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的形象分析

2023-03-06孟博文王欢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17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马伯庸小人物荔枝

⊙孟博文 王欢[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 830017]

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电子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80 后”作家马伯庸的创作起源于网络,受到了网友的一致推崇,也很快得到了传统文学界的认可。他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历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2005 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有《风起陇西》《风雨〈洛神赋〉》《三国机密》等。他以宏大的史实为依据,打开历史的缝隙,以小人物为叙事焦点,见微知著。他的新作《长安的荔枝》正是这样一部“以小见大”的当代历史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小人物在“官场”浮沉的描述,充分展现出小人物的人生意义以及对当代人情感上的启迪。因此,本文以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中的小人物形象分析为题,做出分析研究。

一、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的时代背景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最新力作,收录于“见微”系列,是他近年来的典型代表作。在讲好中国故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马伯庸的小说创作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意蕴,他的作品对人物的描绘深刻、丰富、真确,使得读者能在故事中找到认同感,引起读者对自己生存及发展的思考和启迪,并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中所描写叙述的时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空前发展,内无天灾人祸,外无边关战患,但同时皇室贵族、官僚地主渐渐骄奢淫逸、崇尚奢靡,这也导致之后的安史之乱爆发。这些时代背景在小说《长安的荔枝》中都有所体现,但是作者并未运用大量笔墨去描述。《长安的荔枝》中的主人公是长安小吏李善德,他以运输荔枝为背景,开启了封建社会夹缝中小人物的奋斗篇章。他的奋斗与同时期的贵族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小人物的生存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继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深思。

二、《长安的荔枝》中小人物形象分析

晚唐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其一)中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伯庸《长安的荔枝》一书以此为背景,将在这一时期下的小人物李善德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将他的坚持、善良、心怀天下蕴藏在文字之中,与这个时代形成鲜明对比,感情的自然流露让读者深陷其中,并为之震撼。

(一)小人物的“恒心”

坚持,这一主题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为国抗争的大英雄,每个历史角落也有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小人物。《长安的荔枝》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便是小人物的坚持,主人公李善德面对运输荔枝之远、之艰、之险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奋起一搏,书写了自己的命运篇章。

提及运输荔枝之远,《新唐书·后妃传》中记载:“杨贵妃嗜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至京师。”而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记载:“杨妃生于西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热,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马伯庸在小说中没有无视“出自巴蜀说”与“荔枝煎说”这些前人留下的猜想。小说中描述了“荔枝煎”在口味贡库里已不稀奇,巴蜀虽近,但在听闻岭南荔枝的盛名之后,唐玄宗便明确要求置办岭南鲜荔枝。马伯庸又安排了一个“明算”及第的上林署小小监事李善德作为小说主人公。明算是唐代科举科目之一,用意是选拔擅长算学的专门人才,就职路径较为狭窄,仕宦前景也一般,所以受重视程度远不如明经、进士科,但李善德靠自己的算学能力解决了运输荔枝的途径问题。

距离之长,只是艰难之一。《三辅黄图》卷三《扶荔宫》曰:“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可见,荔枝不适应北方气候环境,不宜种植。荔枝不仅不易成活,也难以贮存,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马伯庸《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先后尝试了多种方法,如先将荔枝泡在盐水中、放在双层瓮内保鲜等方法,无奈都败给了距离。

《广东新语》记载:“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这说明密封贮藏的技术早已在中国古代流传,但这种方法仍然不足以支撑将新鲜荔枝运至长安。经后人考证,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将带果大树移植送到长安的,这也是马伯庸笔下的李善德所采用的方法,在朋友的点拨下,他突然醒悟,只要将整枝剪下,便可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再加上途径各衙门的接力配合,定能按时将荔枝送达长安。面对困难时,李善德没有退缩,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向命运抗争。

(二)小人物的“善心”

主人公的名字李善德中有“善”和“德”二字,这也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走向。李善德在上下求索荔枝从岭南到长安的运输之法时,遇到了种种困难与挫折,但在每次陷入绝境之时,都能逢凶化吉,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皆缘于他的重情重义、真诚待友,他的命运随着书中其他人物的出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转。

