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差分法模型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对产后缺乳产妇的动态效果
2023-03-02周晓凤屈芸胜李艳伟
周晓凤,屈芸胜,刘 超,李艳伟
衡水市中医医院,河北 053099
母乳喂养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推荐为所有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1]。与配方奶喂养相比,母乳喂养对婴儿及其母亲的健康有益[2]。泌乳不足已成为母乳喂养的主要问题。除了先天性腺体组织不足外,早产、母亲生病、母婴分离、长时间停奶后再次哺乳、间接哺乳等都会出现母乳分泌不足的情况。此外,焦虑、疲劳和情绪压力也会导致产奶量不足。即使没有任何明显的病理原因,部分女性也可能出现泌乳不足[3]。相关研究发现,母婴身体接触、心理支持等护理干预可促进女性的乳汁分泌[4],但由于一些未知原因,部分女性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中医对于产后缺乳的干预具有独特的优势,穴位按摩[5]、耳穴埋豆[6]、针灸[7]和食疗等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治疗后缺乳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中医特色护理用于产后缺乳产妇中,探讨护理前后母乳喂养情况、乳房疼痛程度、乳房充盈时间、泌乳初始时间、催乳素水平和泌乳量,并基于双重差分法(DID)模型分析中医特色护理对产后缺乳产妇动态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我院就诊的产后缺乳产妇198 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8]中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者;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中气血两虚证,以乳汁稀薄甚至全无为主证,以倦怠乏力、面色无华为次证,舌淡苔白,脉细弱;③足月分娩,单胎妊娠者;④年龄20~40 岁;⑤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 评分为8~10 分;⑥产妇产后愿意进行母乳喂养者;⑦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孕产期严重并发症者;②乳腺发育不良或乳腺严重疾病者;③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或传染病者;④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采用完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 人,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首先由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一对一母乳喂养健康宣教,确保产妇及家属可充分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由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正确哺乳,掌握哺乳的相关技巧,能够独立完成哺乳;最后护理人员与产妇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进行适当干预。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①乳房按摩:指导产妇取仰卧位,由专业人员对产妇的乳房及周围组织进行按摩,右乳逆时针按摩,左乳顺时针按摩,至局部微微发热,再以乳中穴为中心,沿乳根部向乳头推揉,对乳房进行适当挤压,以促进乳汁分泌。按摩强度以产妇感到乳房略有酸胀为宜,每分钟25~30 次,每日1 次。②穴位按摩:指导产妇取坐位,选取膻中、乳根、少泽、大椎、天宗、中府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0 min,每日3 次,增强乳房周围血液循环,疏通乳腺,促进乳汁分泌。③耳穴埋豆:选取内分泌、胸、乳等对应的耳穴,使用胶带固定王不留行籽于相应耳穴上,手指适当按压并均匀用力,以产妇有酸胀感为宜,得气后保持1~2 min,每日4 次或5 次。
1.3 观察指标 ①母乳喂养率:记录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包括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和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纯母乳喂养)/产妇总数×100%。②乳房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产妇的乳房疼痛程度,总分为10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乳房疼痛程度越严重。③乳房充盈时间:产妇首次感觉乳房充盈出现胀满感的时间距离新生儿出生的时间。④泌乳初始时间:指产妇首次乳汁流出的时间距离新生儿出生的时间。⑤催乳素水平:产前和产后第1 天、第3 天、第5 天、第7 天清晨抽取哺乳前产妇的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催乳素水平。⑥泌乳量:采用吸奶器吸乳,每天8~12 次,直到乳房排空为止,计算每次泌乳量的平均值(每次泌乳量=每次吸奶器吸出的乳汁量相加/吸奶次数)。
1.4 质量控制 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审查和修订研究方案,相关人员均需参加培训,以保证临床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统计采用双人双录入,对数据处理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 录入数据,采用Stata 1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多个时间点两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先采用Mauchly 进行球形检验,不满足球形检验条件(P< 0.10),采用Greenhouse⁃Geisser 校正后结果;采用DID 法对产后缺乳产妇护理后的动态效果进行评价,设置虚拟变量Treat 和Time,其中,Treat=1 代表观察组产妇;Treat=0 代表对照组产妇;Time=0 表示护理前,Time=1,2,3,4 分别表示护理后第1天、第3 天、第5 天 和 第7 天,DID 模 型 可 以 设 定 为:Y=β0+β1Treatit+β2Timeit+β3Treatit×Timeit+εit。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组别、时间,ε 为随机扰动项,Y代表远期疗效指标。使用Stata 软件中Coefplot 包绘制平行趋势检验图形,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喂养方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喂养方式比较 单位:人(%)
