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在全身麻醉期间体温管理中的应用*

2023-03-05占燕平夏海梅李锦李磊刘伟成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4期
关键词:全身围术体温

占燕平 夏海梅 李锦 李磊 刘伟成

体温是人体五大生命体征之一,在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中意义重大。患者全身麻醉手术期间,受麻醉抑制、手术失血、补液、体表及脏器散热等因素影响,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较高[1]。低体温发生后患者不仅会出现寒战、手脚发麻等不适感,还会影响麻醉药物代谢,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增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术后恢复[2-3]。因此,临床需于患者全身麻醉期间实施有效干预,以减少低体温情况的发生。PDCA 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可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快速康复的需求[4]。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 年8 月-2022 年3 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7 560 例,分析PDCA在全身麻醉期间体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8 月-2022 年3 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的47 560 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20 年8 月-2021 年5 月全身麻醉期间实施常规管理的23 78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 年6 月-2022 年3 月全身麻醉期间实施PDCA 循环管理期间的23 780 例患者设为观察组。(1)纳入标准:需行全身麻醉;术后未出现大出血情况。(2)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存有免疫功能异常;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存有精神异常或语言、视听障碍;低温停循环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前体温异常;临床资料不完整,研究难以持续进行。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保温管理措施。以口头宣教方式增强患者保暖意识,严格执行科室保暖方案,如调节手术室温度为23~25 ℃,手术过程中用毛巾覆盖非手术区域进行保暖。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分为发现问题阶段(F 阶段)、成立质量控制小组(O 阶段)、明确现行的流程与规范(C 阶段)、问题原因分析(U 阶段)、制订改进措施(S 阶段)、计划阶段(P 阶段)、实施阶段(D 阶段)、检查阶段(C 阶段)、持续改进阶段(A 阶段)九个步骤,具体如下。(1)F 阶段:麻醉科质量检查发现2021 年6 月全身麻醉术后低体温例数共计114 例,同期行全身麻醉患者共2 378 例,低体温发生率为4.79%(114/2 378),见图1。(2)O 阶段:由麻醉科科室主任组织成立CQI 小组,包括1 名组长、6 名副组长、20 名组员,组长负责组织成员活动,分配任务,并定期进行质控;副组长负责监督管理、协调工作;组员负责制作幻灯片、记录活动、采集照片,并参与改进,均责任心强,认真负责,且具备管理意识。(3)C 阶段:通过知网、万方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重视体温管理,明确现行的流程与规范。(4)U 阶段:召集CQI 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法,对设备、环境、人员、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包括护士重视度不足、体温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加温设备利用不充分等。(5)S 阶段:定期组织全科医师、护士、学生学习低体温相关知识及指南,记录全身麻醉后低体温例数,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要因根据“5W1H”原则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并明确惩罚措施,确定组内成员的分工及职责,确保计划顺利实施。(6)P 阶段:①目标,实现体温监测全手术室覆盖,减少低体温情况的发生。②计划,分期、分人进行体温管理全方面培训,特别是新入科人员,强化管理意识及维护体温的必要性,每月对科室成员进行一次体温管理考核,记录主麻医生术后低体温发生例数并实施相应惩罚。(7)D 阶段:①加强理论学习,组长组织组内成员集中参与围术期体温保护相关知识讲座,每月反复传达培训信息,避免围术期医护人员体温保护意识淡漠。②优化工作流程,于转床区增加温箱,患者自推车移至手术床时加盖温箱中被子,尤其是肢体末端,需强化对细节的管理;术前30 min,巡回护士需将手术室温度调节至23~25 ℃,并将变温毯温度调至37 ℃,确保手术床温暖舒适;麻醉诱导期间,仅可暴露操作部位,注意遮盖肢体,保护隐私;手术期间持续开启变温毯,并在患者肢体上覆盖清洁敷料,至医生进入术间准备消毒时取下,消毒完毕后将变温毯关闭,使室内温度逐渐降至23 ℃;手术复温后,控制所使用的冲洗液温度为37 ℃,室温再次调至25 ℃,避免丢失核心体温。组长、副组长需不定期加强对各环节的监控,确保工作落实到位。③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对围术期体温保护理论的系统学习,制定体温管理制度及手术室体温保护的管理要求,高效、持久落实该项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细化。(8)C 阶段:检查、评估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处理医疗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调整、完善;术后,组内成员访视患者,评估其主观感受。(9)A 阶段:质量控制小组根据C 阶段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要求各医护人员充分认识体温管理重要性,并将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 循环中。2021 年6 月PACU 共发现114 例低体温,采用巴雷托图分析如下,针对具体原因做出整改措施。见图1。

