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现实问题及发展路径
2023-03-05李亚轩
李亚轩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引言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媒介势必在新一轮利好政策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新媒介已然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媒介素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之一。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数字化信息时代下,媒介多元化发展,网络媒介占主要地位,语言信息的传播由传统纸媒转向多元化媒介发展。面对繁杂的信息库,生活在新媒介时代的学生应如何正确辨识信息、正确运用媒介,这与语文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育应紧跟时代进步作出必要的革新,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国家迫切需要新时代新型教师来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发展的学生。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率先作出相应改变,认清新媒介时代下的新发展,认识到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探索个人专业发展的途径,在数字化时代的洪流中培养教师职业层面的媒介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语文教学方法,融媒介传授语文知识,进而成为新媒介时代下的新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师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一)时代变革的根本需要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信息时代下,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观天下、知天下。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产物。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要求公民应具有基本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和媒介素养。近些年,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与人、人与信息交流的主流方向。与以往相比,学生接触到的媒介更加多元化,阅览的信息更加繁杂。新时代要求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媒介认知能力,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新媒介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以及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本领。打铁必须自身硬,语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与改变,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学习数字信息知识,了解新媒介的发展与应用,顺应时代发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媒介素养,并结合实际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指向
教育部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目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教育发展和课程发展明显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这意味着全体教师应掌握基本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上正确运用新媒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媒介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3],因材施教。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结合各项教育政策和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媒介素养提升,基本掌握数字化信息技术,贯彻“互联网+教育”思想,积极探索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各方面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并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对语文教师个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手段更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也与往日大不相同。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理应对当今时代的数字化媒介等工具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培养个人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职业层面的媒介素养,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树立终身学习观,持续性汲取新知识,提高对媒介素养的深层次理解,构建媒介与语文教育融合的发展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媒介知识,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课堂上教师教学发挥空间较大。对此,灵活运用各类媒介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媒介传播价值有助于构建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空间,这对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二、语文教师媒介素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缺乏对媒介素养的客观认识
媒介素养教育一般指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人们选择与理解、质疑与评估、创造与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媒介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而言,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素养,还应当包括教师职业层面的媒介素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受教育者提升媒介素养水平的能力[4]。新媒介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青少年早已成为新时代的“网络原住民”,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迫在眉睫,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学术研究较晚,直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才开始着重强调高中生应学会使用新媒介。许多语文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只是“网上冲浪”大众中的一员,使用媒介时偏向于娱乐化,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的快感。在运用媒介时,对媒介和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清晰,认为媒介素养属于抽象化概念,甚至以偏概全地认为媒介素养是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对媒介和媒介素养没有全面性、专业性的认知。加之许多学校一味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师生缺乏精神文明及文明素养的培养,忽视师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同时,有关新媒介进校园的活动和宣传较少,没有及时对语文教师的媒介认知与媒介运用进行培训,导致许多语文教师缺乏对媒介的深入理解,因而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二)缺乏媒介与语文教育融合的正确认知
数字化信息时代,“新媒介+”模式被应用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与语文教育融合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结果。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让媒介走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理应加深对媒介的理解,系统化厘清媒介概念,自觉规范运用媒介行为,深层次认识媒介与语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然而,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对媒介素养认知不足,导致其缺乏对媒介与语文教育之间关系的正确认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教授考试重点、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忽视数字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二是有些教师能够认识到利用媒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展示PPT、图片、视频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但是,这种行为仅仅停留在对媒介的表层认知,没有立足于学生深度思考及怎样培养其媒介运用能力。
(三)缺乏新媒介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力
“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介的出现为人类语言、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新媒介的运用离不开信息技术能力,而许多语文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能力,导致其无法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新媒介的功用,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在网络中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以及使用新型设备等方面能力不足。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偏远地区的一些学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教师对于新理论接受较晚,使用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存在困难。三是乡镇地区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对媒介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排斥心理。
三、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路径
(一)更新观念,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新媒介的发展,加深对新媒介的认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1.为专业发展赋能,强化媒介应用意识
语文教师应聚焦于个人专业发展,不断汲取时代新能量,展望未来语文教学发展前景,为个体能力提升赋能。为此,语文教师需改变对媒介的认知,了解其不单单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更是信息交流、教学应用的新手段。生活处处有媒介,于生活之处入手,教师应自觉了解媒介基本知识,掌握媒介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正确利用网络媒介搜集整理信息、发表观点。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思辨性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比如了解新媒介的功用,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热点信息,关注社会现象中的本质问题;掌握贴近大众生活的基本媒介运营,尝试创建微信公众号,进行语文知识或其他兴趣爱好再创作,在亲身体验与创作中提高媒介素养。
2.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媒介技能实践
以新媒介助力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知识舒适区,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媒介技能应用离不开媒介理论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媒介知识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重视媒介的潜在发展力量和发展前景,正确认识媒介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以及语文教育对媒介信息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媒介素养对培养学生和促进语文课程发展的必要性。教学中,多思考媒介素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探索媒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文本特性,融合新媒介进行语文教学,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媒介素养。
(二)建立培训机制,培养新型语文教师
按照时代发展的诉求和教育部明确规定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最终是面向社会的群体,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的摆渡人,意识到培养新时代懂教育、有技术、有素养的新型语文教师的重要性。
1.健全媒介教育培训机制
学校应依据政策要求,加大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使其成为有媒介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要健全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增加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内容,制定语文教师培养规划,策划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专题活动,邀请社会学、传播学专家对教师进行网络线上授课,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以及专业发展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核评价体系,组织教师定期参加评价考核,完成线上、线下答题,从而掌握媒介素养相关理论知识。
2.拓宽媒介教育进校园渠道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隐形课程,营造新时代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举办关于“学科教师是否需要提升媒介素养”的辩论赛,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参加,教师自由组队,激励教师在不同思想与见解中碰撞火花,加深教师对媒介与教育的思考,提升对媒介与媒介素养的认知与理解。同时,语文教研组可以组织“新媒介走进语文课堂”的专题研究活动,鼓励语文教师积极探究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要求语文教师结合信息技术与新媒介,打造适合时代发展、学情需要的优质语文课堂。在实践中加深教师对创新教学方式和媒介素养的认知,从而调动语文教师提升媒介素养、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观能性。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励教师自主提升媒介素养
部分语文教师在经历多年教学工作后容易产生疲惫心理,仅凭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注意到语文课程发展对新时代的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忽视对自身媒介能力的提升和媒介素养的培养。学校亟须改变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创设新型评价模式,为新型语文教师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应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对语文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对评价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1.评价维度多元化
将教师媒介素养纳入教师评价系统,多角度考核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应进行多维度设计,对各科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包括媒介认识、媒介态度、媒介能力、媒介素养等,为教师媒介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进而引起语文教师对于媒介素养的重视,激励语文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保持对新媒介的感知力,自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与探究。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主体不应仅限于教师评价,应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被评价者的单一状态。学校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根据语文教师平时上课情况与各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只有多方面了解情况,才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媒介教育现状,便于进一步调整媒介素养培育路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3.评价阶段多元化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为了督促语文教师进行持久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投身于新型语文教育中,学校可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这将有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发展中持续性掌握媒介能力,成为具备教师专业媒介素养的新型教师。
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必须具有的能力与核心素养。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每个公民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文明使用新媒介,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共同维护网络世界健康发展。语文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了解社会发展要求,主动掌握媒介知识,自觉提高媒介素养,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当中。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介发掘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各类媒介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媒介的感知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