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去风尘的老周三
2023-03-06◎李恒
◎李 恒
老周三,是一组山水的密码,是一幅黎寨的风情。走进她,需要细细地品。了解她,需要耐心地读。
水,如一位贤淑的女子,以三面环绕的姿势拥抱着老周三,静静地,清清地,淌出一大片的绿,哪怕小船剪开了水面,也只是荡起柔柔的波纹,毫不张扬,一圈圈不慌不忙地向远处漫去,最后又回归平静。阳光普照下来,便会闪烁起无数晶亮亮的鳞,仿佛是一面大镜子打破成了千万块细小的碎片层层叠叠地向天边铺张。有蓝天白云倒影在明净的水面,两岸峰峦逶迤,林木葱笼,忽而会有水鸟划过,然后立于岸边的枝头梳理羽毛。朝霞和夕阳定会为这女子描上淡红或淡金的色彩,清雅而不世俗,若是恰巧有渔民经过,那一网网的希望与憧憬让你以为自己身处江南水乡而不是身在大海边的海南。
因为不通陆路,你必须经过这水的洗涤,散去了风尘的水路的尽头才是美丽的老周三。
老周三的寨门简洁而古朴。多根圆木相互支撑,茅草盖顶,牛头骨悬挂两边,许多雕刻上去的黎族图腾散发着远古的气息。这气息沿着进村的绿道蕴染,有榕树枝丫和藤蔓交错,有盛开的三角梅姹紫嫣红,有不知名的野花野草葳蕤,有温暖的阳光斑驳。
绿道的尽头是“三月三广场”,这广场是黎族民俗的展示舞台,是老周三风情的海。姑娘小伙们在这广场上尽情地唱、欢快地跳,优美绵长的歌音韵缭绕,古朴粗犷的舞热情奔放。唱,唱得百鸟欢歌;跳,跳得彩云婀娜。黎族的先祖们便从这歌中从这舞中走来,狩猎啦,开荒啦,种地啦,丰收啦,就这样唱着、跳着,一路播种希望一路收割幸福,从远古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苏东坡当年写下的“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广场的四周矗立着十八幢颇具黎族特色的独栋别墅,整齐排列,全是木泥结构,茅草盖顶,吸取了传统的船底形和金字形,但都改良成了二层小楼。屋内温馨舒适,现代元素和黎族风味相互交织,一个小小的阳台以传统的栏式建筑伸出屋外。楼外有小桥流水,花草蓬勃,竹树摇曳,诗意盎然,一幅幅大力神雕塑、黎族图案掩映其间,原来居住的以竹木为架的简易茅草屋永远留在了记忆里。
在屋边的树下,或在栏式的阳台里,偶尔会有一个黎家妇女正在用腰织机编织着黎锦。这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也许是黑色的底布上绣着一条龙船,下面有几条大鱼游过,空中飞着一群不知名的鸟雀,古朴中透着点童趣。也许是黎锦上绣满了人物,最上面是一排手持长矛的“红色娘子军”,中间的人双肩高耸,仿佛正在跳舞的青年,底下则是一排双手叉腰的赳赳武夫。如果运气好,也可以见到令人惊艳的桶裙、摇兜,红色长布上排着一列又一列的青蛙图案,蓝、黄、绿、玫红等颜色有规律地纠缠交织。不得不叹服黎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她们还可以以菱形为基本单元,组合出凤凰、蝴蝶、蜜蜂、水鹿、谷物丰收、民族婚礼等复杂多变的图案,造型大胆而又夸张,色彩热情浪漫,不仅仅渲染了一个民族的古老梦想也表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说水是老周三柔美贤淑的女子,那么山就是老周三彪悍雄健的汉子,寨子后面的天山和淹牛山如兄弟般一左一右庇护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黎族人民。寨里人说,登上了天山,视野千里,尤如上天俯视,天山之名由此而来。淹牛山的得名,也是据说从前有一头牛跑进此山,牛的主人发动全寨子的人进山找了一天一夜,也找不着。于是,寨里的人都认为,也许这山变成湖水,把牛给淹没了,寨里的人便把这山叫为淹牛山。天山和淹牛山是老周三动植物的宝库,成片的热带原始雨林和季雨林在这里生长,水鸟、山猪等珍禽异兽在这里繁衍;大面积的竹林在风中起伏,阵阵松涛鸣响,槟榔树风姿飒爽,橡胶林丰腴茁壮,间或还有花梨、沉香等名贵树种耀人眼目;鸟鸣时而在林中清脆地穿梭,松鼠在树枝间嬉戏跳跃。登高望远,湖光与山色辉映,蓝天与白云互托,绿水与小岛相依。此时的湖水蓝得澄澈、蓝得粘稠、蓝得令人感动,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独自为阵、或携手相握的小岛们全都在柔情荡漾的碧水中凸兀着、傲立着,保持了应有的坦荡和沉默。近处,那半掩在绿树间的茅草屋顶上已有炊烟婀娜地升起,老周三就成了一首诗、一幅画、一处世外桃源。
登舟离开,再次回望,你会不由得深深地爱上老周三这块热土,爱上生活在这里的18户80名黎族人民,他们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梦里,他们会永远地镌刻在你人生旅途的记忆里,挥不掉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