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
2023-03-02李丽香朱北川
李丽香,朱北川
(扬中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镇江 21220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上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各种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由于发病部位的不同,在临床上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况,为临床检测和诊断增加了难度,易误诊、漏诊[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常作为临床检测中较为可靠且准确的一种诊断方式,常通过注入造影剂的方式,经过增强、减影、再成像等处理后所获取的血管影像,清晰反映血管状态和位置,但它属于一种侵入式的鉴别方式,可能对患者造成创伤[2]。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主要通过体外高频磁场的作用,将患者体内物质所产生的信号进行成像和图像重建的诊断方式,不仅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且具有任意切面和三维成像等特点,清晰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成分[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8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接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MRI检查和DS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依据诊断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35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纳入TIA组(25 例)。脑梗死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32~80岁,平均(56.36±8.25) 岁;基础疾病:糖尿病9例,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4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29 kg/m2,平均(25.78±2.16) kg/m2。TIA组男16例,女9例;年龄30~79岁,平均(56.42±8.31)岁;基础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2例;BMI 22~28 kg/m2,平均(25.69±2.07)kg/m2。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4]中关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②既往无颅内支架植入史者;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脏病变者;②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1周者;③检查前存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急性期溶栓等治疗史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等。
1.2 方法
高分辨MRI检查:采用磁共振成像系统[通用电气医疗系统贸易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型号:SIGNA Architect]进行检查,常规扫描序列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ast FLAIR)、T2加权成像(T2WI)、T1加 权 成 像(T1WI),Fast FLAIR扫 描 参 数:TR/TE/TI=9 000 ms/56 ms/200 ms,层间距0 mm,层厚1.0 mm,矩阵256×256,视野256 mm×256 mm,扫描时间4 min 5 s,回波时间3.0 ms;T2WI扫描参数:TR/TE=3 400 ms/98 ms,层间距0 mm,层厚1.0 mm,矩阵256×256,视野256 mm×256 mm,扫描时间4 min 5 s,回波时间3.0 ms;T1WI扫描参数:TR/TE=500 ms/11 ms,层 间 距0 mm,层 厚1.0 mm,矩 阵256×256,视 野256 mm×256 mm,扫描时间4 min 5 s,回波时间3.0 ms。采用高压注射器[加栢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型号:0ptiStar Elite]射对比25~35 mL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127,规格:15 mL/剂),流速设置为3 mL/s,在高分辨率的状态下进行成像,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图像数据等上传至处理工作站。
DSA检查:采用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型号:Artis zee III ceiling)进行检查,在股动脉穿刺术完成后行主动脉弓对患者全脑进行血管造影,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的造影剂,经颅内动脉团注总量和速度分别为6~9 mL、3~4 mL/s;分别对侧位像、斜位像和前后位像进行采集,扫描参数为:像素0.2×0.2,视野22 cm,矩阵1 024×1 024。
1.3 观察指标
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根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显示管壁的厚度与正常接近且无钙化症状为Ⅰ型;显示内膜内存在一定增厚的偏心性斑块且无钙化症状为Ⅱ型;显示存在大量的钙化症状,伴有较大的坏死脂核且被纤维帽的斑块所覆盖为Ⅲ型;显示钙化斑块为Ⅳ型。②两组斑块分布:将横截面的管腔平均分为90°的扇形区域4个,分别为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下侧壁,对各个区域内存在的斑块数量进行观察和记录,若斑块跨越两个或多个区域,则以斑块最厚处所在区域为准。③两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对比:对狭窄血管的形态进行观察并手动对血管的内外边界进行标记,随后采用系统软件计算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MLN)、血管最狭窄处面积(VAMLN)、参考血管腔面积(LAreference)、血管面积(VAreference);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VAMLN)×100%;斑块面积=(WAMLN-WAreference);管壁面积(WAMLN)=VA-LA;狭窄率=(1-LAMLN/LAreference)×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
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经DSA检查,其中未见斑块28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8例;经高分辨率MRI检查,其中未见斑块28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10例,Ⅳ型8例;高分辨率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见表1、表2。
表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出情况单位:例
表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诊断效能分析[%(n/m)]
2.2 两组斑块分布比较
脑梗死组和TIA组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下侧壁的斑块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斑块分布比较[n(%)]
2.3 两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对比
脑梗死组的斑块面积、WAMLN、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均高于TIA组,脑梗死组的LAMLN低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TIA组的VAMLN、VAreference、LAreferenc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续)
表4 两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对比(± s)
表4 两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对比(± s)
?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主要指的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动脉系统出现脑梗死或短暂性缺血发作,通常伴有视觉障碍、短暂意识丧失、肢体麻木、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5]。DSA被认为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可通过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显示,反映病变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属于有创性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6]。
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经高分辨率MRI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3.33%;高分辨率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与曹林德等[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高分辨率MRI检查主要借助于磁场的作用和体内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成像,可以无辐射且无创地对患者的管腔、血管外壁、软组织等情况进行高清成像,反映患者管腔狭窄程度的同时可将斑块的成分进行多平面的识别,致使临床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形态、位置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在诊断的过程中不会受到血流流速的影响,可有效避免因为流动伪影造成的误诊、漏诊等情况,诊断效能得到显著提升[8]。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的斑块面积、WAMLN、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均高于TIA组,LAMLN低于TIA组;脑梗死组和TIA组的VAMLN、VAreference、LAreferenc、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下侧壁的斑块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与秦鑫等[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脑梗死患者的腹侧壁的血流压力相对较大,可能致使对血管壁内皮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因此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分布在患者的腹侧壁,但两组患者的斑块分布情况差异并不明显,高分辨MRI检查可清晰识别斑块的分布情况,可反映斑块累及范围,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但对于高危斑块的诊断效果不明显。若斑块多呈现出表面不完整发生率较高、斑块负荷较大等特点,可能致使稳定性相对较差,进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同时高分辨MRI检查可对易损斑块的情况进行清晰的识别,进一步可预测脑缺血事件及其复发情况,对颅内斑块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10]。
综上所述,高分辨率MRI检查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型情况进行反映,且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