人物苏谅。苏谅是一位胡商,他的出现缓解了李善德在岭南无人帮持的危机。在唐代文人墨客笔下,胡商重商崇商,虽好利但重义,如《集异记·李勉》与《杜子春》中讲了李勉和杜子春都被一位波斯商人救助的故事,在唐朝的商贾小说中,胡商不乏侠者之风范。苏谅也是这样的一位胡商,在与李善德的交际中,被李善德的品行折服,把李善德当成了朋友,还在李善德的生日之际,为他准备了生辰贺礼。苏谅虽为自己赢得了利益,但同时也帮助了李善德。最后因误会,苏谅远走,致使荔枝运往长安再次陷入死局。

人物林邑奴。林邑奴是被派去监视李善德的奴隶。在唐朝,奴隶多分为两种来源:一是继承了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制度,仍将战争中的俘虏没为奴隶;另外,买卖是唐朝重要的奴隶来源之一。《唐律疏议》中“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奴婢既同资产,即合由主处分”等规定可以看出,奴隶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林邑奴因李善德的一碗酒,便豁出性命向他通风报信,用来答谢李善德平等看待他的恩情,林邑奴的重情重义换得了李善德试验荔枝运输之法的顺利进行。

人物阿僮。她爽快、聪慧、善良,当年是她阿爸带领族人出来种荔枝的,父母去世后,她承担起了照顾荔枝和族人的责任。突然来访的李善德,与其他对她们吆五喝六的官吏不同,他愿与她们一起劳作,更像朋友一样,虽然最后李善德迫于压力砍了她家的荔枝树,她气愤至极,但在李善德被流放到岭南时,她依然善待了李善德一家。

(三)小人物的“民心”

李善德本以为此次进献荔枝,可以让种荔枝的农户得到利益,然而各级衙门为求稳妥层层加码,将运送总量翻倍,反而使两代果农苦心栽培的荔枝园惨遭滥伐。荔枝转运,糜费非小,杨国忠却声称不动用国库、私库,征收的都是老百姓的税收。从逃驿事件便知,逃驿是为了逃避新征的“荔枝税”,李善德不免发出“荔枝与国家,孰轻孰重”的质问。

《管子·权修》中云:“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唐朝历经盛世,但自安史之乱以来,日渐衰微,民不聊生,这与君主昏庸、辅臣无能息息相关。众人只看到一骑红尘带来了让贵妃欢笑的荔枝,但背后的血泪却无人问津,这血泪的主人不就是人民吗?诗意有多浪漫,故事背后便有多惨淡。

从李善德纵观大唐命运,亦可看出古圣先贤的智慧。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仁”,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孟子·尽心章句》中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他还提出:“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孟子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施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我们不能否认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也从朝代的更迭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新时代的我们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诗经·大雅·抑》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历史在不断发展,走进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继续发掘古圣先贤的智慧,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长安的荔枝》的现实启示

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它其中蕴含的精神却可以穿透历史,照亮现实。小人物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身上的坚持、抗争以及家国情怀穿透文字,直击读者心灵深处。

(一)以“小我”知“自我”:坚定理想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安的荔枝》一书虽短,但其中蕴藏的道理无穷,李善德运输荔枝何尝不是一次长征,在重重困难面前,他仍然意志坚定,这种信念可以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跨越时空,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二)从“小我”到“大我”:奋斗创造奇迹

“等死,死国可乎?”李善德最后一次试验亲自带队出发,发出慷慨悲壮之叹,故事百转千回,为了这些荔枝,李善德亲力亲为,精密计算,多次试验,协调各方,最终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终有一骑按时将新鲜荔枝送达长安。“犯其至难而图其志远”,“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人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此。

(三)以“小我”见“家国”:人民创造历史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我们习惯于关注王侯将相的历史风采,鲜有人知晓在他们背后付出的基层小人物的生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本书通过李善德的命运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沧桑,我们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赞歌。

四、结语

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创作中,以小人物的抗争为主线,以独特的写作方式突出小人物的形象,虽以大唐为背景,但在小人物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让小人物轻而易举地走进了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虽主人公身处历史的夹缝,但仍能散发出人性的光芒,照亮每一位读者的内心。

猜你喜欢

马伯庸小人物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奇妙的默契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