2.2 两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乳房充盈时间、泌乳初 始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泌乳初始时间、乳房充盈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产妇乳房疼痛程度、泌乳初始时间、乳房充盈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人数99 99 VAS 评分(分)0.53±0.12 1.91±0.45-29.483< 0.001乳房充盈时间(h)41.29±5.69 64.78±7.52-24.785< 0.001泌乳初始时间(h)21.95±3.48 35.78±4.39-24.564< 0.001
2.3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催乳素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催乳素水平比较(±s) 单位:μg/L
表4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催乳素水平比较(±s) 单位:μg/L
注:F 组间=834.814,P< 0.001;F 时间=10 083.536,P< 0.001;F 交互=76.292,P< 0.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护理后第7 天585.64±39.81 514.26±31.05人数99 99护理前49.37±7.08 49.92±7.24护理后第1 天180.57±19.68 154.57±14.52护理后第3 天338.72±30.76 271.51±22.79护理后第5 天492.48±37.51 406.29±36.14
2.4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泌乳量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每次泌乳量比较(±s) 单位:mL
表5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每次泌乳量比较(±s) 单位:mL
注:F 组间=340.232,P< 0.001;F 时间=1 152.757,P< 0.001;F 交互=47.155,P< 0.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护理后第7 天88.75±11.36 67.24±9.18 14.653< 0.001人数99 99护理前28.13±6.25 29.07±6.19-1.063 0.289护理后第1 天36.28±5.45 31.74±6.02 5.563< 0.001护理后第3 天48.31±8.06 38.45±6.82 9.292< 0.001护理后第5 天61.86±9.47 49.27±8.69 9.746< 0.001
2.5 不同护理对产妇血清催乳素和泌乳量影响的 DID 效应分析 见表6、图1、图2。
图1 不同护理对产妇血清催乳素影响的平行趋势检验
图2 不同护理对产妇泌乳量影响的平行趋势检验
表6 不同护理对产妇血清催乳素和泌乳量影响的估计结果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在6 个月之前全母乳喂养,以实现婴幼儿的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10]。调查显示,我国6 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20.8%,1 年母乳喂养率为11.5%,2 年为6.9%[11],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目标。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是导致纯母乳喂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乳汁的产生和分泌是十分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营养情况、情志因素、内分泌因素、泌乳反射和排乳反射密切相关[12]。临床治疗缺乳的方法较少,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乳房按摩、饮食护理等方法进行干预,但临床效果一般,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13]。
中医认为,产妇产后身体虚弱、元气大伤、气血无生化之源,导致乳汁分泌不足[14]。针对上述病机,中医特色护理采用手法外治,可有效预防产妇产后缺乳的发生,促进乳汁分泌。中医关于产后缺乳的最早记载为隋朝的《诸侯杂病论》,该书中记载“产后乳无汁侯……既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提出无血则乳无以生,无气则乳无以化的理论,认为气血旺盛是乳汁产生的必要原因[12]。产妇分娩过程中失血过多,耗气伤津,导致气血亏虚,化源不足,乳汁产生减少。相关研究发现,中医特色护理中的乳房按摩[15]、穴位按摩[16]和耳穴埋豆[17]均可治疗产后缺乳,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从而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产妇乳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乳房充盈时间、泌乳初始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催乳素和泌乳量大于对照组。与曾彩霞等[18]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改善产妇产后缺乳的现象。乳汁分泌是由多种激素共同参与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乳房按摩可使乳头和乳房变软,刺激催乳素的产生,有助于及早建立乳头⁃垂体⁃乳房泌乳反射,从而促进产妇的乳汁分泌[19]。Lu 等[20]研究发现,穴位按摩可促进产后缺乳产妇乳汁的分泌。从经络学说来看,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与乳汁的分泌相关,其中乳根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刺激该穴可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并能疏通乳房局部的经穴,有助于通气下乳[21]。少泽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刺激该穴可促进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达到治疗产后缺乳的目的[22]。膻中为任脉的穴位,刺激该穴可调节一身阴经的气血,起到通经行气、宽胸开乳的作用[23]。诸穴配合按摩,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则脾胃功能恢复,气血生化有源,且运行通常,进而促进乳汁分泌。除此之外,徐福利等[24]对60 例产后缺乳的产妇进行研究发现,耳穴压豆法可促进乳汁的分泌。《灵枢》曰:耳者,宗脉之所聚。指出耳部汇集了全身的经络,十二经脉在耳部均有对应的穴位,通过耳穴压豆可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进而刺激迷走神经,引起中枢神经反应,从而促进乳汁分泌。鉴于上述研究,中医特色护理结合乳房按摩、穴位按摩和耳穴埋豆的特点,共同发挥调节脾胃等脏腑功能,改善乳房局部血液供应,从而促进乳汁分泌,同时激活了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为产后乳汁分泌提供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减轻乳房疼痛,缩短泌乳初始时间和乳房充盈时间,且能提高催乳素水平和泌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