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灌注成像对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2023-03-02钟嘉良卢笑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源分化胃癌

钟嘉良,卢笑霞

(1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广东 江门 529000)

(2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广东 江门 529000)

胃癌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疾病,世界范围内每年因胃癌死亡的病例数居肿瘤致死人数的前列[1]。当前临床研究发现,肿瘤血管的生成与肿瘤生长、转移、浸润及预后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临床研究表明,胃癌患者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灌注成像参数中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及Patlak血管通透性(Patlak P)等值均可用于评估胃癌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进而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2-3]。上述参数中,BF、BV值可评估胃癌是否出现远隔转移及术后近期(约3~6个月)远隔转移情况进行反映,BV、Patlak P值则可评价胃癌胃壁浸润深度[4]。除此之外,双源CT灌注成像的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平均图像(analysis point,AP)、Patlak血容量图(PBV)、CT增强值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疾病发展情况,为疾病诊断评估提供参考[5]。但上述灌注参数的评估价值还有待深入分析,故本次研究以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胃癌患者为例,分析双源CT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12月间收治的18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95例,女85例;年龄25~78岁,平均(49.78±7.56)岁。依据其肿瘤分化程度将入院患者分为低分化腺癌组、低中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中高分化腺癌组,分别为82例、40例、35例、23例;依据肿瘤组织浸润深度将其分为肌层浸润组、浆膜浸润组、浆膜外组,分别为87例、48例、45例;依据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92例、88例;依据术后3~6个月复查有无新发远隔转移病灶分为近期远隔转移组、无远隔转移组、远隔转移组,分别为18例、125例、37例。

纳入标准:①病理检查下确诊为胃癌;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接受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者。排除标准:① 有CT检查禁忌证者;②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入院患者均进行双源CT(西门子SOMATOMForce)灌注成像检查,指导患者检查前20 min饮用约1 000 mL纯净水,并予以山莨菪碱(国药准字H51 021970;成都第一制药;1 mL∶10 mg)肌肉注射20 mg。扫描前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并告知其需在扫描时保持屏气状态。先进行常规CT平扫,对灌注扫描靶层面进行明确,进而经肘静脉以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 000595;通用电气药业(上海);100 mL∶30 gI]50 mL,控制注射速率为6 mL/s,完成对比剂注射后予以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溶液50 mL,开始注射10 s后,使用西门子双源CT体部灌注扫描序列对患者进行灌注扫描,扫描时间40 s,覆盖范围28.8 mm。

扫描结束后,将扫描得到的图像传送到西门子图像工作站开展进一步分析。以最大斜率法获得BV、BF等参数及相应的功能图。以Patlak肿瘤灌注模型得到Patlak血容量(PBV)图、Patlak血管通透性图等功能图及参数数值。

1.3 观察指标

结合细胞分化程度、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浸润深度,比较各组病例灌注参数、CT增强值等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的灌注参数

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的Patlak P、PBV、CT增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各参数越低。见表1。

表1 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表1 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

2.2 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的灌注参数

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的BF、BV、Patlak P、PBV、CT增强值差异均显著(P<0.01),且以浆膜外各参数最高。见表2。

表2 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表2 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

2.3 不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灌注参数

不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BV、Patlak P、PBV、CT增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淋巴结转移组更高。见表3。

表3 不同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表3 不同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

2.4 不同远隔转移情况的灌注参数

不同远隔转移情况的BF、BV、Patlak P、PBV、CT增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远隔转移组最高。见表4。

表4 不同远隔转移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表4 不同远隔转移患者的灌注参数对比(± s)

?

3 讨论

临床针对胃癌患者的CT检查研究开展时间较长,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CT形态学观察在胃癌早期与术前分期阶段的价值评估,而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CT灌注成像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6-7]。双源CT灌注检查是目前影像学检查中较受重视的一种检查方式,其具有覆盖范围大、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可较为理想地观察血管生成区变化情况[8]。本次研究中,为入院的180例患者均开展了双源CT灌注检查,参与检查患者均能够保持屏气状态配合检查,研究中发现,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肿瘤组织浸润深度、不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不同远隔转移情况的患者CT灌注参数对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BV、BF可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其水平波动反映了肿瘤组织内血管数量的变化[9]。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则与PBV呈负相关关系,伴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增高,PBV值有所下降,故可将其作为反应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的评估指标之一[10]。但目前临床针对PBV反应胃癌细胞分化程度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Patlak P值则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故可通过Patlak P值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进行评估[11]。在胃癌术后远隔转移评估方面,本次研究提示,无远隔转移、近期远隔转移、远隔转移三组患者BF、BV值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通过双源CT灌注检查为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恢复情况做出预测,指导诊疗工作。

总体来说,双源CT灌注成像在胃癌生物学行为评估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胃癌术前分期、制定治疗方案、预后评估等提供科学参考[12-13]。但双源CT灌注成像参数在胃癌生物学行为评估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其在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评估价值有效,缺乏量化标准[14-15];而且为确保检查准确性,需对使用的设备、扫描程序、对比剂使用、检查方式等进行严格规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还需在下一步研究中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予以胃癌患者双源CT灌注检查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评估的一个新方向,可为疾病诊断鉴别提供科学参考,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并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双源分化胃癌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