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之事与记忆空间(特约评论)
2023-03-06◎吴辰
◎吴 辰
阅读《七月的红山楂》总能让人想起些什么,整篇小说充满了一种回忆的色调,它会在读者进入文本的刹那再造一重空间,让读者在记忆之中品味那些隐藏在平静生活背后的苦与甜,只是无论如何,那些曾经被有意或无意错过的人或事却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之所以会一再错过一些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不能成为一个故事:一个七月的午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些作画的工具和一排山楂树,这样的组合就注定了在此时此地不可能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然而,如果仔细思量,我们的人生不正是由这些数不清的无事之事汇聚而成的吗?人的一生中,轰轰烈烈能有几次,真正让我们的生活丰满而充实的,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人生走向的,可能正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无事之事”。
在《七月的红山楂》中,主线情节只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下林茜教侯青画画的故事,读者很难从中概括出什么“主旨”或者“思想”,然而,这就是记忆本身,这正如一开篇时提到的那条被装进竹篓中的鲫鱼和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渐渐地漏走,最后只剩下了那条鲫鱼。这条鲫鱼便是记忆本身,它就是它自己,是围绕着它自己的整个宇宙的中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不代表任何意义,但是它就是所有的意义。
在《七月的红山楂》中,作者似乎有意识地在营造一个属于记忆的空间,他在沿着时间线索叙述主要情节时不断带领读者走进记忆之中,侯青父母的去世成为一条贯穿小说前后的暗线,很多读者也许会在阅读全文后质疑作者为何不去写侯青父母去世的细节,分明在阅读时能够感觉到侯青父母因火灾丧生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些秘密就写在爷爷接到的那封信里,就隐藏在侯青的心灵创伤之中,但是,这些对于侯青的记忆而言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无论如何,侯青的父母去世了,这件事影响了侯青的情绪、性格乃至命运,但是,作者就将这件事轻轻地放在了文本中,似乎波澜不惊,但却深深影响着这个“无事之事”。这可能正是人生的本相,那些平静如水的生活之下,总会有一件或几件事情,只要稍微被想起便能引发一丝丝的震动,这震动一般是微小的,甚至在水面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涟漪,但是,这震动确是发生了,即使它不能被肉眼所观察。这也正是“无事之事”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事”的原因,“无事之事”终究还是“事”,它源自记忆空间在现实语境中的搅动,并终究会把这些搅动纳入自身,成为前进的动力。正如小说中的林茜,在侯青的回忆中,“她的身上带着光”,而在初见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同龄女孩。
《七月的红山楂》是一篇有关“无事之事”与记忆空间的小说,也是一篇有关约定的小说。林茜最终也没有等到秋天,更没有吃到侯青爷爷做的山楂糕,而侯青在十月山楂成熟的时候也终究没有回到那些曾经结着青涩山楂的山林。这不由让人想起里尔克和茨维塔耶娃的约定:“别拖至春天”,也许美好的约定大多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林茜和侯青的约定似乎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仔细品味小说的结尾,侯青也许正在实践着他与林茜的约定,当侯青在认真地捻着画笔,林茜回来了,这个林茜仍停留在那个七月的午后,停留在他们的约定之中,这个约定是记忆空间的地标,侯青无论何时回望,都能找到那些尚未成熟的山楂以及执着于将那些山楂提前染红的女孩。这便是“无事之事”中的“事”,它不是关于过去的“旧事”,也不是有关未来的“预言”,而是伴随着主人公成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生。
在《七月的红山楂》中,作者对“闲笔”的运用也颇吸引人注意:一上来写“山坞的香樟”,接下来写腿上的甲虫,再是山溪,最后才是写到了画山楂树的女孩;在写林茜教侯青画画时也主要将笔墨放在了学画的细节上,通过细节展示出的仍然是山间的风景。这样“闲笔”的运用竟让这篇出自年轻作者之手的小说有了一些名家的味道。写短篇小说,对谋篇布局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不惜将大量篇幅交给了这些“闲笔”,本身就显示出了他对自己创作的信心。“闲笔”不闲,对于这样一个建立在回忆空间基础上的“无事之事”,也许闲笔所晕染出的气氛要比叙事内容本身更为重要,整篇小说的氛围是静穆而统一,像是一幅画,看上去是静止的,而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这点来说,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读者往往想从一部小说中读出什么意义、读出什么思想,然而,也许真正珍贵的东西无关于叙事,那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由记忆空间延展而成的平静,一切看似并无太大改变,然而一切早已与先前千差万别,那些错过的事、错过的人其实都没有离去,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情绪里,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像那些山上的山楂,自这年之后,它们总是在七月间便成熟了,红红的,挂在侯青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