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型写作的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
2023-03-05■王涵
■ 王 涵
一、不同辩证维度的呈现形式与特征
梳理2017 年至2022 年全国高考写作题,发现辩证性的思考与说理是命题者在审题立意上不断渗透与强调的。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是联系、发展的观点。题目“意域”中的要素的数量决定辩证维度,可分为一元、二元或多元关系型。
1.一元题目
2017 至2020 年以一元文题为主,即题目或材料围绕一个关键词或一种元素,如2017 年全国Ⅲ卷“我看高考”、上海卷以“预测”为话题、江苏卷以“车”为主题,2018 年全国Ⅰ卷材料作文“写给2035 年18 岁青年”、上海卷以“被需要”为主题、天津卷以生活中的“器”为主题、浙江卷以“浙江精神”为主题、江苏卷以“语言”为主题,2019 年全国Ⅰ卷演讲稿“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北京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上海卷以“中国味”为主题写作、天津卷材料作文“国家的前途”,2020 年全国Ⅲ卷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写一封信、北京卷材料作文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主题、上海卷对“转折”的认识与思考、天津卷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和感悟、江苏卷对“你未来样子”的思考,以上题目均只赋予一种观点或属性,未直接提供矛盾关系。
在“材料+命题”的形式下,一元由题目直接给出,学生可以在既定的话题与属性中“自选角度”或者自由“选准角度”,一元命题的可选择性与自由度较高,考生的发挥空间较大,但它意味着考生需要自己发掘其中所隐含的思辨关系。由于思辨关系未直接给出,考生需要找出一元命题背后的核心矛盾,构建起思考的维度,完成新课标中提到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2.二元关系型题目
二元关系型题目,即由两个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在材料提供的问题情境中,让考生选择自己的观点,或者就命题者给出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论证。如2018 年北京卷命题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2019 年全国Ⅱ卷围绕“科学、强国”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选一个任务写作、浙江卷材料作文“作家与讲者”,2020 年全国Ⅱ卷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浙江卷对“人生坐标与实现变化”的思考、新高考Ⅰ卷材料作文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2021年新高考Ⅰ卷体育材料作文关于“强与弱”的思考、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上海卷认识“事物价值的呈现”与“时间”的思辨型关系作文、天津卷材料作文以“纪念日是岁月的注脚”为主题、浙江卷“得与失”思辨型作文,2022 年全国乙卷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以上题目中两个词语或短语形成了某种辩证关系,包括过程与结果、部分与整体、原因和结果、必然与偶然、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主要与次要、个体与集体等,这些关系中既有矛盾的观点,也有联系的观点。
二元关系型作文,考生无需自己发现与寻找矛盾,由命题者给出一对或多对矛盾关系,考生需要区分何为主要矛盾,何为次要矛盾,进而解释矛盾,处理矛盾,结合材料进行辩证性地解读。与一元作文题目相比较,二元考题的矛盾关系是已知的,因此无法充分考查学生发现与揭示矛盾的这一能力,转而考察学生对于各个矛盾的认识与描述,以及矛盾关系间的处理与梳理。
3.多元关系型题目
多元关系型题目,即由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辩证关系不唯一,概念间并存着多组辩证关系,如2017 年全国Ⅰ卷“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全国Ⅱ卷“名句的感触与思考”、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2018 年全国Ⅲ卷材料作文“三个时代的标语”,2019 年江苏卷材料作文“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百味纷呈”,2020 年全国Ⅰ卷材料作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2022 年新高考Ⅰ卷以“本手、妙手、俗手”为主题、新高考Ⅱ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全国甲卷以《红楼梦》为材料的作文:“学习、借鉴、创新”。
以上题目中的多元,或围绕一个主题呈现逻辑关联,或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层层递进。多元关系型作文,包含两种维度以上的属性或观点,学生可以在“题域”中自由“选意”,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与一元题或二元题相比,自由度与灵活度更低,但它能使考生在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方面取得较大的提升。
二、六年来写作命题的主题与维度倾向
2017 年以来的高考写作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时代,同时穿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强化考试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将育人与写作进行了高度融合,在思考社会问题的同时训练思辨能力,但由于考生在明确的任务下写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2018 年全国Ⅰ卷、Ⅱ卷、Ⅲ卷作文题目,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给予了考生符合其身份的具体情景,注重考生思维的基本特征与写作场景,以此引导考生通过真实的人生体验来感受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关注社会发展。当考生有了符合自我身份的画像之后,写作不再仅仅是任务驱动,而是自我驱动完成写作。
2019 年的9 道作文题再次发生变革,在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呈现出了一番新气象,大至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小至寻常生活、人间烟火,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联系国家、社会、他人、自己,体验历史、立足当下、思考未来,激发考生展现更多元的思维。
