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团队的工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3-03-05戚江涛裴明昊彭慧杰蒙贺伟

科教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研究

戚江涛,裴明昊,彭慧杰,坎 杂,蒙贺伟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原理等进行实践生产的学科的总称[1]。工程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且还能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2]。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工程学科领域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高工科类研究生培养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3]。

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以传统的单一导师制为主,随着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单一导师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实践对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为此,本文提出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研究生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导师团队为保障,加强研究生思想、素质、实践等各项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促进研究生健康快速成长。

1 工科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师生比例不协调

单一导师制是一个导师培养一名或者几名研究生[4]。在培养过程中,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从而解决社会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但是随着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因导师精力有限而会出现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能够全方位掌控的现象。同时,导师的研究项目数量是有限的,一个项目通常由多个研究生进行研究实施,而高校的研究项目类型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因此,研究生的实践机会就会变得很少,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 导师专业技术知识领域存在局限性

现代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高度分化的趋势,虽然各学科之间逐渐交叉,边界越来越模糊,但这些交叉融合的学科交叉点往往是学科新的增长点、新的科学前沿[5]。在现代学科高度分化和交叉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多学科交叉口常常出现创新成果,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多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国内外研究型大学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6]。但这一系列的发展对导师的专业技术知识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导师不仅要精通自身现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研究生对学科交叉口的知识需求与导师在专业技术知识领域存在的局限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1.3 研究生培养类别不清晰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南,培养方案的制订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目前,根据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类别主要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是以基础研究为主,专业型硕士培养方向主要是以生产实践为主。虽然在学习的专业和公共课程上有所区别,但是大部分导师在给不同类别的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尤其是在项目数量少的情况下,仅仅是确定了大的研究方向,而没有根据不同类别的研究生进一步对研究内容进行凝练,就会出现不同类别研究生的研究内容相似程度很高,达不到分类别培养的目的。

2 科研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2.1 项目为依托,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以项目为牵引,组建导师团队”,利用项目激发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根据科研项目实施内容和方案确定导师,如科研项目研究内容是将一种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并将成果进行推广示范,那么导师团队中的成员就应该多数来源于农业机械装备加工生产企业,其余少数部分来源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充分融合不同单位的优势,将项目实施效果最大化,以解决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该过程中,研究生有机会接触不同专业背景、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导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增强实践能力和提升专业成就感。导师团队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以研究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依托,由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共同组成针对特定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研究生在团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同时,研究团队整体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2 三鼓励一定期,多角度开展研究生培养

研究团队应德育为先,结合培养需求,不断创新指导理念,秉承“三鼓励一定期”原则,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和组织研究生多参加科技竞赛、行业展览会等实践创新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农装大赛、挑战杯等;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以投稿、墙报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工作,训练科研表达能力,同时,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予以经费上的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定期开展研究小组会,讨论解决学生在科研、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后续解决方案。

同时,以项目为支撑,结合研究生研究需要,研究团队应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将研究团队中搭建的试验台以研究方向为基准进行分类,并设置展览区,如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残膜回收技术装备、特色林果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畜牧业技术装备等,不仅能够为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增加硬件设施平台,而且还能完善和突出学院特色研究发展方向,促进与相关技术研究单位的交流合作。

2.3 推进素质教育,全方位培养研究生

研究团队以促进研究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发展为目的,采用“四个加强”培养模式,全方位促进研究生的发展[8]。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同时,积极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团队相关课题进行中,充分增加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机会,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身体素质,团队应积极将休闲娱乐活动与繁重的科研任务相结合,促进研究生劳逸结合。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可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在生活氛围中陶冶情操,调整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团队搭建相应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在交流中促进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严密求真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能在不知不觉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端正学术态度。

同时,在研究生全方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研究生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精神为目标,坚持每月召开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每学期组织召开团队年终总结会,节假日期间组织团队师生参加集体性素质拓展活动,如篮球赛、羽毛球赛、徒步活动、趣味运动会、茶话会、6月毕业生交流会、9月迎新教育等活动。通过学术交流会、年终总结交流会及毕业生交流会等团队交流形式,促进小组间交流与合作;不定期举办的课外活动,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成员感情沟通相结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集聚各方面创新能力要素,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2.4 德育为先,融合先进理念,形成特色鲜明的团队文化

以团队文化为引导,培养研究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注重营造更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研究生的高尚道德操守。在日常工作中,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帮助改正学习、科研中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团建引导体育锻炼,保证科研素养与身体素质同步发展:重视研究生的身体素质,坚持学术体能同步发展。通过定期举办体育比赛如羽毛球、篮球赛等,鼓励学生锻炼,并设置不同奖项,吸引学生参加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缓解科研压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以团队交流为纽带,加强团队学术文化共享力度: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想法、观念,通过研讨、交流,使学术思想得到提升,观点和思维得到锻炼。导师团队与研究生团队在合作中分享资源,进行专业层面上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科研观念。这种培养模式促进了导师团队与研究生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增强导师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5 建章立制,促进研究团队规范化运行

研究团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运作模式,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团队工作报告模式和出行管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科研任务分工方法,还有工作流程、团队实验室工作规则等[9]。研究团队可设立团队总负责人、团队学生负责人,负责统计团队学术资料、筹办年终总结会、组织团队素质拓展活动等。如在每个学年末开展团队年终总结会议,通过统计每个学年年终总结成果,对发表高水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科研竞赛获奖等情况给予奖励表彰,将表现优异的小组作为典范给予表扬,以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年终总结发现团队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改善团队绩效,实现团队目标。

此外,研究团队还需制订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如制订《导师管理制度》《团队日常工作制度》《研究室安全管理制度》《团队电子资源管理制度》《团队激励惩罚管理办法》《团建制度》和《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有效提升团队规范,确保团队各项工作的稳定顺利运行。

3 总结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而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本文总结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研究生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科研团队培养模式,在介绍研究团队组成的基础上,针对搭建研究平台、素质教育、团队文化、建章立制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团队应如何促进研究生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该模式的研究能够为高等院校工科类研究生的高效培养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研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