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3-03-05陈天宝胡韶军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4期
关键词:标志物出血量胃癌

陈天宝 胡韶军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胃癌早期症状可有反酸、嗳气、饱胀不适、腹痛等,表现类似于胃炎、胃溃疡[1-2]。引起胃癌的具体原因不明,理论上主要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5 年相对生存期在20%左右[3-4]。胃癌早期以内镜治疗为主,手术的难度较小,但术后仍有一定的并发症[5-7]。有研究显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的胃癌安全性高,且效果显著[8-9]。但两者治疗Ⅰ、Ⅱ期胃癌患者的对比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02 例胃癌患者,进一步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内镜黏膜切除术对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Ⅰ、Ⅱ期胃癌患者。(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10]《胃癌NCCN 临床实践指南2009 版解读》Ⅰ、Ⅱ期胃癌的诊断标准(Ⅰ期:没有淋巴结转移或仅有邻近第一站淋巴结转移;Ⅱ期:侵及肌层或浆膜,病变范围没有超过一个分区或仅有邻近第一站淋巴结转移);②符合手术指征;③年龄>18 岁。(2)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③精神病或意识障碍;④近1 个月内持续服用治疗胃病的药物;⑤胃黏膜损伤导致呕血或血便;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 例。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1)两组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等基本生命特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医师实施麻醉,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025,规格:2 mL∶10 mg)0.02 mg/kg。(2)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通过胃肠镜检查找到病灶,进一步确认抬举征阳性,随后用圈套器联合电凝或电切,将患者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可分次切除。切除的所有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观察创面2~3 min,根据患者的创面情况选择电凝或钛夹进行处理。(3)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体手术方案如下:常规黏膜下多点注射,确认抬举征阳性后,Dual 刀沿病灶边缘切开至黏膜下层,交替使用Dual 刀、IT 刀沿黏膜下层剥离病变,间断凝血钳电凝止血直至病灶完整剥离。最后对患者创面上裸露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于局部剥离较深或肌层有裂隙者使用金属夹夹闭。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同一组内镜医师进行操作。术后随访5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止血纱布重量-纱布干重)/血液浓度];住院时间即入院开始至出院时间。(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于术前、术后(出院时)采静脉血5 mL,离心后分离血清(以3 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 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将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3)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随访5 个月期间皮下气肿、出血、腹痛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限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男30 例,女21 例;年龄43~79 岁,平均(59.35±10.25)岁;Ⅰ期39 例,Ⅱ期12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42~78 岁,平均(58.25±9.36)岁;Ⅰ期37 例,Ⅱ期1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比(±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CA19-9、CA72-4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A19-9、CA72-4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U/m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U/mL,(±s)]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5 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P=0.02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胃癌目前是在全世界男性的患者中排在第2 位,女性的患者中排在第4 位,在死亡率方面,男性排在第3 位,女性排在第5 位的恶性肿瘤[11]。近几年,胃癌得到了更多的国家和临床医生的关注。对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多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其操作灵活方便,患者康复效果较好,但术后容易发生腹痛等并发症[12-1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因其操作灵活,视野范围大,逐渐成为治疗Ⅰ、Ⅱ期胃癌的重要术式。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Ⅰ、Ⅱ期胃癌,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研究显示,在Ⅰ、Ⅱ期胃癌治疗中,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更方便,可减少术中止血时间,增强手术的安全性[14-15]。本研究和上述报道一致,进一步表明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Ⅰ、Ⅱ期胃癌的优势。

本研究还发现,术后观察组CA19-9、CA72-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Ⅰ、Ⅱ期胃癌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CA19-9 是一种黏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在正常人体内含量极微或不存在[16-17]。研究发现,当消化道存在感染或肿瘤后,CA19-9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18]。因此,CA19-9表达水平与胃癌的进展密切相关。CA72-4 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抗原,对多数消化道恶性肿瘤敏感性较高,临床实践中常将其作为胃肠道肿瘤的标志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有效切除病灶,进而促进胃部细胞及腺体功能恢复,纠正CA19-9、CA72-4异常分泌。有研究指出,在致癌因子的刺激下,CA19-9、CA72-4 水平升高,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整体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较高,可促使胃黏膜功能较快恢复[19-20]。此外,随访5 个月,观察组术后有出血、皮下气肿、腹痛各1 例,对照组有4 例皮下气肿,3 例出血和5 例腹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减少了刺激神经的操作,且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故而可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综上,与内镜黏膜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Ⅰ、Ⅱ期胃癌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标志物出血量胃癌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