都离不开编辑对信息的收集储存,提炼和研究。组稿同选题一脉相承,选题有短期、中期、长期之分,一般由编辑提出,并将选题具体落实到每个作者。组稿之所以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因为组稿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工作。在组稿前,一方面,要从宏观层面看选题在学科中的地位、作者在本领域的成果、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兴趣,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否统一;另一方面,要从微观层面看选题立意是否新颖,谋篇布局的构思与事、情、理的关系是否具有可行性。在阅读有关资料、调查研究以及向专家请教时,要充分结合书稿的文体、内容、题材、结构、规模和受众的阶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兴趣的浓度、实用的广度、需求的渴望等因素。在此前提下,向作者提出整体或具体的写作要求,并在征求作者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后达成共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的组稿是指将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稿件进行合编,组成一个统一主题的稿群,将其中与主题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稿件放在一个标题之下,或将一组有相互联系的稿件集中在一个专栏或版面进行刊发。
(三)报道方案的设计
报道方案设计是所有媒介编辑工作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由选题决策的优劣,受众需求的共鸣、共情、共生,实现优质传播活功三个因素决定的。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选题只是媒介所有传播选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预知的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以及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不可预知的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和媒介原有设计的重要问题性选题。新闻报道策划选题决策富有个性化的特征,受报道者的差异性和受众需求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选题,基于传者的可操作规律、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和受众的可接受规律,从全新的角度进行传播。
四、审核者
(一)审核应把握作品科学性、系统性、审美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导向
审什么、如何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编辑审稿可分为表层审核、中层审稿和深层审稿。表层审稿主要是审约稿、审来稿、审推荐稿、审定稿、审译稿,核对专著或作品的题名、内容、目录、章节,确认是否符合著作出版的规范;在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过程中,对稿件的结构框架、行文格式、表述形式等作出判断,以确认结构框架是否合理;文稿中各个部分的前后是否有意识、有目的、有秩序地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是否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系统结构;文稿中每个部分的内容是否互相矛盾,阐述的问题与提出的问题是否相对应,每个部分的阐述方式是否具有同一性,行文格式是否统一,各级标题是否采用相同的标志,公式、图片、表格和各种注释的格式标志是否一致,表述形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中层审稿主要是审核图书的主题、文字、行文、段落。深层审稿主要是审核作者的思维逻辑、写作的真实意图与思想艺术境界。在努力寻找隐匿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事理、情感与动机的过程中,审读活动将贯穿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到组稿,从图书出版后的成书质量检查到审读,既是出版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也是一种对文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从表面来看,编辑审稿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实并非如此。在审稿的过程中,编辑并非按照个人意愿和爱好来进行审读,而是代表社会、代表组织和读者对文稿作出理性的判断,是从出版专业、新闻学传播角度对文稿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反复地的一种审视。比如,编辑在审读学术专著、文学作品时,既要强调其科学性,也要追求其美学价值。
(二)审读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对编辑而言,审读书稿是按照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生态、法律秩序、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宣传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图书出版、报刊及广播、电视媒介的性质、宗旨、特点,由责编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形成三级审稿制度的过程。
审读是编辑出版工作与新闻报道工作中政治性较强的环节,在审读中能否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也是直接关系到出版工作与新闻报道能否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稿件社会效益的高与低体现着审读政治意义的大与小,作者的价值观决定着稿件阐释客观事物的立场、态度以及解决策略,因此,稿件的思想内容决定着稿件出版的价值与社会意义。如果稿件与社会制度、政治生态、法律秩序、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宣传工作有关规定不符,即便再有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也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因此,对编辑而言,仅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哲学素养、美学素养、社会学素养、文学素养和职业素养。这六种素养的作用分别是:政治素养为编辑的策划、组稿、选题、审题、定题导航;哲学素养为编辑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尺度;美学素养为编辑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学素养为编辑处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注入正能量;文学素养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也是不断拓展自己艺术思维空间的动力;职业素养则为编辑处理与作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底线。
(三)审美应追求美学价值在人文科学中的价值理想
