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OOC的大学通识课程建构研究
——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

2023-03-05

科教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通识教学内容模块

董 颖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63)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公开线上课程”。MOOC这个名称在2008年提出,2012年由于其迅猛发展,《纽约时报》将这一年称为“MOOC元年”。在中国,从2013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先后推出了系列慕课,有学者将2013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有社会教育机构普遍需求的引领,另一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需要,本研究就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的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这一说法,来源于西方早期的一些教育思想,以教育具有自由之心灵、自身之觉醒及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通识教育这一提法,但是通识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如中国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仁”学为核心,强调人文教育对提升人的内心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意义,就已经具备全面育人的思想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自身教育传统与国外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产物。”[1]近代的中国,从蔡元培先生开始,大学教育就奠定了“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2]。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是指相对于专业教育的跨学科非专业教育,以“通”为核心,以培养知识体系更为全面并能使之融会贯通的人才为目的,旨在培养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艺术概论”是艺术类通识课程,是一门了解艺术、感悟艺术和理解艺术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通过对艺术的领悟,感知人生的意义及自身的价值,从而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影响和重塑作用的课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都是一致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人文素养,可以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课程建构基础

1.1 有利于实现通才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不仅丰富而且获取也变得越来越便捷,传统课堂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虽然也会整合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但是,由于固化的教学方式和有限的课时量,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还远远不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对丰富网络资源的一种浪费。慕课是在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强力支撑下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慕课是将课程教学资源全方位综合整合的最好范例,以“艺术概论”为例,首先,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叠加了网络优质的教学资源,所以,它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其次,它还可以实现跨时间、跨区域的课程交流,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教育服务,学生可以学到更为丰富和广博的知识,这些都是培育“通才”的必要食粮。

1.2 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的自由精神

“真正的通识教育理念,必然与人的自由和和谐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3]自由精神可以说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相对于一些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目的,通识教育是对人的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人之自由的教育。从这一内涵出发,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整齐划一,很难针对授课对象而设定授课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是不可想象。基于MOOC的“艺术概论”课程,学生的“主体选择性”明显加强,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教师的引导和参与,可以培育和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的能力,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摆脱工具理性对人的束缚,激发学生的自由精神,实现心灵的自由解放。

1.3 有利于实现通识教育的广度

“‘慕课’最重要的价值是创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大学堂”[4],慕课依靠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运用云计算、云储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以在数秒内处理数以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实现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网络服务功能,使大规模在线教育、实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实现单一一门慕课数以万计的注册人数,这对于传统课堂教育是难以想象的。高校的通识课程是跨学科的选修课,授课对象相对较多,传统课堂能容纳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而一门优质的通识课程常常是一课难求,一上线就会瞬间被学生注册满,这时,慕课所实现的大规模同时在线教育其优势就十分显著了,而且,基于互联网的慕课课程可以跨区域、跨国家进行教学,可以面向在校大学生,也可以面向普通的大众,这种规模可能只有今天才能实现。

2 课程建构规定性

2.1 课程目标为导向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拟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基于MOOC的“艺术概论”课程目标主要从宏观层面、学科视角和专业领域三个层面设定。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本课程是以培养全面、均衡、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以塑造具有高尚情操和高贵品格的人为核心,包括有爱心、有理想、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等,以实现弘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培养具有优秀人文素养的人的目标。其次,从学科视角的层面,本课程以艺术教育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艺术理论的逻辑判断培养人的理性思辨力,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开拓精神,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理性思辨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及开拓精神的人的目标。最后,从专业领域的层面,本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探索和研究人类的一切艺术现象,研究艺术的发生、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组成和艺术接受等问题,通过对艺术相关基本原理及概念范畴的研究,使学生达到从专业的角度探索艺术、认识艺术和理解艺术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实现从“通”到“专”的衔接。

2.2 教学任务为驱动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总目标,更像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纲领,它通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实现。传统教学中更强调教学内容的设计,因为传统教学的实施者是老师,老师非常清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会紧扣教学任务,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绝不会偏离教学方向。在线学习则不同,它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这时如果不强调以教学任务为驱动,学生的学习有可能会偏离方向,学习效果也会受影响。所以,作为在线学习的关键因素,设定教学任务,并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明确,教学任务就会得以实现。

2.3 多元课程评价为保障

“通过详细的课程评价设计,可以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5],从而及时发现课程设计的不足,并使之能不断得以完善。本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而是建立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反思性评价、成果性评价、个性化评价、他评价等等,以此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实现为课程的保驾护航。

3 基于MOOC的通识课程建构实践

3.1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3.1.1 慕课教学模块

此模块是本课程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最为主要的教学模块,包含课程视频、课程教案、PPT、核心知识点文档、平台讨论区、课程学习资源库(文献资料、音像、影像资源链接)。此模块以课程视频为核心,配合课程教案、授课PPT,帮助学生厘清课程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并通过梳理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使他们能更好和更有效地学习课程,同时,课程视频中会设置核心问题或讨论题,以线上平台回答、讨论的方式,即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课程学习资源库是对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补充,以重要文献及优秀的音像和影像资源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此模块以教授知识和相关理论为核心,使学生能从专业角度、理论高度对艺术进行解读,让他们获得这门课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以实现专业领域层面的课程目标。

