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2023-03-05许迎东
许迎东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 130118)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发展之要。2022年4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到“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1]明确了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享有平等机会。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机遇,推动高职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个体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人、环境、资源、职业”之间互相匹配的就业生态系统。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科技革命带动的社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模式发生巨变,衍生出许多新行业、新职业。内外部劳动力供需的变化,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者技能要求发生改变。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实现高职学生从就业规模到就业质量的转变,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向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意义重大。
一、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 076万,高职院校自2019年开始实施百万扩招计划,2019年扩招目标100万,2020年和2021年扩招目标均为200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低端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加之总量超千万的毕业生压力,就业形势艰难复杂。
在低端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的背后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2020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 90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3 000万。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劳动力市场对适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大,要求变高。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提升了高职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晋升通道、社会保障等越来越被高职学生重视,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及现代经济体系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等问题。高职毕业生在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晋升通道、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2]。这也造成了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时难以匹配到心仪岗位,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甚至“懒就业”现象,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部分急需就业的毕业生不得不降低求职要求。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就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现实挑战。
二、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现有职业产生影响,并催生出新的岗位。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发生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生自身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变化等。变化必然对现有事物带来影响,理顺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1.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变革给高职学生就业带来冲击
工业4.0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变革给产业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使不同行业、不同产业加快融合,也催生出很多新行业、新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也加剧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居家办公成为常态,线上教育、线上购物、直播带货、云展览等,原本只是少部分的需求被放大,成为主流化的发展方向。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在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更新着对人才的要求。相较于产业的飞速变化,人的准备过程更显滞后,在专业技能准备的背后更难的是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社会传统就业观念对新产业的认同程度,决定着其人才储备的发展,新的就业形态不断冲击着高职学生对就业的准备和认知。
2.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不匹配,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高职院校招生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带动着劳动力供给量的提升,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还存在错位,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难以灵敏传导给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调整,劳动力供给难以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产业结构相适应,导致学生就业难[3]。在本身就业市场岗位不足,就业结构性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传统行业、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在想方设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式打开局面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新岗位,新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对劳动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劳动力市场更青睐拥有多元化技能、适应多样化工作职责的毕业生。新时代多技能融合、跨专业人才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却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难”与“招人难”现象并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岗位应运而生,但是企业难以找到与之要求相符的劳动者,高职院校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又难以在当前就业市场找到理想岗位。能否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是否具备适应新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对求职者和培养单位提出新的考验。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劳动力需求侧的变化,并努力作出调整,但因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就业工作模式等调整需要一定时间,学生的培养也需要一定周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求职与就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3.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影响就业人职匹配度
每个学生的人格特征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格特征所匹配的职业类型也不同。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曾提出人职匹配理论,认为职业选择需要个体首先清楚了解职业要求、认识自己主观和客观条件,然后与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进行匹配,最后选择二者相匹配的过程。总结了职业选择的三原则,首先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志向、能力、特质和不足;然后清楚地认识在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最后将以上两者进行匹配,使二者之间相互平衡。从数据看,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在90%左右,2020年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虽有所下降但依然达到84%。在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稳定性却有所不足,如2020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4%[4]。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岗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业中的人职匹配度不高。
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无时无刻不在给学生带来繁杂的信息,功利化、多元化为特点的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2020届高职毕业生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职业发展空间不够”,分别占48%和44%。薪金待遇、职业发展空间、行业发展情况是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时最关注的因素。受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叠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凸显。部分高职毕业生因暂时难以找到理想工作而不愿进入劳动力市场。一方面新一代高职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日渐富裕,生存压力减轻,为“慢就业”提供了资本,有条件选择继续等待寻找理想工作;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毕业生职业规划不清晰,没有目标而放松学习,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欠缺,面对就业时选择逃避,最终形成“慢就业”甚至“懒就业”。
三、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基本路径
随着就业环境与新业态的变化,高职学生不但需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需要提高自身与职业、环境、资源的匹配程度。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是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政府的助推、高职院校的助力、学生的自觉。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需各方协同发力,为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优质就业环境,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
1.政府引导,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不断开辟优质新岗位
良好的就业环境是高职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各级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如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聘时,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是技术技能岗位的招聘,应以考查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条件。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越来越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内外部供需变化对原有就业岗位不断产生冲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能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倾向于薪资待遇优厚、工作条件良好、社会保障完善、有发展空间的优质岗位。当面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时,用人单位往往以学历为硬性条件设置招聘“门槛”,将高职毕业生排除在外,公平的就业机会更显珍贵,必须改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打破高职教育就业“门槛”,形成高职毕业生新的高质量就业增长点。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意识。积极引导产业和帮扶企业,将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相衔接,统筹推进劳动力供给端与需求端协调匹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出现的新业态、新行业、新职业提供法律保障,保护其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不断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努力为中小企业减轻负担,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机会,为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条件。
2.高职院校调整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促进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学生的培养单位,最适合统筹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资源,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就业创业平台。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绝非是找到工作这么简单,人与职业的匹配、与环境的适应、对资源的整合,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职业生态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环境日益复杂,高职院校需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部关联性[5]。提供与之相符的劳动力,并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统筹各方资源作出调整,为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增加机会。
高职院校要结合劳动力需求侧的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供给质量。通过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主体在人才、专业、场地、资金等方面优势,提升学生在新兴行业的适应能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结合企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新型校企关系,坚持产教融合发展,学校利用自身在人才、专业、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将企业里的行业专家和技能人才请进课堂,使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能及时传递到学校,将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前置,形成共建共赢的良性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企业需求侧与学校供给侧各要素融合,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实现就业由量到质的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新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结合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综合研判企业人才需求和未来就业特点,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创业等工作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以往的就业工作模式主要是通过组织线下招聘会的方式进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凸显的情况下,这种一次性、集中性的就业服务工作模式效果并不好。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开展网上就业辅导的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招聘资源整合,尽量多的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在整合招聘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和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相匹配,岗位与学生特质、专业技能以及职业发展相匹配。
3.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努力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最佳人职匹配
高职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期,要倍加珍惜当前难得的环境机遇,积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把个人理想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追求理想抱负。改变就业盲目“从众”选择职业行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结合社会需求选择职业,转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高职院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培养的根本任务,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综合提高学生在专业、能力、实践、创新和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对未来岗位和职业的前置性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就业形势变化,形成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在就业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6]。为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好思想基础。
学生的个人特质与理想职业的特点未必能完美匹配,这就需要学生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在职业岗位中不断进行调整,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人职之间的匹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相互选择进行动态调整,有时需要学生多次选择职业岗位,不断进行人职之间的适应,实现人职匹配之间的不断优化,最终才能形成劳动者一生富有生命力的职业发展历程。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时更看中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会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会关注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是否与岗位相适应。学生要学会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优化整合,自觉与目标岗位要求进行匹配,不断适应职业需求的发展变化,实现人职之间的高度匹配。
结语
处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变革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是包括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自身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变革,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的匹配,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等,都在不断给高职学生就业带来冲击。只有各方协调发力,才能实现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通过政府营造良好公平就业环境,高职院校调整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等多种途径,实现环境、资源、职业与人之间的匹配,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