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生成、具体呈现与解决路径
2023-03-02李婧崴
李婧崴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转变,关于意识形态的工作得到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新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起点,肩负着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锻造人才底色的关键责任[1]。然而,伴随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网络空间复杂性的不断加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多维矛盾,那么,这些矛盾生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动因和逻辑分析矛盾的生成机理,从多视角、多维度的矛盾变化分析其具体表现,从辩证理解的方式入手解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一、动因与逻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生成机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产生离不开目前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影响,它的产生必然与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在外,受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日益增加的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等因素的作用;在内,受到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及成果的作用,共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生成提供内在要求和动力。
1.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产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其产生是我国目前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发展实际所决定的。当前,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方位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维护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2]。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与加强也提高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要求无法满足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网络空间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使用规模不断攀升,信息技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增多,让众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认识到网络内容多元化,网络思潮及价值观的多样化,网络的发展在带来重大社交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前很多青少年沉浸网络中无法自拔,甚至受到不良网络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科学正确的引导,发挥网络的最大潜能,做到趋利避害。这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要求难以满足的情况,其中衍生出的矛盾也难以避免,由此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问题。
2.外部环境变迁的必然性结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生成受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日益增加的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等因素的作用。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方面,人们对网络的使用量增加,各类网络业务开展增多,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可行性。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其难以跟上社会及大众需求的提升。此外,网络空间治理问题日益突出,对网络法治方面的建设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与实体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一样,使得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产生矛盾。在日益增加的人民群众多样性需求方面,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高,对精神层面的生活需求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却不尽如人意。这也表明,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仍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往往体现在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得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价值看法各不相同,对于接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深度也都不高,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向很难与人们的个性化特征相匹配,容易产生一定的矛盾[3]。在网络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方面,网络的发展带来社会交往的自由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环境、安全、文化等方面的管理难题。特别是其中往往夹杂着一些以不法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安全。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从技术层面、法律层面彻底解决网络空间中的不法行为及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力增大,从而产生矛盾。
3.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性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这也确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基于网络技术及空间进行思想教育实践的事实。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技术改革与发展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其矛盾的产生。一方面,从教育改革实践来看,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转变,诸如慕课、远程教育、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了全新的教育环境。这些新型模式能够搜集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破除实体空间教育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层面上来,学生通过网络载体进行网课学习,从而更为全面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新教育模式当中蕴含的现有资源信息量仍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搜集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实际的资源供给与人们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偏差。新教育模式在破除教育空间限制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监管力度不足、学习效率不高、师生之间互动性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数量要求转变为数量与质量要求并重,由此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另一方面,从教育载体实践来看,网络中大众传媒平台的信息传播,为了迎合人们的兴趣需求,往往对人们关注的热点过分解读,甚至有歪曲事实的情况,从而对社会稳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那么,网络空间中的大众传媒教育功能的不完善,也促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产生。
二、多维与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具体呈现
1.一元与多元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求在思想与价值高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体系,要求统一输出一元的核心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网络空间中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表现出高度的多元性,这与一元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多维度的碰撞。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之间产生了矛盾。虽然现如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绝对指导地位从未改变,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存在,确实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及拨正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当前是主流与非主流共存的时代,一些彰显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通过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些人对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新特征,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文化思想也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那么,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一元主流指导思想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也就形成,需要对多元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制。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产生了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求紧跟当前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让教育内容体现出一元价值导向。这种一元价值导向并不是直接“拿来”使用的,而是教育者在不断地教育思考、创新选择出来的,对教育者价值导向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然而,不同教育者的基本情况、教育能力、价值追求等均有所不同,面临多元的网络价值取向下,教育者的一元价值导向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的价值取向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排斥,使教育内容的一元化面临挑战。
