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竞赛全员化实施途径探究
2023-03-05廖功毅高吉祥邓晓楠莫滨铨
廖功毅 高吉祥 邓晓楠 莫滨铨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从2008年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吸引了全国各地中高等职业院校参加,该大赛逐渐成为各个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平台和教学水平的展示平台,参与该大赛获得的成果是学校的招生名片,比赛的结果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数量。当前,竞赛在部分中职学校存在“精英化”的现象,能够接触并参与到该大赛中的学生仅占学校学生总数的小部分,违背了该大赛面向全体、惠及全体的原则。竞赛全员化是一种能够推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是打破当前困境的有效探索。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中职学校的参赛现状,从现有技能竞赛精英化的问题出发,提出中职学校竞赛全员化的实施途径,阐述其特点和意义,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思考依据。
1 中职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现状
1.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况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项公益性、全国性的综合技能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由教育部发起并牵头,联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3个部门、组织共同举办,是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是中国职教界的盛会。从2008年开始至今,该大赛已成功举办14届。该大赛面向职业院校全体在校师生,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以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旨在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比赛分为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以及教师组三类。中职学生组赛项侧重比赛内容与岗位的匹配度,针对岗位需求设置比赛内容。比赛形式主要为团体赛,以省为单位组队,不得跨校组队,参赛选手为25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五年制高职学生一至三年级参加中职组比赛。
1.2 中职学校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
1.2.1 “精英化”大赛脱离全体,影响教育公平
参赛选手通常由教师在新入学的学生中依据入学成绩,选择数名优秀学生进行前期培训指导,根据培训结果及个人意愿确定备赛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在这种选拔方式下,只有站在入学成绩金字塔顶端的学生才能获得参赛的机会,以入学成绩为衡量标准过于片面,非公开选拔的方式阻断了其他有参赛意愿学生的参赛渠道。另外,学校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竞赛指导,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竞赛培训的要求,只能压缩常规教学资源。如设置专门的实训室,仅供参赛学生使用;校外高薪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备赛指导教师;将学校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指派为大赛的指导教师,教师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竞赛指导等。这样的做法与大赛面向全体、惠及全体的原则背道而驰,无法促进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影响了教育的公平。
1.2.2 “精英化”大赛易导致教师忽视对普通学生的教育管理
进入职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教师的心理安抚和具有获得感的学习环境。在“精英化”大赛的影响下,学校更加重视竞赛结果,教师的主要精力通常都投入对竞赛队伍的指导中,常常难以兼顾竞赛教学和常规教学,容易忽视对非参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致使他们缺失了足够的心理安抚和必要的学习压力,这种做法大大地损伤了非参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受教师重视的,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1]。
1.2.3 “精英化”大赛影响对参赛学生的常规教学
学校看重竞赛的结果,更注重参赛选手的培养,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奖,有的学校直接取消了参赛学生常规课程的学习,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竞赛练习中,全身心备赛。竞赛学生的教学安排依照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独立设置,脱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竞赛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忽视了学生文化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旦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落榜,由于长期缺席常规课程,重新进入常规课程的学习时,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无法跟上常规教学进度。这样的培训方式影响了常规教学的开展,割裂了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不利于班集体建设,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2.4 “精英化”大赛难以促进教学改革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竞赛培训与常规教学是不相通的,技能竞赛“以赛促教”的职能常常被忽视。大赛与常规教学的联系并不紧密,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参赛结果无法检验和体现学校的常规教学水平和平均教学质量,更无法代表学校的整体水平。学校的资源分配一边倒,赛后的总结和经验的分享交流也仅在参赛成员内部进行,缺乏与未参赛学生、教师的交流,竞赛的成果难以转化到日常课程教学、专业建设中,难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无法实现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价值导向。
2 竞赛全员化的实施途径
2.1 分层竞赛,覆盖全体,推动全员化竞赛
由下至上将竞赛分为班赛、班间赛、校赛、校间赛、区/县赛、市赛、省赛,最后到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图1)。
图1 全员化竞赛分层设置
教师根据本班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开展班赛,将竞赛作为教学考核的方式之一,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并将此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同年级开展班间赛,班级之间自行组织展开,参赛选手抽签决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代表班级参赛,给学生增加适当的学习压力。通过班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班级的凝聚力,使为班集体争光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之一。通过班间赛还可以给任课教师适当增加压力,促使班级间的共同进步。校内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开展校级比赛,采用自由组队、自主报名的形式,各年级学生共同比拼。要求每个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至少参加1次竞赛,否则毕业考核不合格。在校赛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赛结果,发现自己与同专业学生的差距,只有在校赛获奖的学生才能获得代表学校参与其他比赛的资格。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进步并给予每个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公平机会。最终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选手从校级比赛中选出,参赛结果更能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与学校之间展开校间赛,学校可以邀请具有相同专业的学校共同参与,加强各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展示各校的教学质量。各级政府举办区/县赛、市赛、省赛,以学校为单位参加。由政府牵头举行竞赛更容易邀请到当地知名企业和更多的企业共同参与,一方面,企业可以以赞助商的身份参与,为比赛提供设备,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当前的生产情况和用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以裁判员的身份参与,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生产要求。学生在竞赛中可以更加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发现自身与用人标准存在的差距,有方向地强化自身技能。
2.2 规范竞赛全员化制度,提升竞赛影响力
竞赛举办越规范,越能体现学校的重视程度,增强竞赛的影响力。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态度,学校越重视,学生对待比赛就越认真。
2.2.1 规范参赛时间
规范参赛时间,使竞赛常规化开展。固定的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可以按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做好比赛准备。如班赛在每月月末、期中和期末开展。班级间的比赛可每学期期末开展一次,一年开展两次。校级比赛每年举办一次,在每年3月或4月开展,避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的时间。
