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辽宁为例

2023-03-02沈宇航颜菊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中医药

沈宇航,颜菊

(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全科医学科,辽宁沈阳 110032)

随着“健康中国”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中医药健康服务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各省未来发力方向。2021年《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2022 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要求“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构建国家—行业—地方三级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这一重要工作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1],如何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来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服务大健康产业,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成果转化问题,将中医药产业提升至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重要发力点,成为当前国内研究热点。

1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1 中医康养产业前景好

当前康养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大健康产业步入黄金期,2022 年国家发布《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要求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2],可以看出国家已从政策层面加快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和业务协同,有力支持了中医药科技创新以及产学研合作,为中医药科技创新以及大健康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1.2 行业内卷趋势明显

近年来国家密集发布关于发展康养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各省随之加大了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建设投入,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休闲养生、保健食品、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康复等连带产业迎来了高光时期。当前,各省市利用中医药本土种植、历史文化、产业资源等利好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及配套服务,可以看到未来中医药康养产业带动的制药企业、食品企业、旅游产业、服务产业将以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3]。近几年,辽宁省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之下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能力相对不足,中医药科技创新以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遭受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竞争[4]。

1.3 附加经济产值大

中医药健康产业涉及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保健品开发、休闲养生等众多领域,从关系国民健康到加速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据行业数据显示,近几年辽宁健康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产业链建设、“互联网+”智慧中医服务平台运用、成果孵化联合基地建设等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5]。对于转型升级时期的辽宁而言,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拓宽中医药服务市场,是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1.4“互联网+”模式前景广阔

“互联网+”模式将是未来中医药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风口,在发展高质量中医药产业进程中,“互联网+”思维和布局尤为重要,如何开发好、整合好、利用好“互联网+”思维开拓中医药大健康版图,打通中医药服务全产业链成为各省研究焦点,以“互联网+”为牵引的中药材溯源、智能医疗终端、信息化社群营销、养生大数据、健康服务云平台以及产业物流区域链技术开始逐渐进入各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布局规划中[6],“互联网+中医药”将贯穿在未来中医药全过程产业链,以此衍生的康养产业、配套服务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辽宁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优势

2.1 中药本土种植优势

辽宁省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条件适宜野生药材植物生长和中药材种植,拥有发展中药产业的天然地理优势。根据中药资源普查显示,辽宁有药用植物1600 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267.23 万亩,种植户近10 万户,专兼职从业人员近20 万人,各种中药材合作社350 余家,省内通过国家中药材GAP 认证的辽细辛、辽五味、龙胆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种植企业涉及5 家企业、12 个种植区域。抚顺市清原龙胆、抚顺新宾辽细辛、丹东宽甸石柱参等药材更是获国家地理标识,辽宁省发展中药种植具有极好的本地优势。

2.2 医药企业数量众多

近年来辽宁省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布局上发展迅速,已形成沈阳、大连、本溪、丹东等医药产业基地布局,全省规模以上中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2 亿元。省会沈阳浑南新区已形成集生态化、集约化、专业化为一体的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目前汇聚辽宁诺康、沈阳双鼎、沈阳三生、辽宁成大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辽宁本溪市新晋成为中国北方药都,是国内同类园区中唯一同时拥有5 个国家级品牌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好护士、本溪三药等一批知名企业更是成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名片。辽宁丹东高新区满族医药特色产业火炬基地是我国唯一系统性开发满族医药产品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以丹东药业集团、康辰药业、光太药业等企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群。目前辽宁已初步构建起集加工、提取、制剂、流通、研发为主的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现已建成多家综合创新平台、健康产业联盟、医药食品研究院、医药博物馆等多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2.3 康养服务需求大

目前,辽宁省中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覆盖市、县。从中医药服务需求角度来看,辽宁省总人口4259万人,60 岁及以上人口为1095 万人,占25.72%。(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从数据上看,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健康服务产业中涉及的中医药旅游、康复理疗、医疗保健、休闲养生等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从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角度来看,辽宁省现有中医院211 家,中医门诊部114 个,中医诊所2240 个;中医类执业医师17001人,千人口中医执业医师0.40 人,将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作为未来辽宁经济增长发力点对于调整打通一二三产业链,刺激居民消费以及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4 政策导向基础好

随着近年来辽宁省关于《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健康辽宁行动(2021-2030 年)》《辽宁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以提升辽宁省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为目标的新时期辽宁健康产业布局正在成型,依托辽宁省现有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优质资源,将“互联网+”中医医疗纳入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中,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对促进优秀中医药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应用,解决制约辽宁中医药发展重大科技问题、成果转化问题,提升辽宁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中医药科技创新及康养产业面临问题

3.1 药企市场感知力不高

与江浙沿海城市相比,沈阳、大连、本溪、丹东等城市医药企业上市数量、产业规模、融资能力、市场感知等方面能力不足,在企业战略、产品布局、市场开拓、营销策划、竞争服务方面优势不明显,容易产生产品滞销、运转周期过长、库存积压等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在东三省,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密集,主要以通化市、长春市和延边州为中心发展扇形产业集群;黑龙江目前以哈药集团为先锋,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园区和利民开发区医药园区为后盾,形成追赶式医药发展格局。辽宁省在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调查发现,辽宁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试验到药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条中,校企产学研结合精密度不够,研学孵化不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药企数量少,研发总体投入低于国际标准。生产药品种大多是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普通品种,优势品种、高端品种不多。中药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以及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虽不断加大,但是在产业集中度、集群创新能力、研发投入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尚未打通

