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新手教师跨越生活活动组织难关
2023-03-02汤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乃园幼儿园
汤琴 |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乃园幼儿园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的数量增多,办园规模逐渐扩展,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不少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态势,入职时间在3年内的新手教师面临着专业成长的艰巨任务。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乃园幼儿园新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基于园所新手教师多,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组织能力薄弱、实际操作经验不足等特点与问题,我园以武汉市重点课题“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了相关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问题趋导定专题、三级同频共研讨、定期互评微诊断、建构课程汇成果的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问题趋导定专题
从教育现象中抽丝共性问题。在一日活动组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新手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是幼儿的生活活动,孩子在洗手间疯闹、洗手时打湿衣服、吃饭时洒汤、游戏时汗湿衣服等,都是新手教师难以应对的教育现象。我们引导新手教师在观察和陈述教育现象的同时,分析和思考产生困惑的原因。
例如,在餐后整理环节组织方面,针对幼儿在餐后常出现忘记桌面整理、漱口、擦嘴等自我服务的现象,新手教师常用的引导与矫正办法就是反复强调、督促检查等。类似的“高控”策略并不能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强调再多也收效甚微。深究其因,新手教师存在对餐后整理的教育价值不明晰、对幼儿年龄特点不了解、未能凸显和利用生活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等问题。
又如,在离园整理环节组织方面,面对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问题,新手教师显得慌乱无序。有的幼儿将衣物装错书包,有的幼儿将鞋子左右穿反,还有的幼儿没有及时更换打湿的衣服等,引发家长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不信任。此类现象的核心问题是新手教师在生活活动组织过程中包办代替过多、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单一等。
针对上述情况,园所组织力量,安排专人对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将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问题归类,划分为理论基础薄弱、组织策略选用不当及组织能力欠缺等问题。从教育现象中找出共性问题,抽丝剥茧,为后续研讨明晰方向。
从共性问题中确立研讨专题。确立了共性问题后,我们围绕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主要活动事项流程,拟定了入园、如厕、饮水、盥洗、进餐、午睡、离园等研讨专题,并明确了不同专题下理论学习、策略优化、能力提升的突破重点,引导新手教师定期开展系列化专题讨论。
“生活活动中的教育点”,鼓励新手教师表述自己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挖掘生活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从现象中读懂孩子”,引导新手教师在观察案例中学习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策略宝库添砖加瓦”,鼓励新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孩子的游戏策略,你加一个故事、我添一个儿歌,把生活活动中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融入其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再只是书上的一段文字,新手教师在话题讨论中逐步明晰和理解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和幼儿的互动以及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中去感悟,在一次次生活活动组织中去践行。
建立三级一题研讨模式
在教研中新手教师往往以“学习者”的身份自居,这并不假,但往往这样的定位也容易取代他们“研讨者”的身份,使其处于最边缘、最安静的状态。为了帮助新手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我园采用班长组、新手教师组、保育组三级教研团队研讨模式,在确定教研大主题下开展不同维度的子主题研讨,确保班级三位教师在互助氛围中共同参与研讨,协同帮助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三级小组根据各组的子主题分别进行三周的研讨和一周的成果验证分享。在这个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研讨模式有助于逐步突破各自研讨的主题内容。
大组分享,三级共享出成果。在三级小教研组三周的研讨之后,安排一次大组教研活动。由小教研组分别分享前三周的研讨成果,并利用小组之间交流探讨的过程,再反复推敲、重新调整,确保梳理成果的有效性。
以“科学来饮水”为例,新手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反映饮水活动组织中,有的孩子不爱喝水,有的只喝一点点,有的把水洒得满地都是,看着这个又顾不上那个,不知道该怎么办。通过对教师现状的问题分析,我们关注到饮水环节的科学性与教育性被新手教师忽视了,于是确立了“科学来饮水”教研专题。首先,分解三级子主题。班长组子主题为针对幼儿饮水现状问题,完善饮水区的环境,创设可和孩子互动的教育环境,支持鼓励幼儿自主管理量和饮水次数;新手组子主题为研讨饮水活动中可渗透的游戏指导策略,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引导幼儿了解引用温开水的好处;保育组子主题为了解适合幼儿饮用的水温,协助教师进行个别幼儿饮水指导。三级小组开展小组教研活动三周,第四周开展大教研活动,并形成最终教研成果,供新手教师在今后的实践生活活动组织中运用。
重定教研角色,调整三级研究机制。只有让每位新手教师都能参与到研讨的过程中,他们才能够成为教研的主人。为此,我们拟定了教研活动组织工作的基础分工,如影视记录、资料汇总、物资准备。同时,逐步形成了三级评价制度,形成教研小组间的互评机制,鼓励小组之间开展交流互动。此外,我们在综合奖励制度中也推行了分级奖励机制,以奖促研,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首先,提前申请,内容公示。每次教研活动后,公布下周教研的具体内容,新手教师可根据研讨内容选择提出自身引领活动的申请,并提前两天在教研展示墙上公示引领活动的基本内容。
其次,引领内容,自由选择。“师傅”教师指导“徒弟”教师引领一次教研活动。新手教师可在申请引领活动后与“师傅”教师一同进行准备工作,活动执教及反思、小组研讨中心发言、大组分享成果展示等形式均可。
再次,三级互评,互助进步。每一轮的大主题研讨活动后,鼓励三级小组根据研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互评,更好地促进班长组、新手组与保育组之间的互动互助,共同为幼儿发展服务,为自身发展助力。
最后,分级奖励,促进发展。学期末,针对本学期的教研活动的过程与成果等进行分级奖励,分级奖励更能促进新手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各小组的凝聚力。
定期互评诊断,建构课程资源
基于新手教师师训科研课题研究与一线教师访谈,并征求经验型园长的意见,我们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及幼儿园新手教师培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幼儿园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结构图,构建了《幼儿园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评价内容》。新手教师可发挥评价内容的指导作用,关注生活活动组织能力提升的重点,明晰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形成常态化自评、伙伴互评机制。
同时,基于学期初的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初评,在学期末开展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观摩,进行生活活动组织能力后测工作。帮助新手教师审视生活活动组织能力提升的成效,进行生活活动计划制定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有效实施能力、观察反思能力发展的微诊断,梳理其下一阶段生活活动组织能力发展重难点及新方向。
以评促建的同时,我们根据对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提升培养的研讨成果,建构“新手教师生活活动组织能力提升”专业发展课程,搭建理论学习维度、组织策略维度及能力评估维度等课程版块。在专业发展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多新手教师顺利地跨过生活活动组织难关,不再惧怕生活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