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期我国防止农村规模返贫的机制构建

2023-03-03裴洪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时期

裴洪丽

摘   要: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新时期农村贫困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很容易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农村出现规模性返贫。而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需要制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各方面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并构建起各方面之间良性支撑的机制,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防止农村规模性返贫。

关键词:新时期;规模返贫;农村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2-0012-03

贫困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动态发展性特征,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发展标准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界定标准与差别。造成贫困的核心是人缺乏发展能力、机会和权利,脆弱性较高。但贫困现象的成因机理、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则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具有复杂性。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令举世瞩目。而如何在新时期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已有脱贫成果基础上防止农村规模返贫,建立起高效的防止农村规模返贫机制,是现实提出的紧迫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新变化

2020年底,我国9 000多万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使命。但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农村的贫困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有可能造成农村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具体分析,农村贫困问题出现以下新变化:

首先,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要贫困主体。相对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绝对贫困有着不同的内涵。绝对贫困的度量侧重对生计的维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自然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又称为发展性贫困、相对剥夺,侧重体现经济差距和精神满足。这种相对贫困程度是对人民生活幸福感高低的一种重要反映,长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相对贫困有其自身独特的衡量标准,在收入上指低于人均收入的40%—60%。但相对贫困的衡量是多维同时进行的,仅仅以收入衡量是不够的,还有各种复杂情况。在现阶段,中国对相对贫困的治理仍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在原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应对和解决相对贫困是现实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农村返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性返贫是我国农村地区返贫的又一典型特征。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匮乏的省市地区,像中西部的深山荒漠区、高寒高海拔区、北方的黄土高原区、西北的荒漠化区等。这些省市地区一般偏离中心城市,交通不畅、信息滞后,脱贫基础不扎实,加之由于当地人自身发展的脆弱性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弱化,极易受外界风险的左右,一旦外界不良因素对其生存发展产生威胁,往往就会再次陷入到贫困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区域脱贫户抗逆能力差、持续稳定能力弱、自身发展素质较低等特点。此外,由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差、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低,一旦遇到灾害、事故、年迈和疾病等,往往会造成区域返贫问题。

最后,返贫的主导因素在于脱贫人口的弱质性。返贫的弱质性不仅包括环境脆弱性带来的适应自然、社会发展的有限性,更体现为贫困人口自身的弱质性。一是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弱质性。部分脱贫家庭由于不重视教育或者无法承担教育成本,导致文化素养不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欠缺。他们没有强烈的致富欲望,一味等待政府救济,满足于政府给予的基础生活保障,无法从思想上与外部的扶贫行动完美对接,为扶贫工作带来极大难度。二是贫困户学习和执行力的弱质性。一些贫困户脱贫意识强烈,非常想改变家庭现状。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仅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增加收入渠道不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而且缺乏技能,使贫困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更多就业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和脱贫的条件。

在新时期,由于相对贫困人口成为主要贫困主体,农村返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及脱贫人口本身的弱质性特征,这些新变化使贫困地区人口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很容易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规模性返贫的情况。这种规模性返贫既可能是某一贫困类型人群中较高比例人口同时返贫,也可能是某一区域同时出现较大数量返贫人口,它与单个零星的返贫案例相比,问题更复杂,挑战更艰巨,影响更广泛,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直接构成障碍,需要引起警惕并及早防范。而要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单靠某一方面努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构建起系统的农村防返贫机制。

二、新阶段我国农村防返贫机制的构建

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构建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有效机制,是解决长效防返贫治理问题的关键,而这不仅需要在制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各方面下力气、下工夫,而且需要解决好制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各方面之间良性支撑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问题,构建起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并使之能够正常有效运行,发挥出整体性效益,从而扎扎实实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首先,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是根本。返贫,归根结底是人的返贫所以,防返贫机制的构建要从人的视角出发,大力培养全方位、多领域的人才精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农村实现新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大力培养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只有拥有较高素质的干部才能号召和带动群众正确领悟好、利用好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且会实践操作的新农民。目前农村防返贫工作需要一批“农领域”人才,带头发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农业。贫困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环境威胁的能力存在不足,很多传统农民容易成为贫困人口,因此要抓准当下人才振兴的关键时期,让人才带动学习,为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提供动力优势,自然能解决好贫困问题。三是引进创业创新性人才。在当下农村第一产业居于主导地位,要抓住乡村振兴新机遇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让创业创新性人才与群众一起发展当地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村干部、新农民、创业创新人才之间是相互配合、支持的关系,形成“村干部+新农民+创业创新人才”联合发展模式既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为家乡产业、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好环境政策的支持保障,又在村干部牵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村民实现技术式劳动,用更科学的方法种养殖,摆脱传统农业的弊端部分,增产增收。同时,以创新创业人才的新经营理念将家乡的产品进行加工和出售,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可以开办产品加工厂,不仅可以实现产品加工增值,而且提供了就业机会,为苦于无渠道增加收入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现富裕生活的机会。在这种人才牵头模式下,乡村的产业也可以走向一条龙、走向规模性,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合理深化产业帮扶机制是重心。想要在乡村人才的带领下实现可持续性脱贫,必须以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注重挖掘并推动当地特色扶贫产业的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引导贫困农户有序进入市场[2]。这个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实际产业基础进行考察,看能否在当下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改进。一是要考虑产业布局问题,找准当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定位。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在发展产业时一定是当地适合哪种产业就发展哪种产业,这样才能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切勿出现“南橘北枳”的问题。二是产业布局要考虑市场需求问题。市场上产品竞争激烈,要根据市场需求延长当地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链,产品要不仅仅包括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农产品,还要在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特色创新,进行农业产品品牌赋值,这样才能使当地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当地的经济基础。三是要考虑产业的融资问题。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要考虑能够通过政府财政、引进社会资本、个人融资等多渠道拿到需要的资金量。产业的融资顺利与前期的发展定位息息相关,只有前期定位时考虑充分,才能使融资顺利。四是重视电商产业的重要地位,利用好互联网为农村的困难群体带来更多的机会。随着直播平台、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发展,像快手、抖音、京东、淘宝、拼多多等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电商产业不仅能够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可以提供符合困难群体的工作岗位,如电商客服、快递打包、开店卖特产等,这些都能够降低返贫风险。乡村要各类人才“多元协同”建构产业发展链,建立直面市场的新农产品销售渠道,争取更加便捷高效的电商助力乡村模式。

