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理论下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课程为例

2023-03-05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职业

陈 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广东 广州 510665)

教育是党和国家之大计,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为此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就成为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使教育、人才的培养符合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所需,2019 年8 月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1].之后为了贯彻落实此《意见》的实施,教育部2020 年5 月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这为现阶段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好课程的育人作用指明了方向.

1 概念的内涵概述

1.1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是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不能分离、没有先后,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发动处的不善,去掉不善的念,将不善和恶消灭在萌芽中.表达了认识和实践不可分割,认识只有及时通过实践、体验,才能不断完善、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认可“知行合一”的思想价值,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4].

为此,在“知行合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课协同思政教育教学,既要将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所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需要学什么,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知”学什么付之实践,并要求在实践中对“知”反思对错、及时改正完善,以此实现以知驱行、以行促知的“知行合一”,从而达成让学生在掌握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得到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提高课程全面育人的质量.

1.2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课程

1.2.1 课程目标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电子与信息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掌握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职业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路径,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综合职业能力.

1.2.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以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流程的各环节,包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课程开发评价等为知识点,开展教学.

1.3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指课程思政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教育元素需按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从课程的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中挖掘,以期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纲要》按专业特点给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引:一是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教(敬业、爱教育、爱学生、严谨治学、语言规范、行为举止礼貌,衣着得体、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的职业操守.二是实践类课程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等的职业素养[2].本课程属于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同时含有一半以上教学时间用于实践教学,为此,本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将按上述两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引进行.

1.4 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

协同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5].《纲要》中要求课程思政教育,需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据此,可将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定义为以课程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课堂内外教学、实验实训等环节,为学生营造“学科知识教育+价值塑造”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过程.

2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2.1 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2.1.1 学生拥有的先前知识经验

学习此课程的学生是通过国家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电子与信息方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前置专业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本科在校学习,已拥有较丰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及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并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社会生活检验与实践,道德认识较全面,拥有较高的道德思维水平、行动动机[6].为此,已为本课程的学习积累了较丰富的先前知识经验,能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顺利开展.

2.1.2 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认知方面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书本或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主动进行探索,并能将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加以重构存储,且具有较高的道德思维水平,较难接受说教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研究生较本科生拥有的知识量更丰富,认知思维更独立,“三观”更成熟,更不容易接受改造,但由于此类学生大部分是从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直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缺乏工作经验,缺少社会生活的磨炼与体验,元认知策略较差,不能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结构、难度,提出学习要求,并对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缺少反省意识及补救意愿[6],道德情感还存在着不稳定性,容易走极端.为此,在教学中,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需引导与督促学生走出认知偏差,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促进输出高质量的学习成果.

2.2 教学模式的选择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业教育需以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模式开展,并要求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以支持个性化、公平化教育,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7].为此,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体检项目教学的内涵、意义,了解项目教学的方法与过程,本课程教学选用项目教学模式来开展,通过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将项目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环境,践行知行合一的学习活动,完成知识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2.3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2.3.1 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

(1)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项目

选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需以项目为单位,以任务为基本参照点进行组织,将知识应用的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等融入其中,通过以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2)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融合

根据学习对象不容易接受说教,喜欢自主独立思考、探索的认知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尽可能不要单独呈现,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道德教育必须是无灌输的教育”[6].为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需将本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作为隐性知识融入课程显性学科知识教学中,以此使学生在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受到隐性知识无声的熏陶,从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获得、能力提升等三者融为一体的培养.

2.3.2 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类型选取

根据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项目化类型将选择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即项目的设计既有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应用范围、操作程序的指引,又要留有让学生自己确定目标,制定项目完成途径与方法的实施策略,以此实现让学生在“知”的同时,自觉实施“行”的活动.

2.3.3 教学内容项目化的组织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组织,是围绕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关系来组织,以使项目源于实际工作情境,激发学生完成项目输出产品(成果)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素养和能力.据此,以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为导向,以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各环节为主题,以各环节所包含的任务为切入点,将相应的概念、原理、技能、思政教育元素等整合融入其中,完成教学内容的项目化组织设计为7 个项目:(1)课程开发理论基础;(2)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3)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4)校本课程教材编写;(5)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6)课程教学活动实施;(7)课程开发评价等(见表1).为了使语言规范、行为举止礼貌、衣着得体等基本职业操守成为学生自觉性外显行为,设计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训,以期学生在持续训练改进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性行为[8].

表1 课程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的项目化组织

2.4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组织

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是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获取,也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实施的体验环境,以此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教育全过程的意识,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2.4.1 数字化学习资料的设计

(1)教育政策文件的引用

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来源于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课程开发的标准、思路需参照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制定,为此,引导学生关注、解读国家相关的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从国务院、教育部的信息门户中,下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产业发展等的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以此支持学生政策学习,了解国家的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并要求学生多些浏览国务院、教育部、省政府等信息门户网页,关注国家、地区新发布的教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等政策,及时将教育政策中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中,以促使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学习信息的发布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教学总课时量为32 学时,共上10 周,每周3 节,余下2 节用于考试),为了使学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索知识,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接受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于是将每个项目所需完成的任务要求与方法,形成Word 文档,在每次课堂教学前一周放到线上,让学生下载参照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课件的设计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课程内容较多,且多学科知识融合解决现实问题的难度较大,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不容易,于是需要将项目所包含的一些难于理解与应用的概念、原理进行分解形成数字化资料,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意义建构.如概念、原理解读与分析的PPT 课件,概念、原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Word 课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微课课件等.