2020 的8 道作文题,在抗击疫情和高考延期背景下,题目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走向对具体事物的表现与分析,考查思维活力。充分调动了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2021 年8 道作文题,处在延续抗疫与建党百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之上,将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党史入题,更注重学科融合,使考生浸润优良传统文化;思考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激发理想与追求。
2022 年7 道作文题哲理意蕴加深,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对考生古典文化的阅读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储备进行了强调。
梳理近6 年的作文题目不难发现,年度印记、生活哲理、理想责任、时代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主题是不变的旋律。思辨与说理的比重也在大幅度增加。在审题立意上,愈加需要考生具备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辩证维度也由一元命题向更具思辨的二元、多维关系型倾斜。
三、以辩证思维审题立意
1.思辨的内涵
近6 年高考作文题目在主题、辨证维度、辩证关系等方面的改革是高考作文命题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是在追求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塑造的同时,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辨性的思考与表达是对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突出呈现。
所谓思辨,指的是借助于逻辑推理所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辩证性与逻辑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形成思辨思维也即形成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既强调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与推理,也强调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思辨写作的深刻,一部分取决于观点的深刻,而呈现思辨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让文章变得深刻与独特。呈现思辨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过程到“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的跨越与实现。
2.建立思辨性写作思考模型
思辨性写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辨性写作的方法。这里可以建立一个思辨性写作思考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这样概括:从写作材料中提取具有思辨特征的观点,可能是一元的,或是二元、三元或者更多元的;在面对一元作文之时,学生需要自己从这一种属性或者观点中揭示内部的辩证矛盾,进而分析矛盾,论述矛盾;在面对二元作文之时,学生需要对命题者提供的二元关系进行辩证性思考,确定逻辑关系,包括总分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点面关系、因果关系、虚实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等,能够区分主次矛盾,揭示矛盾与联系,依此展开论证;在面对三元、或多元作文之时,学生需要从这三元或多元属性当中,摘取多组二元辩证关系,然后构建逻辑框架,分组论述,最后再进行整合与综述。鉴于一元题与二元题很多同仁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这里以2022 年三元题为例,进行思辨性写作思考模型的探讨。
2022 年新高考Ⅰ卷的写作题为: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经过审题解读,可以确立本手是基础的、正规的,妙手是精妙的、超越的,俗手是貌似合理,但通常会受损的。既然材料中出现了三个概念,那么必然要挖掘三者的关系,而构成三者关系的,实则是其中所包含的多对二元辩证关系。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先使学生明确,本手是核心概念,俗手与妙手是在本手的基础上生发而成的;然后带领学生探究本手与妙手的辩证关系,以及所呈现出的递进的逻辑关系;再探讨本手与俗手的辩证关系,以及所呈现出的因果的逻辑关系,同时也不可忽视妙手与俗手的辩证关系;最后再论述三者的矛盾与联系,但要突出本手的重要性,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在处理三元思辨的题目时,不妨首先提炼出三个元素(元素一、元素二、元素三)的逻辑概念,确立核心概念元素一,然后分别论述元素一与元素二、元素一与元素三的辩证矛盾与逻辑关联,接着阐述元素二、元素三与元素一之间形成的或相互转化,或递进,或互为定性与定量关系的逻辑联系,最后进行整合与综述。由此,将逻辑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有机结合,论证思路清晰,论述层次分明,说理逻辑严密。
3.高考作文思辨性写作的探索小结
学生在建立思辨性写作思考模型之时,充分提升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学科素养,全面实践了“发展逻辑思维”与“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
在思辨性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具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是需要始终贯彻的。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适当补充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善于找到话题当中的矛盾,建立辩证关系;要锻炼学生发现多组辩证关系的辨析能力,综合论述的整合能力;要带领学生拆解与剖析一元、二元及更多元的辩证关系,既能挖掘单向型一元命题的内在辩证矛盾,有发展有扩宽,也能观照二元命题的辩证分析,不偏执不割裂,同时又能处理三元及以上的多元命题,不失衡不偏颇。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以辩证思维处理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学生方能享受思辨的理性乐趣,文字的表达艺术和语文充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