比赛难度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各个阶段的认知水平,比赛内容设置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基本原则[2],在此基础上增加延伸内容,整体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如班内赛以日常学习内容为主,可以是实操,也可以是知识竞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期中、期末以实操为主。
2.2.3 规范评分细则
对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设置参赛规则和评分细则,严格要求,规范操作。严格细致的规则是保障比赛质量的前提条件。评分细则越细致、描述越正确,评价结果越客观、公正。还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来自一线的生产技术人员的点评指导对学生而言更有说服力。
2.2.4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将竞赛氛围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入学开始宣传、讲解各级竞赛的内容和要求,家长会上向家长宣讲各级技能大赛,定时通过短信或微信推送各层级比赛信息,营造人人竞赛、力争上游的比赛氛围,使学生和家长能够从源头上重视竞赛,并在学生心里埋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种子,使这个目标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2.3 课赛融通,为全员化竞赛提供基础
课赛融通是竞赛全员化的基础,是将各层级竞赛串联起来的一根绳,通过课赛融通使技能大赛的内容成为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3.1 融通教学内容
分析竞赛内容,提取竞赛的核心知识点和内容,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技能、核心素养,对当前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使大赛内容可以在常规课程模块中找到与其对应的部分。在课程教学中,对竞赛核心内容着重讲解。课程实施配合竞赛设备,以实操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结合线上教学,将理论知识、扩展知识、大国工匠故事制作成微课,供学生预习、自学和复习。
在莫里斯、格莱德希尔与福山的观点中,西方的全球视野完全有别于东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全球,却在东西方产生了异样的表现。西方在到处渗透并伪装权力的时候,东方却在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东西方世界走了不同的道路缘故?还是莫里斯眼中东方人过于保守,西方人敢于冒险的结果?事实上,主宰世界、伪装权力还是终结历史,其已超越西方主权家们极力辩护的界限,而已真正上升为一个文化理念与责任伦理的全球视野问题。
2.3.2 转化竞赛资源
将学生参与各类比赛后的心得、教师反思、比赛视频等,转换为教学资源、案例,运用在常规教学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结束后及时开展交流活动,组织本专业学生和教师集体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每一次竞赛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素材,将竞赛要求分解为各个教学目标,融入常规教学,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3]。收集学生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解决方法,制作成指南、手册等教学资源。
2.3.3 开放校内的竞赛实训场地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面向全体,旨在惠及全体师生,竞赛设备如果仅作为参赛学生的练习工具,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将竞赛实训场地和设备用于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将竞赛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距离。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通过密码、指纹等方式,“全天候”预约进入实训室。开放竞赛实训场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使竞赛设备服务于全体师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受益[4]。
2.4 融合校园学分银行,完善竞赛全员化实施制度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在求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转化为分值。将校园学分银行的制度与竞赛全员化机制相融合,设定校赛参赛分值门槛,学生必须在参赛前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获得参赛资格。在每个年级的参赛积分门槛设置上有所区别,按年级阶梯式上升。获取参赛资格的过程也让学生明白,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来的。对于学习比较松散的学生而言,学分银行制度可作为外驱力,促使其主动学习。
学分银行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一标准。学分获得途径多样,每日出勤、完成作业、参加技能培训、在线学习、参与竞赛均可获得学分。在校期间,学生也可以用学分进行“消费”,换取专业书籍、实训室使用时间等。
竞赛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生,各层级竞赛由下至上形成阶梯式通道,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机会。完善全员化竞赛制度,融合学分银行制度,保障竞赛全员化顺利地实施。转化竞赛成果,使全体师生共同受益。实施课赛融通,将常规课程与竞赛连通,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参赛能力,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竞赛全员化特点及意义
3.1 竞赛全员化的特点
竞赛全员化不是为了优中选优,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竞赛全员化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特点。全员性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每个教师都是竞赛的助力者,每个学生都是竞赛的受益者。基础性针对竞赛内容,要求竞赛内容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选择岗位中的常用技能和岗位核心素养,而非专业前沿知识,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过大的压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学生能够在竞赛过程中直观体验、感受工作过程,发现自身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有效进行查漏补缺。
3.2 竞赛全员化的意义
3.2.1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全员化竞赛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竞赛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竞赛中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信心。
3.2.2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全体教师都是竞赛的助力者。全员化竞赛表面上是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比拼,但其内在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反映。学生之间的竞赛可以暴露学生的短板和教师教学上的不足,使教师有方向地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改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实力整体增强、教学质量整体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看清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新要求,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将全员化竞赛的成绩融入常规教学成绩中,成为常规教学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促使教师从不爱教学到主动教学,教师从教得浅、学生学得不深到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专[3]。
3.2.3 促进教学改革
大赛全员化向下落实到每个学生,向上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每个学生都有提升自己的机会,都有成为能工巧匠的可能。促进竞赛全员化,必然要进行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根据竞赛的内容,找出当前课程中缺失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将其纳入课程中,将大赛中的核心技能、核心素养与日常基础教学相融合,使竞赛内容成为常规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基础教学水平和质量。
4 结语
“精英化”竞赛脱离全体,影响教育公平,不论对参赛学生还是非参赛学生的教学都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难以发挥技能大赛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职能,因此改变传统模式,积极创新,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分层竞赛、规范制度、课赛融通、融合学分银行制度等方式共同实现竞赛全员化,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人人参赛,人人进步,打破竞赛“精英化”的屏障,让大赛回归教学本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使竞赛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助力学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