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教育”为指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2023-03-06韩婷婷
☉韩婷婷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生活教育”是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们拥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生活经历。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人们从生活的无穷变化中不断探索与学习,然后明悟道理,逐渐形成教育体系。将“生活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以“生活教育”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讨。
一、创设生活化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底蕴和理解能力较弱,这使得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常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意象上,而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意境及情感表达。究其原因,在于文本中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差太多,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致使其在阅读的时候普遍缺乏真实感受,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做指引,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文本素材,创设趣味化和启迪性的生活化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将阅读文本中的情节和知识代入自身的生活经历当中,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以此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
例如,在《自相矛盾》一课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大都热衷于各类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这类故事短小精炼,大多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叙述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构思巧妙,隽永深刻,闪耀着哲思,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故而深受学生的喜欢。对此,教师先带领学生通篇阅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卖兵器的小贩最后哑口无言了呢?”学生们很自然地回答道:“因为他吹牛吹大了,无法自圆其说了。”教师继续追问道:“那么你觉得他说的话中有哪些逻辑上的问题呢?”学生略微思考后,给出答案:“因为他说他的矛无盾不破,他的盾无矛不防。可如果两件兵器互相攻击,如果矛刺不穿盾,那么说明矛不是最锋利的;如果盾挡不住矛,说明盾不是最坚固的,那么他的话自然不攻自破了。”教师又问道:“那么,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道理?”有学生就说道:“说话之前得先思考,思考这样说对不对,话语结构得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语言表达上普遍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无论是在阅读习作还是生活方面,都很容易发生问题。因此,教师便可以寓言故事作为阅读蓝本,构设具有启迪性、趣味性的生活化阅读情境,通过循循善诱,使学生们在探究与思考故事情节的同时,产生自我反思和体悟,深化理解文本知识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1]
二、代入生活经历,优化阅读过程
(一)代入生活经验,强化阅读印象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学校在于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和联系文本当中与生活相关联的地方,设计具有引导性和联想力的教学方案,以唤醒他们既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发地将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建立生动直观的阅读印象,迅速理解文本内容,锻炼与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和鹅》一课中。教材文本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害怕大白鹅却不怕大黄牛的故事。教师便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牛”和“鹅”的印象。许多学生都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看过牛和鹅这两种动物,更有不少的学生还亲自触摸过牛,因此说起他们对牛和鹅的印象都格外的深刻。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牛的性格憨厚老实,不会主动攻击人,小孩子们经常会壮着胆子去摸一摸牛的头或脖子。而说起对大白鹅的印象,许多学生一致认为鹅非常具有攻击性,会主动追逐小孩子乃至于大人,所以普遍不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为帮助那些没有见过牛或鹅的学生建立思维印象,教师指导一些亲身接触过这两种动物的学生,扮演一下他们眼中的牛和鹅。例如,有学生弓着背,以手比作牛角,“哞,哞哞~”地叫唤,慢步前进,将文本中的那头老实的牛儿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另一名学生则是高高地仰着头,大摇大摆地跨着步子,发出“嘎嘎,嘎嘎嘎~”的尖叫,十分的霸气,让人不敢接近。在两位学生的生动演绎下,所有学生都直观地领会到了文本中的牛和鹅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什么文中的作者不害怕牛而害怕鹅。
(二)激活生活经验,深化阅读理解
俗话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可见,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之大。对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深度挖掘教材中具有家庭生活元素的文本资源,并以此创设文本相关的生活情景。这样不但可让抽象枯燥的阅读文本变得生动,更可使学生迅速理解文本的意境内涵。通过阅读获得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吃过花生吗?”花生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接触的农副产品,他们自然吃过,于是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吃过!”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花生好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花生呢?”所有学生都觉得花生好吃,有的学生说吃过炒花生,有的学生则说吃过煮花生,还有的说吃过用花生做的宫保鸡丁等等。而后,为了让学生对花生有更深刻的见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花生采摘的影像或图片。在学生看到浑身沾满泥土的花生藤蔓后,教师再次提问:“你觉得花生长得好看吗?”学生们都摇摇头,说不好看。教师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引导说:“是的,花生的外表并不好看,可是它却能够做出你们说的各种好吃的食品,你们觉得花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文本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吃花生是学生们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件日常小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该篇文本的作者通过吃花生将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又以家人间的谈话巧妙地引申出了重要的人生价值观,使原本索然无味的小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便以此为引,引导学生们联系文本情节,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的吃花生经历,并通过说花生和看花生两个环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和探究能力,促进语文阅读素养深度发展。
三、丰富生活体验,培养阅读素养
(一)组织生活讨论,提升思辨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回归事物的本质。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原始的生活现象,并以此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体会。[2]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直观地表达出自己阅读后的观点、体验和感受,在肯定他们发言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教学引导,使他们抓住阅读的关键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思考和讨论中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读有所获,以此提高阅读思辨能力,增强阅读效果。[3]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展开讲解。由“独在异乡为异客”得出创作该诗时王维正身处异地漂泊,举目无亲;而后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引出了节日背景,最后两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具体指出,这个节日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重阳节,部分地区的人们会有在重阳节当天登高望远或在门头摆放茱萸的传统习俗。由此可以总结出王维当时的背景情况:时值重阳节,独自漂泊在异地,举目无亲,独看他人欢聚一堂……教师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诗人的处境,讨论一下他创作此诗时的内心情感。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出了心酸、孤独之类的情感,但大多流于表面,没有说到点子上,并未真正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心境。教师便可作出引导:“我们可以这样代入思考,如果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自己只能一个人过生日,那是怎样的心情呢?又或者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没法及时赶回来,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顿时觉得心领神会,深刻理解到了诗人创作时的孤苦无依及思念家乡亲友的情感。
现代教育者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在编撰小学教材时,收录了不少的古诗词。然而,这些古诗词大多意境高远,创作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们在理解和学习时很容易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开展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将古诗词和自己的实际经历相联系,展开讨论和思考,以此将外来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理解诗词中表达的意境及内涵。
(二)组织生活体验,强化阅读感受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较少,无论如何阅读文本,都不如亲身去体验一下理解得快。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十分注重生活性和教育性,教材中收录的文本内容几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做到追本溯源。为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获取课本知识,教师就必须引领他们回归自然生活,组织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所学知识,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4]
例如,在教学《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前,提出一个课后探究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呢?”然后为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即让学生在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为什么在夏天生长得特别快,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待到正式授课时,教师让学生们先分享之前的探究成果,有的学生在观察了生活中的花草后,发现了原因:“因为夏天的阳光充足,植物们吸收阳光后,能够得到充足的生命能量,所以生长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并结合学生的探究体验和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作者说对于人来说,夏天也是生长的好季节呢?”学生无法将这两者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教师便做出引导:“对于花草来说,夏天是最好的生长季节,因为它们的生命只有一个夏天,到了秋天就枯萎了;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生命很长,但是每年也只有一个夏天,所以我们人生中的夏天也十分珍贵。”学生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最终得出:“必须珍惜美好的时光,人生中没有多少个夏天可以白白浪费,应该努力学习和生活。”
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利用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特点,并结合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情节展开联想和思考,以得出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加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认知。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和掌握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思想,创设趣味性、多样性和启迪性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其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环节当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锻炼与提高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