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血糖管理模式用于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效果及对低血糖与高血糖发生率的影响

2023-03-02靖,徐

吉林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危重症高血糖低血糖

陈 靖,徐 玲

(江阴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江苏 无锡 214400)

危重症患者多有应激性血糖上升的现象存在,且胰岛素处于抵抗状态,容易导致一过性高血糖、低血糖现象出现,增大并发症、死亡风险[1]。因此,现阶段临床上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干预时多强调予以血糖管理,通过全程监测血糖水平,针对性予以干预,可使患者血糖控制为稳定状态,促进其预后改善。动态血糖管理模式通过对血糖进行动态的监测,依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干预方法,可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效果[2]。本院近年来将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中,并发现该方法在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减轻氧化应激及炎性损伤、改善预后等方面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4月~2021年4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接收的危重症患者,依据电脑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6岁,平均(55.51±8.46)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恶性肿瘤3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34~76岁,平均(55.02±8.5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疾病15例,心血管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恶性肿瘤4例,其他2例。纳入标准:①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0分;②入住ICU且需持续治疗>24 h;③无糖尿病史;④知晓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①濒死状态;②脑死亡;③低血糖高风险;④妊娠、围生期女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且两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血糖管理:医生以末次血糖值为依据,并结合患者病情,对血糖监测频率的医嘱进行开具,护理人员遵医嘱展开血糖监测,医生依据监测结果予以胰岛素注射、胰岛素用量调整。观察组展开动态血糖管理:①动态监测血糖:血糖<3.9 mmol/L时,15 min/次;入住ICU 12 h内、肠内或肠外营养中断且暂停胰岛素应用时、肠内或肠外营养开始应用时、连续3次血糖<4.0 mmol/L或>10.0 mmol/L、血液透析开始或停止时,1 h监测1次;连续3次以上每小时血糖控制于4.0~10.0 mmol/L时,2 h监测1次;连续3次以上每2小时血糖为4.0~10.0 mmol/L时,4 h监测1次;血糖稳定于4.0~10.0 mmol/L且持续24 h以上,8 h监测1次;血糖稳定于4.0~10.0 mmol/L且持续48 h以上,24 h监测1次。②血糖调控方法:两组均通过胰岛素调控血糖,血糖10.01~13.0 mmol/L者,1 U/h;血糖13.0~16.0 mmol/L者,2 U/2 h;血糖16.1~19.0 mmol/L者,3 U/3 h;血糖>19.0 mmol/L者,4 U/4 h;血糖<2.2 mmol/L者,胰岛素停用,予以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注射;血糖为2.2~3.9者,停用胰岛素,予以25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

1.3观察指标:①血糖控制情况:记录两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低血糖指数、高血糖指数、血糖达标时间。②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统计两组低血糖与高血糖发生率。其中,血糖水平>11.1 mmol/L判定为高血糖,血糖水平<2.8 mmol/L判定为低血糖[3];血糖达到7.8~11.1 mmol/L表示血糖达标[4];低血糖指数=低血糖读数/血糖总读数,高血糖指数=高血糖读数/血糖总读数[5]。③氧化应激与炎性因子指标:入院日、干预后7 d,分别采集两组静脉血液标本4 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白细胞介素-6(IL-6),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④预后情况:入院日、干预后7 d,分别予以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APACHEⅡ评分,以判定其预后状况。GCS介于0~12分,APACHEⅡ介于0~71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6-7]。

1.4统计学分析:此研究数据处理以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行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非正态分布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MAGE、LAGE、低血糖指数、高血糖指数比对照组低,血糖达标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2两组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是7.32%,比对照组的24.39%低,观察组的高血糖发生率是4.88%,比对照组的19.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比较[n(%),n=41]

2.3两组氧化应激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入院日,两组8-iso-PGF2α、IL-6、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7d,两组8-iso-PGF2α、IL-6、PCT水平均较入院日下降,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氧化应激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2.4预后情况:入院日,两组的GCS、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7 d,两组的GCS、APACHEⅡ评分均较入院日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分,n=41)

3 讨论

危重症发生后,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中,大量神经内分泌激素、炎性介质释放,可致使机体内出现代谢紊乱状态,引发应激性高血糖。而应激性高血糖可致使全身炎性反应被放大,并引发免疫抑制,使脑功能恢复、组织修复等延迟,并导致病死率增加。研究表明,危重症患者约47.7%会有高血糖出现,而在对高血糖患者实施胰岛素干预时,用量不规范可引发低血糖发生,增大并发症、死亡风险[8]。因此,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干预时,需注重血糖管理,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模式对血糖进行监测,无法予以血糖连续、动态管理,可增大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

动态血糖管理通过患者病情调整血糖监测频次,可实时了解其血糖值、血糖变化的趋势,并依据此予以用药方案调整,进而使患者血糖得到平稳控制[9]。本研究提示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可稳定控制危重症患者血糖,降低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通过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时,动态予以患者血糖监测,在实时了解其血糖水平的基础上合理予以胰岛素用量调整,可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降低血糖波动的幅度,进而使低血糖、高血糖发生率降低[10]。

氧化应激、炎性损伤是危重症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危重症患者机体内的高糖环境可通过线粒体、酶等途径引发氧化应激与炎性损伤[11-12]。8-iso-PGF2α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一种,是体内氧化应激损伤评价的主要指标,IL-6、PCT均为急性感染期常见炎性因子,可直接反应感染程度[13-14]。本研究提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干预可有效减轻氧化应激与炎性损伤。动态对危重症患者血糖进行监测与干预后,患者血糖得到有效、稳定的控制,体内高血糖环境得以改善,因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炎性损伤因此可得以缓解。除此以外,本研究提示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预后。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其预后紧密关联,对此类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干预时,依据患者病情展开血糖动态监测,基于监测结果合理予以胰岛素、葡萄糖等药物应用,并动态调整用量,可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于稳定状态,减轻高血糖、低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及炎性损伤,促进患者组织及相关功能有效恢复,进而可达到改善其预后的效果[15]。

综上所述,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可稳定控制血糖,降低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并且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及炎性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然而,此次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纳入的危重症患者数量少,仅局限于在本院收治病例,且观察指标较少,存在较高的主观性,可能使结论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续需进一步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增加样本数量、观察指标等,从而客观分析动态血糖管理模式用于危重症患者血糖中的效果及对低血糖与高血糖发生率的影响。

猜你喜欢

危重症高血糖低血糖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