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05杨汀予
杨汀予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库存管理是企业成本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资金利用效率与整体运营成本。针对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在“国补政策”不断下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科学剖析库存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对于优化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2]。
1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概况
1.1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概况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业整体发展向好且前景广阔,头部车企已形成品牌壁垒,造车新势力也取得可观的营收提升,但潜在竞争风险也非常大。一是“国补”政策门槛提升力度下调对车企盈利造成较大冲击。二是市场需求更新迭代加速加剧了行业内“马太效应”,部分品牌被迫淘汰出局。三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普遍与车企相分离,供应链安全性不容乐观。面对传统车企转型及更多科技巨头的跨界入局,企业必须强化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提升库存管控的科学性,方能有序运营、实现健康发展。
1.2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特点
相较于传统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库存管理凸显三个特点。一是采购环节零部件种类与数量更为多样,供应商分散度更高,供应链安全性风险更大,尤其是关键核心配件极易断供从而诱发停产。二是生产环节的精细化要求更严,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密集度高,工艺复杂、流程繁多,亟需精益化管理来提高生产的柔性化水平。三是销售环节的客户订单趋于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不仅加大了销售前瞻性预测的难度,也对车企敏捷响应、调整生产提出更大挑战。
2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Y 股份为例
Y 股份作为传统燃油客车制造的龙头企业,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逐步成长为新能源客车制造的标杆企业。随着经营规模扩张,市场环境震荡,库存管理以及购、产、销多个环节暴露出不少问题,企业运营的稳健性受到严重损害。
2.1 基于价值链的Y 股份库存管理问题表现
2.1.1 存货资产结构失调,原料采购效率偏低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技术密集度高,涉及的零部件尤为繁杂,在电动化浪潮下,上游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加剧,交付延期成为困扰众多新能源厂商的“顽疾”,车企“囤货、保供”意愿趋于强烈,原材料安全库存需求持续攀升,如图1 所示。
图1 Y 股份存货资产结构
由图1 可知,Y 股份近5 年的存货持有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原材料占比始终处于高位,企业运营负担沉重,研发投入能力受到严重侵蚀。一是客户订单不稳定、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Y 股份采购预测能力存在不小的短板,囿于供应商分散程度较大、对其日常管理效率偏低,项目采购流程长、时间久,订单响应速度难以有效提升。二是Y 股份未与车载芯片、雷达等关键配件供应商深度捆绑,仍倾向于“粗放型”的高储备采购模式应对原材料供给不足与价格上涨,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延期交付问题,但却造成了严重的“牛鞭效应”。
2.1.2 存货资产质量较差,生产调整刚性过高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主导,需求端青睐多样、优质、亲民的产品,供给端则围绕技术创新、迭代升级持续发力,市场波动状况与柔性生产水平对车企的健康运营有着重大影响,如图2 所示。
图2 Y 股份存货资产质量
由图2 可知,Y 股份的净利润持续下滑,存货跌价准备急剧攀升,企业库存产品的潜在减值风险不断加大,盈利能力不容乐观。一是“国补”退坡严重,仅补贴标准2022 年较2021 年降幅就超出30%,Y 股份盈利状况仍高度依赖国家补贴。二是Y 股份债务比高、资金链紧,智能化转型升级缓慢,研发投入受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匮乏,陷入了“中低端”锁定。三是生产环节,面临着生产资源刚性过高、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问题,在制品、产成品数量多,但畅销品种类少的矛盾,市场竞争与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剧了库存减值风险。
2.1.3 库存周转能力较低,销售运营策略失当
受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以及金融去杠杆多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现阶段的产销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业内车企资产的流动性弱化,销售停滞引发库存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等问题沿着产业链不断蔓延,如图3 所示。
图3 Y 股份存货资产周转能力
由图3 可知,Y 股份的存货周转率不断走低,且降幅较大,相应的物流存储成本持续攀升,在蚕食利润的同时,营业成本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原料价格上涨与补贴力度下滑导致整车购置成本上升,加之新冠疫情影响,消费端回暖缓慢。二是外部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局,着力抢占市场,行业产品迭代升级加快,订单个性化需求凸显,Y 股份研发投入受资金链掣肘,产品更新周期较长,保值、增值乏力。三是由于欠缺科学的营运策略与多元化的营销渠道,闲置资产盈余盘活难度较大,“去库存”进程受阻,企业资金流转陷入恶性循环。
2.2 基于价值链的Y 股份库存管理问题成因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库存管理是一个涉及购、产、销多环节的完整链条,针对上述问题表现,可以围绕Y 股份的供应链管理、生产模式以及销售策略进一步剖析问题成因,具体如图4 所示。
由图4 可知,导致Y 股份存货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一是Y 股份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逐年降低,采购来源趋于分散化,难以针对特定市场结成联盟,不利于采购成本与质量的把控,而排名前五的供应商多为行业龙头或具有垄断性质,所供原材料技术壁垒高,Y 股份的议价能力较弱,缺乏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与定价权。二是Y 股份采用大规模定制化的生产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客户小批量、多批次订单,产品迭代速度加快,上百种车型下的个性化产品数量与日俱增,单一车型小批量产后即停产,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专用固定资产大量闲置,也严重影响订单的响应速度。三是Y 股份的主营产品客车属商用车范畴,相较于乘用车更具特殊性,客户多为城市公交集团、旅游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等,需要更为专业的销售团队和售后服务,应针对细分市场安排专人专岗,搭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进行更精准的销售预测,而非片面采用赊销的方式来维持市场份额,这会加剧其坏账风险与运营负担。
3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改进库存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科学采购管控,加强部门联动协作
采购缺乏科学性主要源于内部信息流通不畅、外部供应链安全性较差。一方面,新能源车企需要着力强化销售、仓储、研发、生产与财务多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打破内部库存信息流通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高效敏捷的供应商协同管理系统,优化供应商准入资格,并推动需求、计划、采购、结算及预警识别多业务的互通融合,提升供应链柔性水平。
3.2 强化精益生产,适度借用外部资源
生产调整刚性过高根本在于生产模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一方面,需强化资金运作能力,为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保障,加快工艺、工装技术的更新迭代,采用精益生产模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型[3]。另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主体深化联盟合作,与关键配件厂商合作研发、数据共享,与科研院所拓宽“产学研”合作范围,培养技术人才,攻关技术难点[4-5]。
3.3 优化销售队伍,拓宽完善销售渠道
销售队伍人员结构不协调、销售渠道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去库存”进程。因此,销售团队应当老中青有机搭配,不仅要重视学历,更需关注能力,通过优化股权激励方案,更好地发挥销售人才的能动性。另外,要拓宽线上与线下、直销和代销相结合的多元化营销渠道,并适时运用大数据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前瞻性预测,增强购产销运营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