在中医药生产方面,单从收入占比分析,2020 年以后,辽宁中医类医疗机构收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重在持续增加,但占比仍不超过30%。产业规模小而散,不利于中医药资源的整合,影响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医药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任意一条产业链上发力,也可联通叠加三条产业,整合整个地区产业格局,衍生新型业态,打造地方经济新增长点。目前,辽宁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在一二三产业布局上没有完全整合,尚未形成合力,存在条块分割情况,在中药材种植、医疗器械开发、中成药研制、医养康养旅游体育、文化教育方面发展相对独立[7]。另外,辽宁省各市、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行业良莠不齐,在具有中医药健康服务显著特色的疗养、康复、养老、休闲养生服务机构建设上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不足,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医疗服务上转化运用率不高。

3.3 科技创新体系信息化不高

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信息化建设上,辽宁省目前未建立起完整的区域整体协作网络,另外健康产业中养老、康复、旅游、护理等复合产业也需“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整合,“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建设缓慢阻碍辽宁省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建设、健康产业发展以及“医疗—信息—交通”共同体构建进程,打造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成为重中之重[8]。

3.4 民众康养认知水平有限

根据调查显示,辽宁省乡镇居民对中医药健康产业认识不多,将医养、康养理解为看病、治病以及病后康复,乡镇居民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认知不到位,对“望、闻、问、切”等传统医学诊疗手段关注度少。为此,辽宁应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并覆盖县办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加强对市、区、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根据需要制定市、区、县三级师资培训人数,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类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类项,鼓励中医药行业学会(协会)参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县域均设置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进而拉近民众与医疗服务、健康服务距离。

4 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力方向

4.1 打造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布局

政府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强制度设计,通过完善产业行业技术转让法、成果转化条例、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法、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等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全过程配套制度,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尤其在辽宁省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上,统筹衔接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围绕“医、药、康、养、健、游、教、研”,把辽宁省各市本土资源优势与交通枢纽便利条件结合起来,继续加大产业园投入力度,整合已有创新资源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营销、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开发具有辽宁地方特色和品牌文化的中医药材、中医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医养老服务、中医养生服务、健康旅游服务、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健康产品,构建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布局。

4.2 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当前,中医药信息化是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未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战略高地,中医药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等领域集成化建设是实现中医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未来应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联通,构建起集交通与医疗产业一体化协作网络平台,发展中医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在全省基层医疗机构搭建诊疗示范区,逐步推进普及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智慧中医服务平台,这也是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科技成果下沉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发力点。

4.3 完善智慧中医服务体系构建

可参照《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和《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加强辽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县级中医医院、中医馆、村卫生室电子病历建设上,可引入第三方网络信息服务机构,丰富信息网络技术的中医药异质、分布式、异构的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支持。加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疾病防控、药品供应等数据采集,建立中医药企业产业联盟,促进市域、县域、区域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借鉴福建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在中医药科技信息库建设经验,基于结构型数据库技术的中药基础科技信息库建设,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整合到四诊信息中,进而推动辽宁省中医药研制、推广,完善智慧中医服务体系建设。

4.4 加大基层医疗人才贮备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资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引领、支撑、传承,而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与经验传递。在医教协同教育改革背景下,建立能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不同层次中医药特色人才梯队尤为重要。辽宁省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引进政策没有及时补充,存在高层次人才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基础性问题,尤其辽宁各地药企普遍反映缺少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亟须建立起多层次参与、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5 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对策建议

5.1 发挥好中医药本土资源优势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的关键在于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链全时对接,做到点对点“订单式”精准服务,以实现创新资源深度整合和高价值开发。因此,各地利用好本土产业资源,发挥好区域创新优势,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打造利益共同体,加强各参与方及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尤为重要。对此,辽宁在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应开发利用好本土名医馆、国医国药馆、高端养生馆、中医理疗、道地药材、中医药健康大讲堂、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在产业布局上与诊疗、养生、文化展示、旅游、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对接,形成相对完整的中医药健康保健产业集聚区,将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更好地体现在满足辽宁本地和周边地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上来。例如,沈阳市可在浑南新区打造集种植、加工、生产示范、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农带农”打造集种植基地、专业市场、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和药品使用单位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服务体验园,以此发展“国家级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国际康养产业基地”“青少年中医药科普基地”等,带动相关产业微观经济链。

5.2 加快“大数据+大健康”产业模式建设

在传承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上,厘清科技创新与中医药发展关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势,加大中医药科技性创新与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医学技术融合,通过建设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专科医联体,共同推进辽宁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之路。对此,可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大中医药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投入,打造辽宁本地“互联网+”智慧中医服务平台,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健康产业的创新资源、科研成果、技术需求,推动中医药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中医互联网医院、中医服务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互联网+治未病、中药材数字化等商业模式的创新[9]。

5.3 发展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

发挥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利用“大数据+”电子病历数据库资源优势,加强对儿童、老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档管理。同时,建成由沈阳市县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牵头,以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主力,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10]。在县级中医医院开展省级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和国家“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筛查、预警和防治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在区级中医医院加强预检分诊、医技科室,中医专科专病诊疗能力建设。

5.4 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与培养

辽宁省应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在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方面出台扶持落实辽宁省中医药基层人才引进政策的企业。财税制度建设上,辽宁省应着力建设中医药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民间投资”多元化人才引进资金投入体系。根据辽宁基层中医药人才实际需求情况,制定相应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县、区实施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积极开展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基层中医临床能力。

6 结论与讨论

科技创新链视角下,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应结合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资源成果储备、产业链附加市场发展潜力以及相关政策导向等优势,多层次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整合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大健康服务全过程产业链,整合辽宁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领域资源,构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维度,将建设成果纳入中医药发展整体性和系统性建设整体规划中,推动辽宁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中医药
辽宁之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