再次,完善好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制度是常态化、长效化、规模化的防返贫保障机制。健全的制度机制为后续的防返贫工作提供依据与指南。要建立起“兜底、预警、长效”作用为一体的制度保障。一要发挥好防返贫制度的兜底作用,完善低保、特困补助、临时救助、灾险救助等兜底保障制度,以保证当地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兜底,这是最基础的制度保障部分。二是要建立起防返贫的预警检测制度,这是防返贫的关键一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贫困监测大数据库”,进行信息实时跟踪检测,并根据收集的有效数据动态分析、专业研判是否会出现具体返贫风险;另一方面要定时人工回访,细化检测,防止因信息有误、制度未落实等问题引起的滞后帮扶、重复帮扶、遗漏帮扶等。三是强化长效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在医疗救助、养老基金、伤残补助、生育补助等方面提高国家财政补助水平,还要构建好政府、保险、社会、个人互助自救的多元帮扶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长效的制度机制与兜底预警制度不同,它与“造血式”扶贫有着重要联系。当长效的综合制度得到完善时,在它的稳定保障下,就会激发群众的致富积极性,从而能够积极探索主动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兜底、预警、长效”制度保障三者互相支持、缺一不可。兜底与预警制度的有效实施是长效制度得以开展的基础,在防返贫路上,不仅要给贫困户输入新血,更要在长效制度的保障下,让他们拥有个人造血的能力。

其次,发挥好绿色生态机制的后盾作用。我们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明确稳固脱贫攻坚成果须得“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众多贫困区处于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由于各种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脱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问题。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今天,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发展资源节约性现代化新农业,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一是要做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基层政府和干部要将生态环境因素作为重要影响考虑到当地发展格局中,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农村群众是优美乡村环境的直接受益者,要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明确自身的治理责任和义务。环保组织也要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参与治理。二是产业布局要尝试探索绿色产业,将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生产绿色高质量农产品等,推进技术改革,将农业灌溉、施肥技术标准化,加强绿色生态农业人才的培养,吸引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扎根乡村。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因地施法,细化目标,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好绿色生态机制的后盾作用,实现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双赢。

最后,目前激发奋斗自强的精神文化动力。学文化,改观念,激活贫困主体或者处于贫困边缘群众的思想觉醒是首要任务。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教育群众,打破贫困人口的固有老旧思想,用新理念、新知识武装贫困户,增强其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有些困难户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相信劳动致富,一味等待政府救济;还有一些年轻脱贫困难家庭消费理念不够科学合理,花钱和挣钱之间持平甚至超前消费。这些情况下一旦出现特殊事件就会回到贫困状态。在后续的扶贫工作中首先要树立好民风家风,以优秀文化鼓励贫困户向勤劳致富的榜样学习,推动其实现发展。后续将良好的乡风升华为大家都竭力维护的村规民约,实现乡村和谐发展,实现扶贫人人参与,户户尽责。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积极主体,而其他因素则是外部影响。大量扶贫实践工作表明,以外部投入為中心的脱贫帮扶模式是低效且不可持续的,只有通过内生动力增强实现的改变才能彻底改变贫困处境。内生动力反映了农户的价值观、愿景、行动力,可通过自我发展意愿体现出来。因此,要实现防返贫,就必须要增强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发扬奋斗精神,扶贫扶志扶思想,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脱贫。

制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五个方面之间是休戚相关的。其中,人的作用是根本,人才储备为乡村发展带来无限动力;产业是发展重心,有利于弥补农村发展短板,从源头脱贫;制度是有力保障,可以切实巩固脱贫成效;生态建设是后盾;文化建设为反贫困提供了内生性支撑,有利于激发群众脱贫意识和行为觉醒,以个人劳动智慧实现共同富裕。五个方面共同发力、相互支撑,才能真正构建起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机制。

在新时期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防止农村规模返贫工作,还面临许多新特点、新问题,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抓住防止农村规模返贫中的人才、产业、制度、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主要问题,探索与完善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合理机制,真正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兰.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J].农业经济,2022,(5):76-77.

[2]   杨文静,孙迎联.我国反贫困治理与农户生计转型:历史回顾与改革前瞻[J].经济学家,2022,(5):97-106.

[3]   邢占军,张丹婷.分层衔接:迈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J].探索与争鸣,2022,(4):133-140,179.

[4]   张吉岗,杨红娟,吴嘉莘.防返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2,(5):79-88.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如何加强新引力和凝聚力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庆油田企业青工培训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