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融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挑战

2023-03-06李沛涵

今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学内容文化

李沛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 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为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号召,国学经典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关注。近些年,“国学热”作为一种新的潮流文化,随着 《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开始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传播媒介所具备的优势,摒弃了单一渠道传播的劣势[1],为国学经典的传播拓展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丰富了新路径。但是,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信息的获取途径等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国学经典在创新传播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做好经典传播,需要我们在技术和内容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丰富国学经典的传播途径和形式,赋予国学经典新活力,让经典真正走进人心。

二、国学经典在融媒体传播的创新性

(一)丰富传播形式

我国的国学经典包含了很多内容,而大部分都需要依托古籍或文物才能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就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成本过高[2],文化内容难以被人知晓。在传播形式上的困境是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的主要传播压力,而非文化本身的危机[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才能更好地延续发展。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充分融合,为国学经典的传播形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扩展了新路径,成功地将国学经典的传播向线上迁移。例如,我们熟知的短视频讲国学、动画创意展示经典、影视节目场景还原等,这些节目适应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接受方式,成为了国学经典传播的新阵地。

此外,多元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引发了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一些人主动加入到文化内容创作的队伍中,从而成为国学经典的传播者。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播出后,陈曦骏、陈珏如、任自豪等几位优秀选手受邀加入了“微博国学”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微博平台讲述国学经典:陈曦骏结合时事热点用创意图文的方式对话古人;陈珏如加入“带着书本去旅行”等话题,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诗意;任自豪拍摄“豪哥撩古迹”系列短视频,换上汉服营造“穿越感”,身临其境给青少年讲国学知识。这样的传播形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喜爱,并加入到学习国学的队伍中,主动了解经典的内涵与精髓,成为国学经典传播的铁杆粉丝,这些都对国学经典的传播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减少传播限制

近些年,各大卫视为传播国学经典开设了许多特别节目,但大多都是综合的、系统的以及在固定时段播出的,这对于习惯快节奏生活的青年人不太适用。青年人作为国学经典传承的主力军之一,没有足够的闲余时间接收这些信息,导致节目传播效果欠佳。而融媒体传播可以将长内容“打碎”,拆分成时间短、节奏快、易传播的短视频或图文,甚至还可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剪辑包装,将“大屏”转“小屏”,从而在抖音、微博、微信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迅速传播,减少了国学经典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国学知识,了解经典内容。

“智媒时代”5G+4K、8K+AI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大环境,让媒介向着融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4]。国学传承类文化节目积极运用新技术实现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系列节目为例,AR、3D投影等技术实现了“古今对话”,情真意切,震撼人心。此外,节目制作者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在融媒体平台展示节目的精彩片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提高了节目影响力。

(三)拓展创作思路

国学经典真正的传承方式是其内容被正确解读,精神被真正领悟。传统的说教和书本阅读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而融媒体的出现为生涩难懂的古籍内容传播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拓展了创作手法。

首先是“虚拟化”,即将国学经典故事通过动漫或拟人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演绎播出。例如,《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动漫作品,将中华历史依据文献资料进行编绘,吸引了青少年群体的注意,不仅促进了历史知识的普及,还成为了青少年热议的新话题之一,在年轻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学习氛围。其次是“通俗化”。比如 《经典咏流传》节目组邀请明星演唱古诗、古文,并在微博发布,通过音乐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国学经典,引发了广泛关注[5]。音乐歌词朗朗上口,观众乐于自发翻唱并进行二次传播,这样的新形式让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再被青少年抵触,便于青少年对这些知识内容的记忆。最后是“全员化”。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加之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强了受众观看内容时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了人们的分享欲,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尝试内容创作,国学经典也在这个过程中被表达被传播,从而促成了“全员代言”的良好文化传播新局面[6]。

三、国学经典融媒体传播的障碍点

(一)碎片内容难把控

为了适应 “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国学经典的融媒体传播也在逐渐缩减篇幅,但是,由于网络内容发布的门槛较低,文化知识的传播内容难免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传播的内容是否准确也难以查证。

国学经典的传播,要将内容的准确性置于首位。盲目传播会导致青少年记住错误的知识点,而错误内容给青少年留下的深刻印象是难以更正的。此外,在二次传播时,也会出现错上加错的问题,从而导致国学经典传播逐渐偏移主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被众多国学博主热议的那句“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在网络上以图文、短视频的形式高量次播放和转发,甚至带上了“国学经典”的分类标签,广大网友称之为“杜甫式的浪漫”,殊不知这首诗出自一位现代诗人之手。在多次的转发和二次创作后,这首诗竟然以“唐代杜甫”的标准格式注明,更有甚者在视频中“科普”这首诗如何“惊艳了大唐”,误导了很多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者。

国学经典不同于其他内容,其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才是值得学习和传播的重点,而短视频传播剪辑节奏快、文字内容少、解说不够详尽,受众在观看这些内容时,往往只是一“刷”而过,没有深刻的记忆点,长此以往,无法达到宣传目的。并且,多数短视频博主的内容讲解也流于表面,没有深入的探究其精神内涵,受众对这样“碎片”的传播和“碎片”的接收都只是暂时的,短视频划过后也难找到拓展、补充或解释的内容。

