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人与正己
——《论语·乡党》里的人际交往礼仪

2023-03-06王晓彬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正论语君子

⊙王晓彬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杭州 310018]

中国是个极度重视礼仪的国家,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论语》在论及“仁”和“为政之道”时,常常把它们与“礼”并称,如“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克己复礼为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而他自己无论在居家生活还是在朝廷和公门,总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仪规范。《论语·乡党》记录了孔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以及在不同场合进退有度的人际交往礼仪,表现了他既敬人又正己、重视细节、言行一致的可贵品质。

一、中正而敬——在朝堂

儒家认为,“中庸”是君子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至诚”则达到了人生的理想境界。二者具体到职场上,就表现为待人处事中正而恭敬。《礼记·乐记》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中正,即正直、中直,不偏不倚;恭敬是“至诚”的最终体现,诚意而发,端肃忠厚。在朝堂上,孔子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他中正恭敬、遵守礼节的态度。

觐见国君时,诚敬有加,谨小慎微。孔子对待君臣关系的态度,可以用《论语·八佾》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来概括,因忠而生敬,因敬而生礼,时时刻刻践行庄重、诚敬的礼仪规范。当国君宣召时,不等车辆驾好马就步行先走了。走进朝堂大门的时候,“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态度谨慎恭敬,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不站在门中间,不踩在门槛上;以至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面色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说不出来似的。和国君一起吃饭的时候,“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哪怕是生病居家,君主前来探病,仍不忘恭敬和循礼。病中无法起身,他便脑袋朝东迎接(君主从东边台阶走上来),把朝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孔子的行为处处都体现出他的恭敬庄重,恪守君臣之道。

与同僚相处时,姿仪端庄,上下有别。孔子在上朝的时候,面对公门同僚,会因其不同等级而言谈有异。君主还没来的时候,作为司寇下大夫的孔子同下大夫说话时,“侃侃如也”,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时,“訚訚如也”,正直而适度的样子;君主来了,则是“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行步又稳健安详。古代礼仪具有等级差别性,每个人应该根据具体场合和语境选择符合自己身份的礼节,否则就是失礼。孔子在朝堂上对不同职位的人采用不同的语态、语气正是这种差别性的体现。

会见外宾时,恭敬庄重,礼仪周详。他面色矜持而庄重,脚步加快,向左右两旁的人作揖时,拱手俯身,衣裳也随之一俯一仰,却依旧整齐不乱。客人走后,他必定向君主报告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举行聘问礼的时候,表现出的也是一种恭敬的、礼仪周全的气度。“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他手拿玉圭,无论上举还是放下,神情举止都一丝不苟,郑重得如同在作战;脚步也很紧凑,庄重得好像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只有私下里的会见,才会显得轻松愉快一些。

二、和善而敬——在乡野

不同于在朝堂和公门,孔子在乡里或居家时,对统治者以外的其他人,均尊重传统,讲求礼节,态度温和而恭敬。例如,在家乡父兄族人中,“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非常谦和恭顺,以至于言语迂讷迟滞,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又如,“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一块儿饮酒,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绝不摆出“学者”或“士大夫”的架子。再如,“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孔子平时从来不谈论怪力乱神,也不信鬼神之说,但他知道礼仪具有“从俗”的意味,入乡随俗,入门问讳,绝不目中无人、自以为是,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所以,即使是对于“傩”这种乡人迎神驱鬼的风俗,他也表现出相当的尊重。

孔子非常看重友谊,《论语》里多处提到孔子的交友之道,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对待朋友,孔子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论语·乡党》里即有多处描述他的交友行为。“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时,他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他对友情是多么重视,对帮助自己的人,又是多么恭敬和感激。“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死后,没人负责收殓,他便主动为其料理丧事,足见其侠义之心、仁善为怀。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接受时就不行拜谢礼。祭肉虽不值钱,但它却是祭祀仪式上用的,在孔子心里,其精神价值远过于物质用品的“车马”,于是就会对送礼者行拜谢之礼。可见孔子不以物质钱财论朋友,而更看重双方心心相印的感情,这也是儒家“义高于利”的体现。

孔子的温和礼敬、仁爱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待地位低下者、年老者和不幸者等特殊人群的关爱上。“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看见穿丧服的人,无论平时关系多么亲密,他也一定会露出悲悯哀伤的神色表示同情。看见有人头戴礼帽,或是遇到盲人,即使彼此是很熟识的人,他也一定表现得很有礼貌。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他便低头,向前探出身体,手扶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和庄重。遇见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同样向前俯身,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孔子的仁爱之心,还体现在以人为本、重人轻物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他很少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家里马厩失火了,他回来却只问:“伤人了吗?”丝毫没问马怎么样。从这些对待弱者、盲者、不幸者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孔子的伟大人格:温和、恭敬、善良、重感情、讲道义。