图1 2021年6月低体温发生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低体温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核心体温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统计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3)核心体温变化情况:围术期做好患者核心体温监测,记录两组入室时、麻醉后0.5、1 h 及手术结束时等时间点的体温,并对比分析。(4)并发症:对两组切口出血、心动过速、切口感染、寒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低体温发生率、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核心体温变化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3 079 例,女10 701 例;年龄35~69 岁,平均(51.53±7.62)岁;体重指数19.6~28.9 kg/m2;平均(24.26±1.83)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4 268 例,Ⅱ级7 728 例,Ⅲ级1 784 例。观察组男13 091 例,女10 689 例;年龄33~70 岁,平均(51.59±7.67)岁;体重指数19.4~29.2 kg/m2;平均(24.29±1.75)kg/m2;ASA 分级:Ⅰ级14 292 例,Ⅱ级7 752 例,Ⅲ级1 736 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低体温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为3.60%(856/23 780),低于对照组的4.79%(1 140/23 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0,P=0.000)。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麻醉苏醒时间为(45.58±3.68)min,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为(43.62±3.05)min。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36,P=0.000)。

2.4 两组核心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对比两组入室时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0.5、1 h、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核心体温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核心体温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核心体温变化情况比较[℃,(±s)]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257,P=0.000),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维持体温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而体温异常会造成代谢紊乱及多组织器官功能异常[5]。全身麻醉是保障手术开展的有效措施,但麻醉药物使用量较大,会对机体体温调节功能造成影响,致使机体冷觉反应阈值降低,难以按照所处环境变换体温,最终使得机体核心热量向外周转移,而术中输液时,液体大量输注的稀释作用会进一步造成体温流失,增加低体温发生风险[6-7]。围手术期核心体温较低会造成红细胞变形性及血小板凝血作用降低、凝血物质活性下降,增加术后切口出血风险。体温过低还会致使血液流速减慢及外周循环阻力、术中能量消耗增加,极易诱发心动过速、感染等,对术后恢复不利[8-9]。

常规围手术期的保温措施相对较为单一,存在一定经验性,且难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整体效果有限[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后0.5、1 h、手术结束时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全身麻醉患者中实施PDCA 循环管理能够有效维持围术期体温稳定,降低低体温发生风险,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姜妤等[12]研究结果显示,PDCA 循环管理能够有效降低PACU 低体温发生风险,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为PDCA 循环法是一种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可通过对既往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发现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措施,并根据执行结果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总结成功经验,并将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移至下一PDCA 循环中解决,从而不断提升医疗质量[13-14]。PDCA 循环管理通过组建质量管控小组,以“头脑风暴法”方式分析现状,找出既往存在的问题,据此制定计划,可提高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可行性[15-16]。实施阶段完善既往工作流程,通过加置温箱、持续使用变温毯、非手术区保暖、调节室内温度、液体加温等措施,能够提高保温管理的全面性及细致化,有效减少机体热量的流失,一次性体温监测设备的使用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实时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降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17-18]。健全管理制度是落实医疗质量的关键,临床加强医护人员对围术期体温保护理论的系统学习,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展开医疗工作,并明确分工、细化责任,能够确保全身麻醉患者围术期各项保温措施的贯彻落实,从而增强保温效果,避免低体温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20]。PDCA 循环管理模式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能够充分调动医护人员主观能动性,持续完善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21]。

综上所述,在全身麻醉患者中实施PDCA 循环管理效果确切,能够有效预防体温丧失,减少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术后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全身围术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石榴全身都是宝
老鳖全身都是宝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