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意义
2023-03-06郎永杰
文 郎永杰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史性蜕变,滚滚延河水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走向高潮的历史性转折,延安窑洞彻夜长明的灯火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丰富和成熟。70多年后的今天,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在党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时刻,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重回陕北高原、重温延安精神,无疑对指导我们在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新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脉相承,在镌刻红色记忆中赓续红色血脉
延安这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1937年之后成为全国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力会聚延安,又在党的领导下从延安出发奔赴到抵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战场。在延安的13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在延安的窑洞里、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们从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局出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全党全军从一个战场走向另一个战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在我党历史上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就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树立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的历史进程中造就的。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其中2次回到延安,瞻仰延安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他反复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要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让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伟业。
一以贯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
延安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斗争的精神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1941年,在日伪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下,革命根据地部队供应陷入困境。面对敌人的残酷封锁,我们党积极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王震将军率领八路军第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垦荒,经过3年艰苦奋斗,全旅播种面积扩大到26万亩,收获粮食3万石。南泥湾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和动力之源。
当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我们要在逆境中成功突围,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必须一以贯之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革命意志,凝聚精神力量,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具体行动,用我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贡献,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辉煌。
一如既往,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砥砺前行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延安时期,理想信念的向心力像磁石一样吸引激励着有志之士,他们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会聚到革命圣地,党员数量从1937年的4万多人激增至1938年底的50多万人,抗战胜利时达到121万余人,革命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考察,蒋介石花费8万元举办招待宴,而在延安,毛泽东“宴请”他的唯一佳肴是邻居大娘杀掉的家里还在下蛋的老母鸡。这一举动让陈嘉庚看到了国共两党的差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十分注重群众工作。在延安的街巷,总能看到毛泽东同志和农民亲切交谈的身影;在生产劳动中,总能看到张闻天和彭德怀积极参与开荒种地,往杨家岭的山上抬大粪;在生活中,总能看到干部和群众“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这一幅幅延安剪影,形成了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1945年,在中共中央扎根延安第11个年头召开的中共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中共七大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一步步汇聚起“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不忘奋斗初心、牢记使命任务,就是要立足中国大地,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向往人民之向往、幸福人民之幸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往情深,在重温党的峥嵘岁月中继往开来
巍巍宝塔,光辉永照。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带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重回革命圣地,再次叩开历史的厚重大门,翻开由革命文物、历史照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著作等构成的历史教材,重温党中央从1935年10月落脚陕甘根据地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的13年峥嵘岁月。这一历史时期凝聚的延安精神,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掌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穿越重重险滩,朝着光明未来破浪前行。
百年沧海桑田,中华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历史川流不息,革命精神必须代代相传。我们党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彪炳史册,“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却始终如一。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2017年10月31日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2022年10月27日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走好新的赶考路。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学好党史的基础上,继续学好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新中国史,学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史,学好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需要在学习中萃取历史精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始终高举红色旗帜,继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向着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压茬推进,再创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