三、慎独而行——正己修身、表里如一

礼仪是一个人性格、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礼仪首先表现为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自我检点,即所谓“慎独”的原则。《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君子处世,所慎在独,贵在慎独。孔子不仅在朝堂上严格遵守君臣之礼,在街坊乡野、平时家居,甚至在颠沛流离的途中,也仍然坚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君子之仪,内外一致,表里如一。“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容”,用餐、就坐、睡觉,都要与礼制相符,一丝不苟。即使是在日常穿戴上,也绝不随随便便:“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服装的质地、颜色、剪裁、穿搭、使用场合,处处注意讲求合“礼”。

祭祀和斋戒是古人重视的大事,孔子总是郑重执行,绝不搞表面文章。即使只是普通的米饭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祭祀时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一样。“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穿麻布做的浴衣,因为这样才符合礼制。斋戒时,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诸如此类,皆严格遵守执行,绝不敷衍应付、自欺欺人。《论语·八佾》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认为,祭祖先、祭鬼神的时候,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应该怀着事死如事生的情感,用至诚至纯的孝心去祭祀,才能得到祖先、鬼神的感应,如果诚心不足,那也就和没有祭祀一样。

孔子谈到识人之道时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在观察人时,孔子没有把“言”作为评判标准,而是认为行动比言语更能显现出人的本质。孔子还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考察人的品行,首先要看他的动机,其次是看他整个行动的经过,最后要看他平常的兴趣和涵养,只有从这三个要点去全面地观察人,既看到其显性的行为,又重视其隐性的思想,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人的行为是内在修养的外化,内在修养靠的是长年累月的自我要求,积累到一定程度,“礼”就出于自然了。“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大庭广众之下当个“君子”并非难事,只有独处一室之时仍然严于律己、正己修身,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时时处处慎于独、诚于意,坚守信仰、言行一致的做法,才成就了他真实而伟大的人格。

四、《论语·乡党》的交际智慧

从《论语·乡党》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待人接物既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又稳健温和、认真严肃,处处表现出了理性而诚恳的交际智慧。

一是合适的角色扮演。孔子主张正名,《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每个社会成员都应知晓并遵循自己的地位和名分,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孔子深知并践行这一点,在乡里的长辈面前,表现得恭谦有加、罕言寡语;而在祭祀的庙堂和朝廷上,则说话明白晓畅、对答如流;与上大夫、下大夫和君主对话,或中正适度或和气快乐或肃然起敬。在朝在野、对上对下,根据人的性格身份和场合,采用不同的言辞态度,这不是虚伪造作,而是恰如其分。角色定位不同,角色扮演也应随之不同,说话做事讲究场合,因地制宜,随时变通,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勇气。

二是无处不在的细节意识。《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孔子做任何事情都不马虎,衣着配合季节的变化,并根据具体场合和自己的职业需求而变化,以符合礼节的要求。坐车有坐车的规矩,送客也有送客的礼貌。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讲话,坐下之前,一定会先把坐席摆放端正,做到吃有吃相,睡有睡相,坐有坐相。遇见穿丧服的人和盲人,即使他们年轻,他也一定站立起来,经过他们的时候,一定会轻步快走。接待外宾时,一定要送行,直到客人不再回头,外宾离开后,怕国君惦念,必要赶快向国君报告。凡此种种,事君、交友、处事,都考虑得细致周全、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各方面力求举止得体。这些行为习惯看似有些过分讲究,其实却体现出了孔子高度的自律和对别人的尊重。

三是诚挚的人文关怀。儒家重视礼的精神表现,不但表现在外在的礼仪、礼器、礼节,更重视内在的精神和品性。孔子的仁心善性,使他在与人交往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时时考虑他人,充满了诚挚的人文关怀。马房失火,孔子只问人而不问马,关心人的安危优先于马,这是人重于物,先人后物。进出门户时,不站在门中间,不踩在门槛上,以免耽误他人出入,这是考虑问题先人后己。与他人一起坐车时,“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因为车辆简陋,车上颠簸,话说快了或太大声,容易惊扰到别人,而左右环视,用手指指点点,则会让人分心,产生疑惑。每当看到别人家有丧事,他就一定会显出忧戚的神色表示哀悼,表现出感同身受的关心与真心实意的尊重。

五、结语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不仅要求后辈弟子们知礼、学礼、守礼,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论语· 乡党》篇及《论语》其他篇章中恪守礼制的言行俯拾皆是,不仅体现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也反映在独处时的自律行为中。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指出:“本篇的意义在于说明孔子日常生活中严格遵行一整套礼制,本身具有宗教性道德的教育意义,表现了对生活、人生的严肃、认真及‘敬畏’的特征。”孔子在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之际,依旧坚持正义、坚守原则,以持平中正的处事态度和谦恭温和的行为方式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体现了其伟大高尚的品格和高超的处世智慧。孔子的榜样作用,在我们当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切实做到知礼、守礼、谨言、慎行,努力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维护人际的安定团结,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中正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微型圆管中正庚烷/空气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