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2023-03-04黄甲农
□文/黄甲农
(吉林大学 吉林·长春)
[提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因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农业知识、农村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基于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展开探讨,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立足于国情和农情,党的十九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明确要求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与农民素质不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最大短板之一。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破解人才瓶颈,这将成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绝佳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使农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薄弱。目前,农民的文化修养普遍欠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难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 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 年,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有48.4%具有初中学历,小学以上学历占43.4%。也就是说,我国现有农村人口中有将近一半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的整体文化修养水平相对较低,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中国,农业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呈现出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有效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且缺乏任何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缺乏经验,使得我国目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对于“90 后”这一新生代农民群体,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单一,人才发展的保障机制存在缺陷。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的发展受到国家投资不足和关注不足的制约。我国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缺乏系统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在乡村人才发展中,由于缺乏与社会企业和农户等主体的紧密合作,导致发展主体系统无法有效融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单一。当前,我国在乡村人才的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乡村人才的流失。我国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法制建设尚待完善,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相关法律和规定,这也是立法层面上的一个短板。目前我国的乡村人力资源发展资金筹集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拨款以及社会团体或个人捐赠等形式,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单一,很难满足乡村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在乡村人力资源发展经费筹措和监督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充分履行职责,导致监管工作滞后,民众参与和监督比例偏低,从而使得经费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实质性保障。
(三)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乏互联网技术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经历了蓬勃发展,其产业结构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农业生产却呈现出萎缩趋势,因此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随之出现转移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务工。同时,由于城乡教育水平不同,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条件,从而出现了“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现象。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以及“网络+农业”“众创入乡”和乡村振兴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如乡村旅游和电商零售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使得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知识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社会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农村的治理方式也逐渐融入了互联网的理念,而农业的生产也伴随着科技的革新,因此需要一批精通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农村经济运作以及国际和国内市场规律的人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 年年中,中国非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5.41 亿,其中城市非网民占据37.2%,乡村非网民占据62.8%。根据本报告的分析结果,尽管网络用户数量众多,但由于技术和教育水平的限制,非网络用户仍然占据着绝大多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和强大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以提供准确、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支持农业生产、农业产品销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的外流问题日益凸显。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承包已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这不仅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耕种和管理土地,还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然而,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土地收益已无法满足家庭的经济开支。另外,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增加,农民在农业生产时出现了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因此,为了填补家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缺口,农户们会在农闲之余,将自身的劳动力转移至周边城市,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一些青壮年也就从原来的乡村里出来,进入城镇谋生,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此外,乡村的医疗状况堪忧,尽管已经建立了乡村卫生所,但却缺乏任何必要的医疗和卫生设施,更没有最基础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农村基础性建设不足,难以留住高学历专业人才。尽管乡镇卫生所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包括医疗设备简陋、水平低下等方面。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及技能培训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农村基础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儿童获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提高初高中入学率。各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其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并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当地乡党委和政府组织农学、经济学教授和专家进行了实地指导,向农民传授了农作物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管理技术。同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支持力度,以提升农民技能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民间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技能水平。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农民,不仅能够帮助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通过党政引导、政策扶持、企业推动以及社会参与等多种措施,积极发挥各类培训岗位和产业基础设施的作用,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和致富。此外,农业生产的未来中坚力量在于新生代“90 后”农民,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农技培训应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政府建立一个在线培训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整合在线教育资源,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及时解决农业领域的问题。技术培训应结合“90 后”农民的特点及学习能力,对地方农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将学员的实用性和培训质量视为培训的核心,定期对其熟练程度进行检测,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以确保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转化。
(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农村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为了实现本地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制度性不平等问题,以确保本地人力资源在政治、经济、就业等领域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合法权益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保障,为进一步深耕农村、实现自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首先,需要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增强农村经济的后劲和活力。其次,应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法律保障,以减少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利用农村人才。在统筹协调区域内教育资源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县为主”的新型义务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政府管理的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全面承担经济社会责任,将资金有针对性地注入地方职业教育和公共教育领域,持续挖掘人力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供给保障。最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政府部委和机构的重中之重。在政府部门中,有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农民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部门,尽管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责,然而由于其独立性、部门多样性、资金分散性以及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该岗位的运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为了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同时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并引入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
(三)促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引路人。国家政权的根基在于地方基层政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了充分发挥村委会和党支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管理和组织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村干部的培训工作,以培训农村干部为核心,为支农干部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人才。首先,要加强对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领导,确保农村干部队伍的全面高素质,尤其是在村委会委员、村党委书记和责任人员的选拔任用方面,必须实现公正公开。村支书既是“领头雁”,也是党员代表,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承担起引领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重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其次,对村级领导干部实行民主选举,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加大制度落实和执行力度。各地区应该致力于培养农村优秀干部,建立完善的后备干部人才库,并以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为支撑,培养成为具备农村就业能力的人才。后备干部的主要目标群体包括那些曾经在军队服役的人才,以及那些已经退役的军人和回乡的农民工。最后,注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组织系统,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提升党性修养,承担起引领农民致富的责任,引领广大群众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对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培训,提升他们履职尽责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基层政权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同时,必须提升地方基层干部的薪酬福利水平,为其提供坚实的职业发展基础,拓宽晋升途径,以确保村干部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重视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信息质量的提高,建设互联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农村农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能够实现行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为此,必须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构建扁平化的物流交易配送模式,打造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配送中心,以及推进多式联运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也将为农民增收带来巨大潜力。在诸如产品交易电商平台、农业众筹和手机App 等行业和渠道中,人们可以找到各种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交易。目前,“互联网+农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互联网+农业”是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重要内在推动力,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中应用将成为新常态。农村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引进互联网技术人才,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多种产业融合方式。乡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发挥行业各自优势,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农村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为抓住农村发展机遇,促进“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和引入,并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提高农村网络的覆盖率。另外,建立完善的农村互联网管理平台,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推动农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五)提升农村环境品质,以防止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环境条件,以激发农村人力资源留在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其次,应加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实现资金向股金的转变、资源向资产的转变、村民向股东的转变,从而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本地化就业,以减少其外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以提升其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村干部、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领导或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本地化就业。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此外,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来弥补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从而提高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实力。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现有的本地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还需要注重吸纳外来的杰出人才,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和年轻的技术人员,应该加大吸纳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支持政策,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充分补充。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他们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六)加强财税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完善,为农民提供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首要之务是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并制订完善的实施方案,对时间进行精准把控,以确保财政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发挥其实际影响效用。为了促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小农户、返乡农民工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发、创业和就业过程中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为促进农村发展,相关部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重点关注重点项目,同时扩大农村产业发展范围,实施“双创”财政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继续加大农业税和耕地占用税优惠力度,优化和完善农村产业税收扶持体系,确保农业合作组织的合理性,推进家庭农场、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的建设。为了减轻农民间接税收负担,需要在建设分配调节税收体系的同时,对农户购入的农业种子、化肥、机械等生产资料进行整合,并以发票为基础实行增值税退税。同时,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在建立全面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以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完善的农村信用征集和评价机制。在此过程中,强化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鼓励农商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提供创业资金,以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实际作用,并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纳入我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范畴。另外,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作为支撑,搭建起多元化的信息共享渠道,并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以提高农村企业和农业从业者的融资可获得性。
综上,为实现区域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匮乏的难题,因为人力资本是区域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同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注重培养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源,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农民现有的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从而实现增收目标。在乡村战略背景下,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不断提升其自身素养,方能真正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结构,解决农民就业难题,从而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过上富足生活。为此,应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