2.4.2 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中要求以“互联网+职业教育”方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学生实习实训,达成“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据此,进行在线学习环境设计,一是以超星学习通为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以项目名称为导航的一级“序列目录”,以项目所包含的任务为二级“序列目录”,并以此为连接点,将数字化学习资料分别做超链接,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完整、学习资料排列次序清晰的在线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学习体验.二是用社交软件腾讯微信建立班级学习交流群,以支持师生、生生间更便捷地进行学习交流,或发布教学信息、学生提交作业等.

2.5 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课程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外、课堂内二部分完成.

2.5.1 课堂外教学

课堂外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每次课都有课前、课后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查找、阅读线上线下的文献,了解每个项目所包含的概念、原理的内涵及存在的意义,将答案制成PPT 课件等.课后学习任务是需要对课前学习成果在课堂讲授、分享中,针对同学、老师当场提出的存在问题做出修改完善,即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解决项目中所包含的问题,输出产品(成果),最后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给老师批阅、反馈.如在项目二《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的任务1“课程开发的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自选一门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在网上查找与课程相关行业企业一线生产岗位的招聘信息,了解岗位对从业者知识与技能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以此为下个任务《课程开发标准的设计》的制定找切入点(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并要求将查找的过程与结果制作成PPT 课件用于课堂演示、分享.课后需要根据同学、老师对其市场调查与分析结果及PPT 课件提出的存在问题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参照老师将此任务完成结果运用于《课程开发标准的设计》的方法,完成自选课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标准的初稿.在此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由于网上信息量多而杂,学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准确地获取到相关的信息,而是需要经过多次认真搜索、鉴别、筛选,才能达成.后又需按评价、反馈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查找资料做修改完善.由此促使学生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行业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产品生产情况、人才的需求状况等,实现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的同时,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激发爱国、爱教育的热情.

2.5.2 课堂内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协同完成.即每次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时间用于每位学生演示、讲授分享课前所完成学习任务输出的成果,并当场进行同学评价、教师点评,以使学生及时从多角度了解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课堂的后半段时间是教师采用案例法,深度讲授概念、原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即进行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讲解,让学生加深知道这些概念、原理可“做什么”和“怎么做”,形成项目完成的目标意向和期望.如项目二《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的任务1“课程开发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在课堂教学前半部分时间中,每位学生需先充当教师,到讲台教师机(电脑)打开课前完成的PPT 课件,讲解已调查到哪些企业有招聘与课程开设相关专业的人才、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通过对调查筛选的数据、信息做定性分析,得出中职生需要具有哪些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等.接着是其他学生分别对此学生所讲的内容、PPT 课件、语言表达等的质量,说出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是教师做出综合性点评.课堂后部分时间是教师以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课《Flash 动画制作》为例,讲解根据市场调查与分析的数据设计其项目课程开发标准的方法.以此通过让学生亦生、亦师,在真实的教师职业工作环境中探究知识,实践、体验教师的备课、授课、课堂监控、过程评价等环节,实施践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达到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2.6 教学评价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是以项目为单位,以任务驱动教学,以学习成果输出为导向,于是课程学习评价选取过程性评价(占50%)与结束性评价(占50%)相结合,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如每次课堂上师生对每位学生的课前作业的讲授与分享的点评、教师对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批改等.结束性评价是课程设计——中职《#####》项目课程开发实践,即要求学生按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以中职一门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为载体,完成一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将成果按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撰写成教研论文提交给老师审阅评分.最后,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束性评价的成绩各按50%计算得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课程协同思政教育的教学,已实施三个学期(2020-2021、2021-2022、2022-2023 等学年 的第二学期).通过深入挖掘本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教师的职业操守与素养,将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隐性知识形式融入项目化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持续的“做中学、学中做”中,完成“学思并重、亲身实践”[9]的课程学习体验,不仅系统地掌握了本课程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而且受到思政教育元素的熏陶,温润了心灵,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如能用视觉、听觉从学生外显行为中明显感觉到有大变化的是:学生经过一次次的课堂演示、讲授、分享学习成果的实训,语言表达已由当初的声音小、表达含糊不清晰,最后练就为声音洪亮、表达条理清晰,能引起在场的同学、老师留心倾听.对于课堂中同学、老师就其学习成果质量的点评,也从最初的极力辩解,到后来虚心听取课后改正完善.衣着也由最初随意穿着到课堂上课,到后来着装端庄大方、整洁美观.课件PPT 制作的内容选择、版面的设计,也是一次比一次显得有条理、美观.学生最后提交的“中职《#####》项目课程开发实践”论文,也呈现出内容较丰富、语句表述较清晰、格式编辑较规范,反映了学生的教学改革研究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并体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以促进其能在专业的技能比赛和教研能力比拼中获得了较好的奖项.如本专业学生在近三年校级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 位、获二等奖有2 位、三等奖2 位.在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国赛中,获得二等奖1 位、三等奖2 位.有3位学生以中职学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开发为题材撰写的毕业论文,获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 结束语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10].为此,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以“知行合一”为理论基础,不仅能促进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育人格局,取得了良好的育才和育人效果,而且能增进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