(二)技术效果难预测

国学经典内容的传播为保证其“可看性”,通常会使用AR、VR等新技术进行辅助创作,制作组若是盲目追求华丽的场景、特效的展示或光效音效,会造成传播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这样的技术效果在大屏或小屏一闪而过,观众可能会忽视视频制作时想表达的重点,不利于国学经典的正确传播。此外,人工智能也开始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 《中国诗词大会》公众号为例,一些AI诗词游戏会偶尔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这对于文化类内容的传播是不利的。由于文化是有精神和温度的,人机互动往往是有模板的,这样的技术效果仅能作为应用,无法参与文化传承过程[7],从而使传播效果难以预测。

(三)传播质量难监管

国学经典在网络传播的本意是普及知识文化,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融媒体时代方便了信息的多样化推广传播,使得曾经推送信息 “内容为王”的原则逐渐向“流量为王”偏移,人们在关注信息时往往会优先注意到观看多、讨论广的信息。首先,网络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而对于内容质量的监管很难做到高效率、全覆盖,这造成一些人利用热度歪曲解读国学经典知识,破坏了国学经典传播弘扬主旋律的严肃性。其次,现今网络环境下“流量争抢”较为严重,吸引流量的手段是否正当,是否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还有待调查。最后,融媒体传播环境较为复杂,若是监管力度不够,会导致大量错误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有害信息无法被及时纠正,大量根据错误信息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更是难以追查,导致难以弘扬正确的国学经典。

四、融媒体时代国学经典传播的新路径

(一)专业助力打造融媒体平台

融媒体时代,国学经典的内容题材多元,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学经典的传播与推广时,可以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通过不同的平台提升文化内容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有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下更好传承[8]。

针对现阶段国学经典传播中存在的内容质量差、内容精准度难以把控等问题,在打造国学经典传播融媒体平台时,首先要着重考虑传播内容问题,建设专业的传播团队,例如,将“微博国学”计划的成员按照传播内容的不同方向进行区分,并按内容模块分类组成新的传播团队,做好基本内容的生产输出和内容审核。“专家学者团”和“业余爱好者团”内容分区上传,以便于后台的管控和高效率的审核。首次成为内容发布者,需通过简单的国学知识题目测试,以此来保证平台内容制作的质量。其次,要考虑受众接收问题。现今,融媒体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扩大了其受众范围,逐渐年轻化的群体乐于在互联网上接收文化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传播内容要贴合年轻受众,以活泼轻快的表达方式替代严肃说教,同时,兼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讲好国学经典,提升文化修养。最后,要考虑传播效果问题,努力拓展传播渠道。以B站每年的线下嘉年华活动为参考,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同时,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与传统节日、节气等契合的线下国学经典传播活动,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内容的传播。

(二)合理布局发挥新技术优势

科技不断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国学经典的传播也应借助融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与新时代接轨。

首先,要把握文化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国学经典文化虽一直被重视,但“狂热爱好者”只占少部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国学热”,我们要趁热打铁,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创新国学经典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国学经典传播时,要将对原文内容的精准把控、对原文思想的深刻理解置于首位,例如,鼓励更多的观众对上述节目已审核发布过的内容进行创新演绎 (音乐作品、戏剧艺术、舞蹈表演等),并展播他们的优秀作品,从而激励创作者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利用融媒体和新技术的优势,用图文、创意短视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国学经典内容,保证文化内容的完整表达,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扩大受众群体,加强受众参与积极性。如果说以往的国学经典教育止步于初高中,那么,融媒体时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愿意接受这样新兴的传播形式。因此,传播平台要做好既有用户的维护和引导,同时,还要通过多平台合作扩展用户资源[9]、外延内容,以此来引发受众继续学习的兴趣。

最后,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互动体验。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参与传统文化传播时,程序设计需要注意人机互动的核心是用户体验感,参数设定只有脱离机器的冰冷和对话方式的套路,才能发挥出文化传播应有的温度。

(三)强化培养推动全员参与

国学经典传播面临的问题:一是让更多人知晓,二是让更多人参与主动传播。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要加强相关宣传的力度,还要让经典真正走近学生。因此,要以具备创新思维和融媒体传播意识的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相关内容的创作,例如,将国学经典的融媒体传播融入云课堂,打造有趣生动的国学知识网课。其次,由于个人学习国学经典的难度较大,内容不好把握,因此需专业传播机构辅助配合,以专业、专门的方式推进经典普及教育,同时,还要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辅以积极的鼓励政策,带动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国学经典的传播。最后,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将国学文化知识传播同线下竞赛、讲座等创新活动相结合,让国学知识鲜活起来[9],让国学经典的学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五、结 语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被传承是国学经典融媒体传播研究的重中之重。国学经典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品格,是中华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良好的传统文化节目带动国学学习热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大众喜爱,为国学经典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融媒体技术使国学经典的传播形式多了起来,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打破了时空限制,适应了当代年轻人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但是,国学经典传播必须以弘扬主旋律为前提,网络发布内容需要严加审核,避免造成经典误读。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要合理利用技术优势打造优良的知识传播融媒体平台,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传播氛围,传承国学经典,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国学内容文化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主要内容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