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023-03-04邹婷婷李小帆
邹婷婷, 李小帆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40 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这种模式已然不可持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之一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进一步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等实现的集约型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了,而工业企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尤为关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存在着突出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尤其表现在我国各地技术创新水平差异较大。
技术创新活动在工业企业研发、转化和推广等多个阶段均需要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大多数工业企业而言,内源性融资难以满足创新研发的资金需求,外源性融资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受到限制,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而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资金支持是促使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当前瓶颈的关键。健康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则是支持区域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目前,我国金融结构以银行业为主,间接融资方式占主要地位,融资限制条件较多,导致创新资金投入不均衡,创新资金运作效率不高,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现实问题突出。且各地金融体系发展水平不一,体制机制健全程度差异较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地方金融体系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为破解上述困局,减轻企业融资困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各地金融体系制度不健全、发挥作用能力不足、发展水平不一等问题。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创新创业市场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共享、低成本、低门槛等优势,能够解决大多数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有助于提升各地技术创新水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已有文献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1-2]、城乡收入差距[3-4]和居民消费水平[5]等有着显著影响,对创新创业[6]、绿色发展[7]以及产业结构[8]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且这种影响效应基本都是正向的,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9]。那么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以及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为进一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和区域技术创新的关系,本文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一方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技术创新尤其是区域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另一方面,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1)本文多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将数字普惠金融、区域技术创新以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同时纳入考虑范围,体现出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
2)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高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变化明显。同时,创新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当前的创新产出依赖于过去的创新活动。因此,本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考虑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变化和创新活动的积累效应,更贴近真实情况。
1 文献述评
一直以来,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联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传统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国外学者在传统金融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方面曾出现过争议。Romer[10]和Aghion 等[11]认为,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支出来提升技术创新技能、拓宽投资渠道,以满足研发项目所需成本,从而提高地区生产效率。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全面发展。Eaton 等[12]认为,可以通过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这种间接的方式,来促进技术创新。Bottazzi 等[13]则认为,可以利用直接的方式,如加强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力度,来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我国针对传统金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也不少,康志勇[14]研究表明,在金融结构和创新能力关系的作用下,银行和证券占中心位置的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相关创新技术活动的开展。张志强[15]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R&D 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且各地域之间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影响效果较弱。Marvel等[16]、王超等[17]研究发现,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分散、金融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具有更强的资源要素禀赋,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对当地区域创新水平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国家大力推动金融实体化,金融也朝着数字化和普惠性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逐渐投入到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当中。而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的影响研究也不少,其中就有众多针对作用机制、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的。徐向龙等[18]聚焦于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主要在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任碧云等[19]实证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通过减轻融资约束来直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而且能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和升级产业结构,以产生外部需求,进而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杜传忠等[20]实证分析发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加强银行信贷创新激励、促进居民消费来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徐子尧等[21]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完善信贷资源的配置来改善消费数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聂秀华等[22]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唐松等[23]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直接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驱动企业稳定财务状况,并进行自我监督,这些都有助于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融通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上的扶持,不能自发产生。而金融业的发展能够加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将新兴信息技术融入项目融资流程中,转变服务和经营模式,优化处理程序,简化融资流程和审批程序,有效提高融资效率,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有效缓解了工业企业与数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信息中介成本,工业企业对于金融机构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也会提升。
2)优化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企业间创新资源的配置能推动产业层面的创新产出[24]。数字普惠金融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遇到的瓶颈,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在大大增强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服务成本。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和能力,优化配置区域信贷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建立健全了金融信息监控与智能反馈系统以及风险防范系统,帮助投资者及时获取投资信息,进而对工业企业的创新项目形成清晰的认知和确切的风险评判,能够有效规避掉风险,进而促进区域内工业创新。
3)突出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优化区域内工业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机会的流动,提升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以数字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甄别技术创新的融资项目,引导闲置资金向有价值的项目流动集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塑造产业后续发展方向,突出区域内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重点。与此同时,这一多维度全方位的信用评价系统在工业企业升级转型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必要的资金支持缓解了工业企业转型时面临的流动性困难,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技术创新的重点,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共同提升。
4)降低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数字普惠金融使创新项目融资流程简化,工业企业创新项目融资成功率提高的同时融资交易成本大幅度缩减。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平台上,整个借贷的环节和流程都在线上完成,流程快捷简便,借贷审批程序不断简化,金融借贷市场准入门槛和微观主体操作难度都大大降低,金融机构集资能力得到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在互联网上整合微观主体的“碎片化”资金,提供有效信息,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使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有更多的融资来源,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
