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3-02

轻音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乐理技能理论

田 明

一、 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目标

(一)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要素

音乐理论课程应致力于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 常见的结构、 体裁形式等, 包括音高、 音程、 和弦、节奏、 旋律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进行音乐分析和创作。

通过深入学习音乐理论, 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 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演奏和创作技能。 通过对曲式和和声学的学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造, 从而在演奏和创作时更好地表达音乐。 比如, 学生应该熟悉音阶和音级的构成和命名, 了解大调、小调、 五声音阶等基本音阶和音级的运用。 同时, 学生还需要掌握节奏和节拍的构成和命名, 了解二拍、 三拍、 四拍等不同节奏型的运用。

(二) 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通过对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深入学习, 学生将能够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演绎和创作音乐。 例如, 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表现手法, 从而在演奏和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元素。

(三) 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一般音乐活动和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组织音乐活动、 教授音乐课程等。 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通过参加音乐教育实习,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制订教学计划、 设计课程内容和与学生互动, 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四)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

音乐理论课程应鼓励学生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开阔音乐文化视野。 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表达和传承音乐文化。 例如, 通过对历史、 文学、 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从而在演奏和创作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和思想。

(五) 开阔音乐文化视野

学生需要了解音乐与社会、 文化、 哲学等学科的关系,并分析这些学科对音乐的影响。 例如, 学生可以探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 学生还可以探讨音乐与宗教的关系, 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和感受。

(六)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学习音乐理论,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 乐观进取。同时, 音乐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例如, 通过学习和演奏经典的红歌,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二、 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目标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目标

(一) 以体现专业核心知识、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导向

1.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音乐理论课程中, 基础知识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 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 在乐理课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音程、 和弦、 节奏等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读谱、 演奏、 创作等方面的技能。

2. 音乐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

音乐理论课程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增加实践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例如, 在和声课程中,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和声写作、 合唱排练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和声学的理论知识。

3. 用分类别、 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加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在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环。 因此, 在音乐理论课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分类别、 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加强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例如, 对于具有较好理论基础和较强分析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具有较好实践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舞台表演机会,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 以实践教学为抓手, 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为目标

一是增加课堂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安排一定量的课堂实践环节, 如小组讨论、 个人演讲、 小组表演等, 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音乐作品的演奏、 演唱和表演中, 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是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如开设合奏、 合唱、 乐队等课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技术,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可以积极与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三) 以课程内容、 技能技术和艺术实践逻辑为关联,形成课程群合力

一是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需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将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内容进行协调和衔接, 形成一个系统化、 全面性的音乐理论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技能技术训练。 需要将技能技术训练融入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是突出艺术实践的地位。 需要将艺术实践贯穿于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艺术实践来检验和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能力。

三、 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 以课程教学团队的思维进行科学分类

1. 音乐史论类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西方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史论素养, 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2. 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基本乐理、 基础和声、 曲式、 复调、 配器法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作曲技能和理论基础,为学生日后的创作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理论与技能性兼有型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视唱练耳、 合唱与指挥、 歌曲分析与写作等。 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

4. 技术与实践性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音乐创编、 即兴伴奏、 音乐采风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5. 综合类理论课程

该类课程既有多学科综合, 如音乐美学、 艺术概论、音乐教育学、 音乐心理学、 音乐论文写作、 计算机音乐等课程, 又有本专业内综合, 如钢琴音乐文献研读、 声乐表演与文献研读、 弓弦乐器史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团队整体框架

1. 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首先, 要明确教学目标, 即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包括对音乐基础、 音乐技巧、 音乐欣赏等方面的掌握。 其次, 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 如基础乐理、 视唱练耳、 音乐史、 音乐欣赏等, 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对于基础性理论课程, 如基础乐理、 视唱练耳等, 适宜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 以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理论基础。 例如: 可以在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乐理课程,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元素, 如音高、 音程、 和弦等; 在第二学期开设视唱练耳课程,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基础性理论课程外, 音乐教学法等课程也适宜安排在教育实习或见习之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可以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音乐教学法课程, 让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方法和技巧; 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教育实习或见习, 让学生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4. 强化分析与鉴赏能力

对于作品曲式分析类课程, 如曲式分析、 音乐作品鉴赏等, 需要在学习基础乐理和基础和声之后开设。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 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 可以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曲式分析课程,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 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音乐作品鉴赏课程, 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5. 综合性、 技能或实践性课程的开设

综合性、 技能或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课程可以并行或分阶段开设, 如即兴伴奏、 小乐队编配等。 例如: 可以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即兴伴奏课程, 培养学生的即兴演奏能力; 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小乐队编配课程, 让学生掌握音乐团队的协作技巧。 此外,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他相关课程, 如音乐制作、 音效设计等, 以丰富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6.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书面考试、 课堂表现、小组讨论、 个人报告、 考试演奏等, 以全面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同时, 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或教授参与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三) 运用解构、 整合的方式, 建构应用型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1. 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与视唱

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学习的两门基础课程,但它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重复。 将这两门课程进行合并, 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例如, 可以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同时教授这两门课程, 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 乐理部分可以重点讲解音高、 节奏、 音程、 和弦等基本概念, 视唱部分可以教授各种节拍、 音阶、 音级和常用音乐术语。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2. 将中国音乐史与外国音乐史合并为中外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多交叉内容。 将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中外音乐简史, 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 同时, 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对中国和外国音乐进行对比分析, 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差异的理解。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3. 将曲式作品分析同歌曲写作合并为音乐分析与歌曲写作

曲式作品分析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 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将这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音乐分析与歌曲写作, 可以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同时教授这两门课程。 例如, 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分析, 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曲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也可以为歌曲写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外, 还可以引入流行音乐作为分析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4. 将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 音乐欣赏合并为音乐审美与鉴赏

音乐美学、 艺术概论和音乐欣赏是三门有关联但相对独立的课程。 将它们合并为一门音乐审美与鉴赏, 可以在一个教学团队中共同教授这三门课程。 例如, 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欣赏和分析, 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和表现手法。 同时,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 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 特征和社会功能等基本概念。此外, 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如合唱、 演奏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厘清并处理好理论与实践、 技术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 技术与技能之间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 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 在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时,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 并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 体现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团队的“音乐文化” 特征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 并能够引导学生发掘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例如, 在教授西方音乐史理论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 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从而加深学生对西方音乐史的理解和认识。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音乐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 如民族音乐学、 世界音乐概论等,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乐理技能理论
高级技能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