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3-03-05王伟江

林区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大学生

王伟江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00)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意见》还要求高校要为劳动教育确定依托课程,并且课程的学时不能低于32课时。《意见》的出台确立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使“五育”中的劳动教育有了制度保障和理论依据。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保障劳动教育在高校全面常态化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五育”育人系统的重要结构要素之一 ,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具体育人任务。劳动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之一,其中“劳动”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也是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具体学习任务之一。劳动教育是高校育人育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课程建设是完成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首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等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其次,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全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都具有重要意义[2]。最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系统培育,促进其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这一过程有益于从情感上激励大学生热爱劳动,从意识上促进大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

任何育人目标的实现和育人过程的实践都离不开一套完整、科学的育人体系作为支撑。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3]高校只有根据大学生和大学教育的特点来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加强劳动教育,才能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因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方方面面,打通课堂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劳动教育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要围绕育人目标来设计,教师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来教,学生要为了达成这个学习目标来学。总之,劳动教育在大学育人体系中的全面推行需要从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开始,建构劳动教育育人系统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有效路径

在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设好劳动教育课程,是保障劳动教育工作有序、高效、常态开展的关键。若劳动教育不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劳动教育就难以摆脱身世浮沉的命运,难以建立起健康稳定的运作体系”[4]。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劳动教育全方位地融入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在高校中的常态化实施。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大、中、小学生都是劳动教育的具体对象,但在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没有统一的常态化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全过程地融入于人、社会、自然界的方方面面,有生活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也有中华传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因此,通过课程建设的方式保障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课程把所有教育对象纳入多元的劳动教育体系,让所有年龄的受教育者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衔接,是保障劳动教育在各个阶段得以常态化实施的有效路径。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由于“不同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当前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边缘地位[5]。一是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混淆了专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课程的概念,把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导致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明确,要么将劳动教育作为其他课程建设的辅助,要么把劳动教育作为专业实践活动的附属。二是在日常实践上,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仍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部分高校没有深刻把握劳动的育人价值,把劳动教育仅仅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以第二课堂中大学生的劳动活动来取代劳动教育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完全没有设置劳动教育课程[6]。这些淡化劳动的价值、弱化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无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劳动观。

(二)课程实施缺乏必要的过程监管

课程是高校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核心载体,育人的实践活动是高校课程的生动演绎。在高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显著,表现为在顶层设计上和系统规划上缺乏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具体的课程设置不连贯、无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实施过程缺乏监管[7]。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有一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出现了无计划、无大纲、无考核的三无现象[8]。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实施监管体系,加之课程管理制度缺位,师资配备与培训不足,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三)课程评价尚无健全的科学机制

科学的课程评价对课程的规范建设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特点是劳动教育课程更注重实践性和过程性。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健全的科学评价制度。一是教育相关部门尚未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纳入高校办学质量的监管体系,暂无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具体评价标准。二是学校还没有专门制定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案和明确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9]。 三是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上惯用与其他课程相近的结果评价方法,即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结果性的劳动鉴定,较少应用适应劳动教育特点的过程性评价。总体而言,高校目前还需要在系统强化劳动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做好教学监督工作,以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全员重视,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

1.学校层面

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顺应时代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角度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强化领导体制,锐意发挥领导作用,把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从学科规划、教材建设、科研提升、改进管理和优化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举全校全员之力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二是学校要健全依法治校的结构体系,不断加强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真正把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作为教育职责融入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中,为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部门层面

学校的各个部门,特别是教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部门负责人敢于担当,部门其他人员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学科地位这一目标。一是要把劳动教育完整地纳入大学课程教育体系,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规划和重组[10]。二是要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的教学设计,引导全体教师在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积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创设“劳动教育”板块。三是要集合学校各方面的教学资源,联动其他教学部门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通过抓好教师队伍来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打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攻坚战。

3.院系层面

学校的各个院系承担着具体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职责。院系领导与教师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明确职责,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一是建议院系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案,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团队,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费,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结合各个院系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工会、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劳动教育贯穿到课程内外,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围绕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特色思路和做法,通过总结思路、撰写方案、扩展载体、打造品牌、形成成果的方法,全员一体打造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巩固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

(二)全过程监督,强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管理

1.教学单位行政过程的监督

新时代,高校需要对劳动教育课程行动体系进行科学的解构和重构。高校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情况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方式总体管理和实施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学单位的监督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对教学单位劳动教育课程必要的场所和设备配备情况的监督;二是对教学单位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的监督;三是对教学单位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监督。

2.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

从课程授课内容的角度,高校要监督教师按照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要求,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充分普及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引导大学生经历必要的劳动实践检验,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角度,高校要监督教师加强劳动教育学科研究,督促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研究,并依托科研机构组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教材开发和教学研究,切实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提高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水平。

3.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大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实现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连续过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云端等信息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生日常的劳动大数据,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一是建立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数据库,收集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相关数据。二是要从大数据中透视大学生对劳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情况,量化大学生劳动审美鉴赏与应用拓展能力。

(三) 全方位评价,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

1.对学校的评价

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任务要在高校中顺利落实,最重要的是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依法治校,推进教育立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部门通过落实劳动教育的政策支持与教育立法支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地位,给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其次,教育部门要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纳入高校办学质量的监管体系。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高校劳动教育量化考评方案,量化高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重视程度,监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进度,明确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广度,考核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深度,从实施集体劳动教育的基本数据等角度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全方位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评价由教务部门指导相关的教学单位开展,相关教学单位要建立标准的具体评价指标,运用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法,多角度地对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大纲和课件、授课的全过程、学科的科研开展和学生满意度情况等表现进行考核评定。为科学地评价任课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从制度角度考虑,高校需要专门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方法的角度考虑,高校可以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 即过程监督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数据定量与决策定性相结合。

3.对学生的评价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准劳动者。首先,建议从劳动意识、知识、技能与行为的四维空间开展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成效评价,并且将成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指标之一。其次,建议从时间进程角度开展评价,高校的劳动教育要实现连续不间断,其课程的评价也要实行动态生成性的档案评价。动态生成性评价的具体过程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证据的收集和反思再评价三个步骤:一是师生共同制定的劳动档案;二是全面汇集劳动表现的证据;三是学生个人的劳动过程的反思。并且,动态的过程评价要与阶段结果评价结合起来。

总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又是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主要 “基因”。对标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高校必须凝聚全员之力量,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