5)增强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贷款可得性。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金融科技的积极引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线上运营模式,大大减轻了微观主体的融资约束,促进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性开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技术的支持和产品的创新有效拓宽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金融市场中涌现了大量的线上理财产品。二是成熟发达的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工业企业的财务信息,管控线上平台的风险,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重塑企业信用,增强投资者信心。三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模式丰富了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来源得到保障的同时,还可以满足企业支付和信贷的需要。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工业企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势必会对区域内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参考韩先锋等[25]的研究,构建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效应模型,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i为省份;t为年份;Innov为被解释变量,Innov,it为第i省第t年的区域技术创新水平;Index为解释变量,Index,it为第i省第t 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X为相关控制变量,在实证分析中对地区人均GDP 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取对数进行处理;α 为常数项;μit为不可观测的个体固定效应;λi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扰动项。
3.2 变量设定
3.2.1 被解释变量
区域技术创新水平(Innov)为被解释变量。以往的研究大多都是用研发投入来衡量一个企业或者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实际上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性,研发投入并不一定会完全转变为创新产出。因此,用创新投入类指标来衡量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存在高估的可能性。本文为了避免上述的情况,选取区域创新产出数据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本研究选用国内各省份专利申请受理量,试图以此衡量某一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此外,为减缓数据波动,在实证模型中对变量取对数处理。
3.2.2 核心解释变量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Index)为解释变量。将北大数字金融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除了总指数之外,本文还采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三个一级构成指数进行分析。同样地,为减缓数据波动,在实证模型中也对其取对数处理。
3.2.3 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文献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1)城镇化率,用地区城镇人口与地区总人口的比值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创新资源的优化来促进区域创新,相对于偏远地区而言,城镇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并且配置资源的能力也较高,能有效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因此,城镇化率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区域人均GDP 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融通资金来促进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创新产出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科学技术投入,用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创新成本进而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而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直接相关。
3.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31 个省份2011—2020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集团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指数》。专利申请量、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区域人均GDP 以及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表1 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4 实证检验与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果
经Hausman 检验分析,固定效应模型更符合本研究的样本特征。根据模型1 得出的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表2 中(1)列是对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进行检验的结果,(2)~(4)列分别是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指数进行检验的结果。
从(1)列的检验结果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进而验证了假设H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并且,当数字普惠金融每增加1 个单位,会使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增加0.127 5 个单位。此外,控制变量城镇化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确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符合之前的理论预期。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本研究还分析了反映数字普惠金融的其他指标,通过观察(2)~(4)列的检验结果可知,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显著的,但数字化程度对创新水平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具体来说,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指数越大,表示有越多的地区能够使用到数字普惠金融,并能够享受到其带来的福利,区域技术创新水平也会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指数越大,标志着使用数字普惠金融的频率越高,且种类越丰富,这也能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而数字化程度的系数显著程度低,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的创新活动,但是,也会增加风险,对创新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这两个完全对立的效应下,呈现出不显著的影响结果。
4.2 异质性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近些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地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在政策方面也获得了支持,国务院对普惠金融事业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借助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到普惠金融的建设当中,从而让数字普惠金融在各地区得到较快发展。但是,数字普惠金融在各地的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纵向比较,2011—2020 年,我国各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为迅速。由图1 和图2 可知,始终位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首位的上海市,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由80.19 急速上升至为431.93,增长到原来的5.39倍。而始终位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青海省,其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则由18.33 增长至298.23,增长了约15 倍。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慢,而普惠金融发展较低的地区增长速度快。
图1 2011 年我国各省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趋势
横向比较,2011—2020 年,我国各省域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呈现出逐年缩小的态势。如在2011 年,上海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是青海省的4.37 倍,但2020 年,上海市只是青海省的1.45 倍。2011 年,北京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是甘肃省的4.21 倍,但是2020 年,北京市只是甘肃省的1.37 倍。由此可见,各省域之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对差异缩小趋势明显,足以说明数字技术具有较强的地理穿透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缩小了我国各省域之间的差异,满足不同省域的经济发展。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融通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优化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突出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降低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以及增强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贷款可得性。基于中国31 个省份2011—2020 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证实了以下假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国家要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首先要提高网络覆盖率,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满足工业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工业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成本。同时,通过对网络科技公司和传统商业银行进行改革,通过商业模式、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业务和服务水平,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在工业企业技术领域的使用程度。此外,要重视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促使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更大效能。
2)地方政府要全力扶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平衡金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满足工业企业的融资需要,减少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的工业企业创新积极性降低、创新水平不能得到提升的现象发生。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我国在配置公共科技资源的过程中,市场的参与程度不高,使得科技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资金供需矛盾严重,导致资金供需双方难以达成交易。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手段,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融合市场资源,为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助力。
3)工业企业要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多途径、多渠道缓解融资压力。工业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但未来回报却难以预计。公司在研发、试验、推广和生产等各方面都需要先进的研发设备、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但是,通过传统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为此,企业要充分披露自身信息,增强投资者信心,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如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