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2023-03-02刘晓玉
刘晓玉
(烟台市北海医院超声科 山东 烟台 265701)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肝癌指的是源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继发性肝癌则为转移性肝癌,指的是由身体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扩散或转移至肝脏。肝癌早期通常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可能会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当出现肝区疼痛等典型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晚期[1]。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良性肿瘤,主要是由肝脏内大量的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当肝血管瘤瘤体较大或迅速增长时,患者可伴有腹部包块、瘤体破裂出血、压迫邻近器官等[2]。由于肝癌早期和肝血管瘤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难以从症状表现进行区分,再加上两者均属于肝脏肿瘤范畴,因此常需鉴别诊断,以进一步明确病情,实施对症治疗。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其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深受临床医师的认可,但关于其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商榷[3]。鉴于此,本研究将100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展开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烟台市北海医院诊治的100例肝脏肿瘤患者,依据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即43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57例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43)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介于35~68岁,平均为(51.54±5.52)岁;观察组(n=57)男性患者33 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介于37~70岁,平均为(53.01±5.5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肝癌确诊患者均符合《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4]中的相关标准;②肝血管瘤患者均符合《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5]中的相关标准;③患者均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采用的检查手段存在禁忌证;②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患、其他部位肿瘤等;③ 中途退出或遵医行为差。
1.2 方法
1.2.1 100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所用仪器型号为PHILPIS 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GE-L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将腹部肝脏位置设为扫描范围,先采用二维超声模式进行扫描,以明确肿瘤位置,并观察肿瘤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回声、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尽可能详细肿瘤基本信息,随后确定血管位置,切换成脉冲多普勒模式,在患者处于平稳呼吸的状态下检测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信号分级标准
①肿瘤内部及周围未见血流信号为0级;②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少量血流,可见1~2条点状或杆状肿瘤血管为Ⅰ级;③肿瘤内部及周围见中等血流,可见3~4 条点状血管或1条长血管穿透病变,且长度接近或超过肿瘤半径为Ⅱ级;④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多血流,可见≥5条点状血管或2条及以上长血管为Ⅲ级。一般认为0~Ⅰ级为良性病变(血流信号不丰富),Ⅱ~Ⅲ级为恶性病变(血流信号丰富)。
1.2.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鉴别依据
肝癌血流通常较为丰富,以动脉血流频谱为主;而肝血管瘤血流不丰富,以静脉频谱为主,见图1。
图1 肝癌与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图像对比
1.3 观察指标
①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②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③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主要监测门静脉流速、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和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对比
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特点为:形态不规则(37例,占比为64.91%),边界模糊(36例,占比为63.16%),回声不均匀(40例,占比为70.18%),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血供丰富(43例,占比为75.44%);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特点为:形态规则(28例,占比为65.12%),边界清晰(29例,占比为67.44%),回声均匀(25例,占比为58.14%),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血供不丰富(24例,占比为55.18%);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比较[n(%)]
2.2 两组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对比
观察组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丰富,以Ⅱ级(19例,占比为33.33%)、Ⅲ级为主(20例,占比为35.09%);对照组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不丰富,以0级(3例,占比为6.98%)、Ⅰ级(21例,占比为48.84%)为主;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流信号明显更丰富(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信号比较[n(%)]
2.3 对比两组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门静脉流速显著更慢,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和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均显著更快(P<0.01),见表3。
表3 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比较(± s,cm/s)
表3 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的血流情况比较(± s,cm/s)
?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肝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酒、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遗传因素、2 型糖尿病等关系密切,不仅会使患者的身心饱受折磨,还会扰乱其日常生活,甚至危及自身生命健康[6]。肝血管瘤通常在非特异性腹部不适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可能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也可能是由肝内毛细血管感染、变形引起血管呈海绵状扩张所致,女性激素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且年龄和性别均可影响肝血管瘤生长,若不及时诊治,可加剧患者的不适[7]。为进一步积极响应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政策,临床常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疾病诊断,但肝癌早期与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且影像学检查也有类似图像,因此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现象,甚至耽误病情的诊治。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革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逐渐在临床被广泛应用,肝脏、肾脏、子宫、卵巢、心脏等器官均可通过该项检查进行临床诊断,且诊断可靠性较高。
3.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杜娟等[8]学者的研究指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确定恶性肿瘤病灶的基本信息(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回声不均匀和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血供丰富,其血流信号多为Ⅱ级、Ⅲ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肝癌作为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生长速度较快,继而会影响周围组织,导致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回声不均匀;此外,肿瘤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且血液供应程度与恶性程度明显相关,故恶性肿瘤血供丰富。熊天波等[9]学者的研究还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说明该项检查对肝癌病情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类型,从而精准反映肿瘤是否发生扩散、转移,可为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冯雪梅等[10]学者的研究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肝脏血管瘤的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项检查适用于全身各脏器,能够有效观测病灶的形态、大小、回声等。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主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均匀和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血供不丰富,其血流信号多为0级、Ⅰ级。肝血管瘤的形成是因肝脏血管中仍存在发育异常的血管细胞,当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时即可发病,或是血管内皮细胞未出现明显增生,但血管发生病变产生畸形从而诱发疾病。肝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常具有包膜或清晰的边界,整体呈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肿瘤细胞分化成熟,可挤压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但并不侵入。与冯月流等[11]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
3.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鉴别诊断
姜军等[12]的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区别可体现在二维超声表现、肿块附近血流情况。本研究显示,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和血流信号分级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癌与肝血管瘤可从形态、边界、回声和肝脏肿瘤内部及周围血供进行鉴别。同时,在本研究表3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门静脉流速显著更慢,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和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均显著更快(P<0.01)。肝脏的血供主要由肝动脉和门静脉构成,且以门静脉供血为主;但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会导致肝动脉血流量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肝血管瘤充满缓慢流动的血细胞,整体血供基本也多为门静脉。鉴于这一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通过识别动脉与静脉进行鉴别,如动脉具有搏动性,舒张期血流速度慢且血流信号较弱,收缩期血流速度快且血流信号较强,动态观察时,血流信号可呈闪动出现,彩色信号较明亮;静脉无收缩期、舒张期之分,血流信号为连续出现,彩色信号较暗淡。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肝癌及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并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