2.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本质上仍然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受教育方面的需求,与相关资源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换言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信息高势位供给与人们自主需求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4]。一方面,资源供给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对受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我国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特别是乡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供给更具有局限性,其内容的传播也存在滞后性。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同样存在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场域层面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而不同人群的受教育水平,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与理解有着不同的差异性,那么不同人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与实际所获得的教育供给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作为教育者而言,为满足大多数受教育者的思政教育需求,往往采用普适性的教学原则,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此更无法满足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的预期需求,从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预期需求层面存在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供给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优质内容不足、网络教育平台不完善等方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工作的简单融合,并没有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而内容的传递仍停留在内容从书本向网络平台的单向转移,缺乏能够启迪思维的高质量教育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多集中在相关教育主题网站,也同样存在内容单一、抽象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3.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得到客体的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环境下实施的一种思政教育方式,是基于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网络空间教育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提高互动性,拉近双方的距离,实现信息交互与交换,从而提高客体对主体的认同。但是,教育实践当中教育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与此同时受教育者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偏误,从而最终导致教育主客体之间“教”与“学”“疏”与“导”的矛盾。“教”与“学”方面,是所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互为存在。然而,教育者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思维、理念的差异,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和效果,受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也会对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思维产生影响。当“教”与“学”之间难以达到更好地结合时,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因此受阻。“疏”与“导”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求教育者进行良好的“导”,还要求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疏”,受教育者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然而,现如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非主流观念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疏”出现了问题。而反观教育者,他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理论的内化不足,再加上教育内容的单一,很难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导”,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疏”与“导”的矛盾也将难以避免。
三、不变与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发生变化。从深层次规律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当前整体教育质量仍需提高的事实,也没有改变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难点,更没有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5]。
1.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责任意识的终极目标没有改变,应加强党的政治引领与保障化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元与多元的矛盾。
一方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走群众路线,积极发展网信事业。在党的政治领导下,彻底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元指导思想、价值观念与多元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的矛盾。要积极应对主流指导思想与多元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我们应辩证地处理主流指导思想与其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完全摒弃多元社会思潮,又不能全部接收,应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识别不良社会思潮,尊重其他多元的思潮[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从而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当中抵御谬误,发声亮剑。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将其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党的声音始终成为网络空间的最强音。另一方面,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责任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应紧跟党中央工作部署,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高责任意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同时,党政机关还应积极履行自身责任,明确自身职能,落实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相关政策及要求,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与治理,提高自身对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导向的甄别能力。
2.以内容为王、牢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实践原则没有改变,应加强内容建设与供给减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现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新空间,特别是在互联网智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空间中所传递的信息量日益增大,其中充斥着各种混杂的信息,为了更好地减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要以内容为王为原则,以牢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正面宣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与供给[7]。一方面,教育者及相关研究者应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内容的设计,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用的资源与内容的质量水平,增加有效资源与内容可利用率。构建高质量的多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平台,如教学平台、研究平台、党建平台、综合性平台等,通过开发设计各平台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授课课件,采用智能多媒体终端设备,向人民大众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便于大众进行选择性的思想政治内容学习。同时,加大媒体融合力度,立足人民大众的诉求,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旧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提高基于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人民大众享受到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牢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网上积极引导,加大正面宣传,力求人在哪里,思想教育就在哪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网络当中对不同的人群,应研究不同的正向传播内容,增强自身话语的亲和力,将中国故事、中国力量传递出去。其中还应进一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蕴含,增大中国文化自信的感染力,提高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在内容上既牢固主流意识,又能够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方法等丰富内容的内涵,进一步增加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内容供给,从供给视角改善供需之间的矛盾。
3.以“双主体”模式、角色互动与疏导的实施路径没有改变,应加强网络传播中主体间的互动,减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主体,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以共同形式统一其中时,有助于缩小主客体之间的差距,缓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矛盾。所谓“双主体”模式指的是这种将主体、客体统一成一种共同体的模式,从而更好地增强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互动效果,也更好地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是根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特征,将其作为“双主体”,促进其作用的发挥。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更快速地了解相关教育信息,选择正确的教育内容,放弃不良的教育内容,及时为受教育者提供“教”的职能,让受教育者更好地“学”。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同时也作为主体及时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受教育之前就已充分了解相关内容,在真正学习时有一定的取舍,此时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被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二是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奔赴和互动,突出“双主体”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是永远定格在这一角色,他们都会成为新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通过双方的互相沟通、学习,不仅能够将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到极致,还能够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每个人都以学习成长的姿态,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减弱,双方的矛盾也就随之减少。三是在“双主体”模式基础上,坚持“疏”与“导”的统一,让“双主体”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同作用,面对网络热点问题,能够通过思想疏导、话语疏导等方式,为当下的网络舆情认知与理解制订适宜的疏导方案,对双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8]。同时,培育网络空间中的意见领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引导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提高疏导的有效性。
党的二十大高屋建瓴研判了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重要作用,要求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而在此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与多元、需求与供给、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化解,应顺势而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回应主要矛盾的生成与变化,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在供给循环当中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内容创新,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根本上化解主要矛盾,促进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多层面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