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四”处开“花”——闲笔在教材中普遍使用
2020-12-03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刘翠兰
山东省青岛第十九中学 刘翠兰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先生最早提出了“闲笔”的写作手法。他对《水浒传》等名著中的闲笔大加赞赏。金圣叹先生口中闲笔和正笔是相对的,是在小说中,穿插在主要情节以外的舒缓的、闲散的情节。其实在“闲笔”文学概念出现之前,春秋时期的《左传》就早已大量地成熟地使用了闲笔的手法。《左传》虽是讲述历史,但其叙事水平一流,它为了缓解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带来的精神压力,便“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制造出了一种紧张与悠闲并存的奇妙效果;《左转》用闲笔描写当时细琐的世俗生活,却显现了古代战争时期恢宏的政治主题,用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以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不管是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是《左传》都是叙事文学。其实闲笔并非小说使用的专权,散文、杂文、甚至诗词中都有闲笔,且使用广泛,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舒缓了节奏,增加了审美情趣,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下面,我从中学教材中选取几个不同文体的例子,试着探究闲笔之花的“魅力”。
一、高中教材中散文使用闲笔的比较常见
使用最多的当属写人散文《金岳霖先生》。文章设置了多处闲笔,每一处都是匠心独运。第二自然段描写金岳霖先生外貌是显示说了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而闻一多先生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还是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像大作家朱自清先生还有一阵竟然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此段文章要写金岳霖先生,汪曾祺先生却用了165 个字来写西南联大的其他教授的穿着,这个比例在描写金岳霖先生外貌的第二自然段超过了30%。这些文字和金岳霖先生无关,是典型的闲笔。
《金岳霖先生》开头与结尾,都不遗余力地使用闲笔,让闲笔独立成行。“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之所以称这些文字为闲笔,是因为这些文字有两个特点,第一,如果删除,文段照样通顺连贯。第二,这些文字没有用来描写文章的中心人物金岳霖先生。
文章在外貌描写处设置闲笔,《中学语文教参》上说: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这固然不错,但我认为作者用意极深:闻一多穿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并非仅仅为了突出他们的特立独行和有趣,更在于表现西南联大教授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写闻一多先生大骂蒋介石为了表现当时政治环境严酷。 然而在自然条件和政治环境都很恶劣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依然不消沉,他们为人天真、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工作对学问依然无比热爱甚至痴迷。正是这种精神,西南联大才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正是这种精神,西南联大被称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精神圣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后人的榜样,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写于1987年2 月,汪曾祺先生已经67 岁,西南联大的教授大都已经去世,他们的脚步越来越遥远,他们的背影越来越苍凉越来越模糊,他们越来越被遗忘。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物质的淡化、对生活的热爱,对学术的钻研精神也正在消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汪先生内心深处无限的愁苦和落寞,不尽的期待和隐隐的无奈通过这些闲笔含蓄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文中的闲笔不闲,传达着作者的复杂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教材中的小说使用闲笔更是常见
部编版教材中的茹志娟的《百合花》描写的是1946 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并向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通讯员和新媳妇是主角,我是见证者和叙述者。
文中描写“肩膀宽宽的小伙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引起了“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又写到孩子们中秋节跳着唱着引起了“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表面上看,这和小说的情节无关。细细读来,却发现很深意。
这两处闲笔,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的生长环境,暗示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这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美好轻松的人文环境,才孕育了心灵美好、纯朴寡言、品质高尚的小通讯员,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言辞中透露着“我”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推动了“我”的情感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对通讯员发生兴趣到“亲热”起来。闲笔不闲,有着深厚的意蕴。
三、诗词歌赋中也常运用闲笔
诗词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凝练,惜字如金,有些篇章中作者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闲笔。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处闲笔就格外成功。《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为怀古诗,上阕咏赤壁之景,下阕怀周瑜之故事,并怀古叹己。写景时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刻画周瑜时“羽扇纶巾”的服饰,谈笑自如的神态,与“樯橹灰飞烟灭”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无疑是成功的。可我认为“小乔初嫁了”这一闲笔更是妙笔生辉。“初嫁”一个词道出了周瑜年轻,婚姻幸福;也是用美人衬英雄,衬托周瑜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更为深层的用意在于,用小乔的身份,揭示周瑜和孙权的密切关系,从而表现周瑜被孙权重用信任,从而和自己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闲笔有作者对周瑜的仰慕,更有对自己年老无为的忧伤,还暗含着自己不被信任不被重用的深深的叹息。五个字用小乔衬托周瑜,又用周瑜反衬自己,这处闲笔远胜我们现在常用的“正笔”,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四、杂文中的闲笔更是普遍
犀利是鲁迅先生杂文的重要特点,每一句闲笔都是嬉笑怒骂,或批判或讽刺,都可能是另有所指。
1.《拿来主义》中第四自然段写道“抛给”的,说是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至此,“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已经体现,作者又加了一处闲笔: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原来这是暗指1933 年6 月,国民党政府和美帝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被借款”协议,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寥寥几字的闲笔原来另有所指,含有丰富的信息。
2.第8 自然段“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句插入的闲笔原来是讽刺以做富翁家的女婿为荣一味吟风弄月的邵洵美。
“闲笔不闲”,在散文、小说、诗歌、杂文中广泛使用,或深化主旨,或挖掘人物性格的根源,或衬托主要人物,或讽刺批判,另有所指。正如评论大师毛宗岗所说:“无旁笔闲笔,则不见正笔紧笔之妙。”闲笔与正笔的关系,正如食菜与吃米,正如喝果汁与饮温水,正如会好友与忙工作。后者固然重要,必不可少,但前者让生活更有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