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守”艺人刘伟学:传承百年的余杭纸伞也能成为潮流

2023-03-05韩雨婷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纸伞余杭刘伟

韩雨婷

从西湖断桥到江南雨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曾描绘过油纸伞。撑一把油纸伞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听微风细雨在耳边呢喃,想象自己是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娉婷袅袅,风姿绰约……在余杭区瓶窑镇瓶窑老街,这样的绮丽幻梦就能实现。

余杭纸伞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了。由于品质精良、经久耐用,曾经深受人们欢迎。但随着社会生活变化,油纸伞已经逐渐淡出现代生活,它的发展和承载的意义也渐渐被人们遗忘。只不过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来自余杭的90后“非遗技艺的守护人”刘伟学,和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师傅们,在一个小山坳里琢磨着他们的“纸伞王国”。

匠心守护,“90后”传承百年工艺

20世纪70年代,随着钢骨伞的上市,油纸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原本在江南地区很受欢迎的余杭纸伞也难逃命运,其制作技艺甚至一度中断。然而,总有一些传统手艺的守护者,坚持着这份倔强,刘伟学的爷爷刘有泉便是其中之一。

刘有泉是余杭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1年前,他徒步几十里山路,挑回来100多把伞骨。2006年底,他召集了四位制伞老师傅成功恢复了复杂的纸伞制作技艺,并在村内传授。2007年6月,余杭纸伞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有泉常年与油纸伞为伴,刘伟学便从小看着爷爷制作纸伞:山中刚毅挺拔的毛竹,变成了铮铮伞骨;一张张桃花纸,化成了模样清丽的傘面……一把伞至少要经过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70多道工序。以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再到制作完成,整个过程急不得,还要有耐心。

刘伟学小时候就听爷爷提起过余杭纸伞的辉煌。据说,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年的历史。但这辉煌,随着新工艺新产品的到来戛然而止。有了机器生产的钢骨伞,余杭纸伞的生产逐渐式微,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彻底停产。

16岁的刘伟学第一次亲眼看着老师傅们精心制作油纸伞,内心充满了好奇,也是在那一刻,他的内心种下了一粒种子,“纸伞情结”也在心中生根发芽。看着爷爷日复一日悉心传承着纸伞技艺,精良制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改变不了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面临的传承难继的窘境,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余杭纸伞技法精良,制作复杂,周期长、利润低,这些都是导致其传承难继的重要因素。2014年,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一年后,他辞去了设计公司的工作,决定返乡回到爷爷身边,接过余杭纸伞技艺传承的衣钵。回到老宅的刘伟学和爷爷一起学习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也有了瓶窑镇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

距离瓶窑镇大约10多公里,在“西坞村”这个小村落,为了让自己沉下心来,他回归山野,从头学习制伞,将自己扎进这门手艺里。刘伟学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将山林中的祖屋设计并改造了一家“余杭纸伞展示馆”。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纸伞王国”,眼前的老师傅提起竹刀,关于纸伞的记忆都呼啸而回。

“90后”刘伟学和“40后”刘有泉是两代人,但是身上又有一种共通之处——对余杭纸伞的热爱。

余杭纸伞一直秉承传统工艺,整个制作过程都需要全手工制作。一把纸伞的完成至少需要经过70多道工序,其中制伞骨、糊伞面两大工艺,制作最为考究。一般情况下,一把伞的制作,就需由四至五名掌握不同技艺的工匠合作完成。刘伟学并没有知难而退,反而继承了其中最难掌握的一项,劈伞骨。

学设计出身的刘伟学觉得传统手工艺既要保留也要传承,但在伞面颜色和用材上可以做创新,让纸伞更符合当代人的喜好和需求。在颜色设计上,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动手调色。在用材上,为使油纸伞更经得起风雨,他将传统的桃花纸改为软硬适中、韧度十足的手工皮纸,并采用叠糊工艺提高油纸伞的品质。

刘伟学平时会带着几位制伞老师傅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非遗”进课堂,开设面向大众的文化课,他还在家乡建立了一个余杭纸伞馆,不断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余杭纸伞的魅力,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手工艺。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老一辈的手艺人和新一代的“守”艺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油纸伞紧紧相连,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古法手艺的存在,并且有机会亲手去触摸它们。如今,随着新国潮、汉服热的兴起,传统手艺正在焕发着不一样的生命力。古老的油纸伞回归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了解,所喜爱。

注入生命力,让“老行当”变“新潮流”

“余杭纸伞能到故宫展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鞭策,我们要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对刘伟学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在为了不让油纸伞止步于工艺品,“非遗技艺更需要生命力。”