追求美学价值是人文科学中的价值理想与取向。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关系状态,在人的目光所及之处,世界万物皆有特性、皆有价值属性。审美经验不仅是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属于美学理论建设的层面。“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地投入中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它不仅是主体意识和精神,也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关系。”[2]无论是审读文学稿件,还是新闻稿件,文稿中都不可缺少美学意蕴,稿件的思想内容与形式是审读稿件的基本美学价值之一。有些稿件具有形式美,却缺少内容美,这是内伤,不符合出版要求。反之,有些稿件具有内容美,而缺少形式美,但是会有出版的可能。而那些既有内容美,也有形式美的稿件,则被认为是真正的上乘之作。朱立元认为,审美经验既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的审美意识,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对象固有的审美属性,而是由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精神关系,一种主体知觉在审美对象生成过程中忘我投入的反应和感知。从动态角度而言,审美经验既是审美活动过程在主体知觉上留下的运动痕迹,也是主体对审美对象反应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经验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从静态角度而言,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反映结果的凝聚。因此,实践性是审美经验最根本的性质。编辑在审美过程中为何能如鱼得水,是因为编辑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审美的意识和经验,只要一阅读文稿就会像天黑会日落,清晨欲日出一样自然。“美学研究的终极之处与真善美是相通的,没有真、善的思考,也就不能将美学推到极处。”[3]审美是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与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一种分类与认识,这种分类与认知与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及体验密切相关。“美学之所称之为美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思考、探索着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4]此外,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也被美学视为主要引导。编辑一旦理解了稿件中的思想内容,感受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自然就会审读出稿件内容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看,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在审美世界中往往是心有灵犀的,虽然三者之间在性别、肤色、年龄、阶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一旦与美、真、善相遇,就产生有相见恨晚之情、一见钟情之意,这恰恰也成为编辑审美的奥妙所在。
五、编辑力
(一)编辑力的概念及内涵
编辑力不仅是一个人的能力,其中含有体力、功劳、劳役、尽力之意。对编辑所处媒介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而言,无论是在出版社、报刊社,还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抑或是互联网平台,编辑部具有无法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出版社、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平台的编辑力,是决定该媒介能否进入现代传播一流队伍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将编辑的各种能力与作用简称为编辑力,它一方面主要是指编辑在收、读、修、改、定、发编辑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指编辑在工作中付出的体力、脑力、以及所作出的努力。前者具体表现为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编稿、统稿、协调、沟通、改稿、定稿、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后者具体表现为编辑在对图书市场信息的调研、收集、整理,与发行部门营销商协调能力的强弱以及编辑为人作嫁的可贵品质等方面。一般来讲,选题是在特定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内,或在特定问题的预示之下,经过编辑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之后,通过认真筛选、精心拓展、反复推断、集中提炼,而最终确认的选题。
(二)如何进行编辑策划
编辑策划一般分为受众策划、形象策划、选题策划、组稿策划和营销策划,其中,选题策划为其核心内容。对编辑而言,受众策划首先要解决的是受众的角色定位问题;其次,要确定受众的范围与构成特点、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受众的基本需求、文化层次、欣赏品位和共同倾向;最后,要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对后续的编辑策划工作提出初步意见。形象策划又称企业形象策划即CI,通常包含企业现状识别、企业行为识别和企业视觉识别三大部分。理念识别是企业的经营核心所在,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I系统,在营造、树立成功的企业形象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以此理论作为基础,我们将编辑出版物的形象分为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就是传播编辑出版信息、新闻作品信息外在的、客观的物质载体,即“硬件”,主要包含视觉识别和部分行为 (结果)识别;内在形象就是隐含在编辑出版物、新闻作品之内,附着在其物质载体上的那些内容,即“软件”,主要包含理念意识识别和部分行为(过程)识别[5]。形象策划就是根据受众的欣赏品位和编辑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其内在形象策划和外在形象设计有机结合统一,从而生产出具有独创性形象的文化产品。
(三)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出版社、期刊社的营销谋划一般分为作者营销谋划、主题营销策划、读者营销策划、网络营销策划和建立营销渠道策划。作者营销策划在出版社和期刊社是一种常态,编辑之所以把作者列入营销策划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作者,而是针对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音乐家、歌唱家、著名演员、著名节目主持人、著名企业家、著名伦理学家、著名诗人即将出版发行的专著或作品,以及通过书评、作品研讨会、与读者见面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营销活动。主题营销策划就是有针对性地利用节假日举办有关图书知识领域的知识竞赛或知识讲座等活动。读者营销策划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读者需要展开的营销活动方式,比如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读者开展的营销活动。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的读者对象是学生,但是选用教材的权利却在教师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材的营销对象应该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图书经销商应将教材的内容梗概、特点、优点、层次、获奖情况以及作者背景、出版背景了解清楚,并向教师作以详细介绍。网络营销策划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使出版物的销售范围突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网络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集视频、音频于一体,便于读者了解图书,能够增强读者对图书的认知。此外,建立营销渠道也是编辑力的一种体现。在现代生活中,不论商品多好、顾客的购买欲望多强,如果没有一定的销售渠道,不仅购销关系无法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无法实现。
六、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一守、二组、三审、四力的浅析,对不同媒介的各类编辑工作角色定位工作性质、特点、过程、功能、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就各类编辑的素养与能力之间内在关系以及编辑工作如何进行图书策划,如何实施营销战略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