3.1.2 翻转讨论教学模块

此模块以引导学生的“思”为基础,通过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提高和锻炼他们由“思”到“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辨能力,以实现学科领域层面的课程目标。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是此模块的核心,引导他们学会逐步解决问题是此模块的目的。此模块的教学是以慕课教学为基础,是对慕课学习内容的答疑、解惑和深入探究。如果没有掌握定一程度的慕课知识,交流和讨论就会落入低水平教学内容的重复,只有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提出的问题才会具有深度,问题也更具有讨论度,这样的讨论和互动才会是高效的,才会真正实现模块的教学效果。

3.1.3 艺术品鉴教学模块

此模块以经典艺术作品的品鉴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素养为目的,从而实现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自身为满足精神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品。艺术品鉴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体验和对生命情感、价值和意义的领悟过程,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艺术作品是有限的,但它呈现给大家的意象世界却是无限的。艺术家运用有限的艺术语言呈现了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艺术世界,这种开放的结构可以召唤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通过他们的品鉴,不断重新阐释和开拓作品的内涵,艺术的历史证明,越优秀的艺术作品,越具有超时代、超民族的历久弥新的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光芒。所以,艺术品鉴也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摆脱科学理性逻辑判断的一切藩篱,充分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世界。

3.2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内容设计

3.2.1 以获得知识为任务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线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中教师的监管力度减弱,而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性的要求则大大提高,学生面对网络教学视频,如果教学内容设计死气沉沉,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自控力再好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也会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以学习知识为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教学内容设计以逐步解决问题的方式,环环相扣,逐层设计,从而吸引学生紧跟课程,引导学生以探索知识的方式,通过平台讨论和网络资源库的自主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实现知识的生成和自主建构,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以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3.2.2 以提高能力为任务的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翻转讨论教学准备。首先,搜集选题。一方面,通过关注学生的平台讨论,筛选学生的热点话题,选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较为熟悉的领域开始,逐渐加大选题的难度;另一方面,选题要紧扣教学内容,体现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相关教学内容。其次,将学生分组。在翻转讨论教学前,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3-6人不等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协同完成任务,可以锻炼他们分工、合作的团队协调能力。最后,发布讨论主题。教师需要在课前提前发布讨论主题,并事先列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如何收集资料或整理文献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一般会同时发布3-5个主题,每个小组需要选择至少2个问题,并以制作PPT的方式呈现观点、内容,同时需要提交支撑材料,作为评分依据之一。

第二,翻转讨论教学内容设计。翻转讨论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教学中的主导者,从“教师”变成了“学生”,翻转讨论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讨论中,适时引导、掌控节奏,才能使翻转讨论紧扣选题并不断深入,以实现教学任务。因此,教师提前设计讨论提纲并准备支撑材料非常重要,目的是在课上讨论时,引导和矫正学生们讨论的方向。同时,结合讨论选题,准备支撑材料或文献,以帮助学生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课上讨论环节,围绕选题,随机选择任一小组成员,展示PPT内容,阐述本组的观点,然后进入讨论环节,所有同学可以对展示组的观点提问和质疑,再互相答疑和讨论,一般一节课可以讨论1-2组的观点。最后,老师需要梳理和总结选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以便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和吸收,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讨论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不断的质疑和答疑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逻辑思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从而实现翻转讨论的教学任务。

3.2.3 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任务的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沉浸式艺术体验教学内容设计。“沉浸式”一词用途非常广泛,尤其在艺术欣赏领域,因为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融入感和参与度。艺术欣赏中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对象和主体二元对立的关系,而呈现出一种高度融合、充满互动和共鸣的欣赏境界,这种艺术欣赏是一种高峰体验,可以给人非常好的审美享受。沉浸式教学的关键是营造沉浸氛围,教师需要对艺术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作品的特点设计激活沉浸式氛围的知识点,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运用了很多俄罗斯的民族元素,同时还具有柴可夫斯基强烈的个人风格,这些构成其作品风格的各种元素,要先设计成相应的知识点,在艺术体验前讲给学生,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艺术作品的风格元素可以激活学生的体验,从而实现沉浸式艺术体验。

第二,参与式艺术体验教学内容设计。“参与式”也可以叫“实践式”,即学习者直接参与经典作品的角色扮演来体验经典艺术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艺术欣赏教学中僵化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而将学生转变为经典作品的解读者,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学生需要更多地研究和揣摩作品,主动探究角色,这对他们理解作品帮助非常大。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三,艺术的“品”和“鉴”。无论是“沉浸式”教学还是“参与式”教学,最后都需要进行品鉴,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诠释、分析,或者谈谈欣赏感受等等,并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

3.3 以评价为保障的反馈机制设计

多元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评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首先,注重线上学习的伴随式评价,包括课前预习测评、课堂实时检测及课后学习资源的学习评价等,对于了解学情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十分重要。其次,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线学习更注重也便于实现过程性评价,将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以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一锤定音”的弊端。最后,注重个性化评价和他评价相结合。个性化评价是以每个评价对象的自身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对比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都非常有好处。他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是互为主体的多角度评价方式。总之,多元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全方位覆盖课程的全过程,实时监督和即时反馈,真正为课程教学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保驾护航。

4 结语

慕课使在线教育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给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基于慕课的通识课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为依托,使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之内”,而是以“课堂”为中心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不可复制性,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及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代之以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自主性模式,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实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基于此,慕课和通识教育的结合,是今天通识教育改革之路,也是通识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通识教学内容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