“老底子”的东西不一定是暮气沉沉的,传统油纸伞也不能止步于“仅供观赏”的工艺品,而是要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老行当”变成一种“新潮流”。

怎样才算有生命力?“用到生活中去。”在刘伟学看来,“好用”、“实用”且“精致”是余杭纸伞在钢骨洋伞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纸伞更好用,刘伟学做过许多尝试:传统的桃花纸透而薄,使用时稍不留意就会划破,尝试了近百种不同的纸品后,刘伟学最终选择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并采用叠糊工艺提高纸伞的品质。为了减轻油纸伞的重量,多方对比后最终选用压缩竹,代替稍显沉重的实心木头,年轻女孩拎起来也不费劲。在检测部门的检测之下,刘伟学的纸伞可以达到1000次开合,远远超过国家晴雨伞300次开合的标准。

“一开始我们做伞,只是作为一个传承保护,但这只能做到让纸伞存在,却没办法让它发展得更好。”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自己的这坛“好酒”飘出“幽深长巷”,刘伟学发挥出90后的创新优势,2017年,刘伟学开出一家网店“纸伞之家”,上架了第一件“宝贝”——纯白色古典工艺油纸伞。他的网店坚持保留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刘伟学和老师傅们一年最多只能做1000把纸伞,产量是普通造伞厂的万分之一,纸伞的定价在300—600元。“一把纸伞,从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

虽然刘伟学的网店一年只能卖1000把纸伞,但是现在已经吸引8万多粉丝关注。同时,刘伟学还将纸伞结构融入到衍生品的设计之中,制作出灯、桌椅等更实用的产品,让余杭纸伞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一个传统IP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常生活“一个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以良好的美学基础和设计思维,刘伟学让余杭纸伞“活”了起来,不断实现破圈破层。今年年初,《国家宝藏·展演季》衍生联展在北京故宫开展,余杭纸伞惊艳亮相!2015年,刘伟学制作了一把直径长达3米的户外伞,惊艳亮相巴黎M&O时尚家居设计展,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2016年,刘伟学以余杭纸伞工艺为基,设计了一把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在米兰设计周展出……用传统工艺点亮中国设计,刘伟学让余杭纸伞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我不想只做一个卖伞的人。”刘伟学走进学术研讨会、学生假日学校,开设面向国际友人的文化课堂等,不断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着余杭纸伞的魅力,“至少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在自己的手里,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来,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重新诠释油纸伞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拿起余杭纸伞,它们不止是雨具,而是与汉服国风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一个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带动就业,让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余杭纸伞“走出去”,经济效益“引进来”。走出国际范的余杭纸伞给瓶窑镇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带动乡亲们一起经营,共同富裕。

“从厂里退休后就一直闲在家里没事干,现在我每天都来工作室糊伞,走路也就5分钟。跟同村的老朋友们一起聊着天,小日子别提多自在了。”年过60的刘奶奶一边做着纸伞,一边乐呵呵地说到。

据刘伟学介绍,余杭纸伞馆的老师傅大多是退休在家,或是没有工作的。“村里的这些阿姨们,糊伞面、排伞骨、穿花线、修边等,以前不会没关系,从基础纸伞工艺开始,一样样都能学起来。”有了余杭纸伞馆,这些“无业村民”如今都有了体面的工作,每天聚在一起专心做纸伞,“忙”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时,刘伟学还招募年轻人加入,吸引他们返乡回村。“月初我们刚招了一位1998年的小女孩,之前她在某服装贸易公司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现在她回到塘埠村,负责余杭纸伞传统工艺的线上宣传推广,帮她实现了‘返乡梦。”

“我鼓励让更多村民加入到纸伞的制作工序中来,将这项传统工艺一直延续、传承下去,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刘伟学的纸伞馆已有7位年近花甲的老师傅,4位年轻的设计师和运营者,大部分是本村村民,陆续也有其他村的新鲜血液加入,一起在这个小山坳里专心经营着属于他们的“纸伞王国”。

余杭纸伞技艺传承人刘伟学荣获第一届余杭区“十佳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榮誉称号。这位90后设计师秉持“藏设于野,人间品味”的宗旨,让油纸伞面向大众、走向国际,为传统技艺开辟出一条不传统之路。

守护余杭纸伞,是爷爷的初心。如今,刘伟学将这份初心传递,利用自己所长,为余杭纸伞注入新的活力,让它的魅力继续绽放。

来源=央视新闻

猜你喜欢

纸伞余杭刘伟
“守”艺人刘伟学:一把纸伞也能成“潮牌”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For the fish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刘伟误交损友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