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2023-03-02张红雷司富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2期
关键词:肝区占位性门静脉

张红雷,赵 康,司富雨

(邹城市人民医院CT/MRI室 山东 济宁 273500)

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在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中,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早期及时的诊断、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有助于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1]。但是,小肝癌的主要特征是小病灶,早期检出困难,而且普遍由乙型肝炎感染和肝硬化引起,缺乏肝癌的典型临床表现。随着先进成像技术的发展,肝癌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关键改变的发生可以通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方法来揭示[2]。因此,影像学在小肝癌监测、诊断、分期以及治疗后随访中起着关键作用。数字血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诊断小肝癌的检查方法,但具有侵入性,通常只在需要经动脉治疗时才进行,存在应用局限性。CT的特点是成像清晰、扫描速度快、不易受周围器官的影响、具有多相增强特性和易于采集的优势[3]。CT双期动态扫描利用了肝癌发生的多步骤过程中发展为早期肝癌时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期特有的肿瘤高血供和门脉期的低灌注构成了动态CT诊断肝癌的标志,有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邹城市人民医院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为21~74岁,平均年龄(47.88±5.13)岁;肝区占位性病变直径为0.92~2.88 cm,平均肝区占位性病变直径为(2.03±0.45) cm。纳入标准:①超声诊断提示肝区占位性病变,并经病理检查确诊;②肝区占位性病变直径0.8~3 cm;③安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④依从性良好,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转移性肝癌;②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钙化结节;④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⑤影像学检查禁忌证。

1.2 方法

使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Optima 680型)进行CT平扫,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5 mm,间距5 mm,螺距1.25,电压120 kV,电流20~250 mA。指导患者禁食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用腹带圈住患者的腹部,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扫描呼吸训练保证规律的屏气频率,从肝顶至双侧髂前上棘进行CT平扫,直至肝脏下缘。

进行CT双期动态扫描,包括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5 mm,间距5 mm,螺距1.25,电压120 kV,电流20~250 mA。检查前30 min指导患者饮水800~10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 mL/s的注射速率注射1.5~2.0 mL/kg造影剂碘海醇(浓度17.5 g/50 mL),分别在动脉期(25 s)、静脉期(60 s)扫描,经膈顶开始扫描直至肝脏下缘。完成双期动态扫描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CT图像的分析,采纳两者的一致诊断结果,如诊断结果不同则加入第3名影像科医师参与,经讨论后得出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Kappa>0.7表明两者一致性较好,0.4~0.7表明两者一致性一般,<0.4表明两者一致性较差)。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AUC值>0.9表示预测性能较高,0.70~0.90表示有一定预测性能,0.5~<0.7表示预测性能较低,<0.5表示无预测性能。

2 结果

2.1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结果及价值

病理诊断结果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74例为恶性小肝癌,15例为良性病变。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结果单位:例

表2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价值比较[%(n/m)]

2.2 一致检验性Kappa值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241、0.557。

2.3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ROC曲线和AUC值

绘制螺旋CT平扫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AUC值为0.678(95%CI0.526~0.829);绘制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AUC值为0.852(95%CI0.741~0.964)。ROC曲线见图1。

图1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

2.4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点和病灶检出率

病理诊断结果74例小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平扫、门静脉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病灶呈现低密度特点,动脉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病灶呈现高密度特点。见表3。

表3 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病灶的特点和检出率[n(%)]

3 讨论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肿瘤,通常在慢性肝脏疾病的背景下发展,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和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5]。临床上,肝细胞癌经常在肝病的晚期被诊断,因为早期肝癌除了与慢性肝病相关的症状之外,没有特定的症状,尤其是小肝癌,常常由于病灶体积较小而被忽视[6]。由于肿瘤晚期、肝功能障碍或肝脏供体短缺,少数小肝癌患者有条件接受肝脏切除、移植或消融等治愈性治疗,而如果在早期发现小肝癌,可以实现较高五年生存率[7]。因此,早期和准确诊断小肝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肝脏样本的活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是常用于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属于侵入性操作,在造成创伤的同时可能导致癌细胞扩散。随着先进成像技术的发展,肝细胞癌在肿瘤中变得独特,因为其特征可以使用成像准确检测,从而减少了侵入性检查的需要,实现对肝细胞癌进行诊断、表征、分期、监测和预后评估[8]。CT成像技术可以在高空间分辨率下提供高软组织对比度,从而有效鉴别组织的良恶性,而且就有时间分辨功能强、扫描快速方面等优点[9]。但是,小肝癌病灶体积较小,且缺乏明显的特征,在CT平扫下的诊断准确度有待提升。CT动态扫描通过肝动脉供应动脉内注射造影剂碘海醇,结合人体肝脏的血流动力学,使碘沉积在肝细胞癌结节内后使肝细胞癌在CT图像上显示为异常结节,从而诊断肝细胞癌,相较于平扫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诊断准确性[10-11]。部分小肝癌病灶是典型的被疤痕组织包围的肝硬化实质的边界清晰的圆形区域,表型上基本正常,通常被视为良性病变,在CT平扫下的图像上通常是等密度的[12]。静脉注射细胞外造影剂后,这些小肝癌病灶大多数与邻近肝实质的增强程度不同,显示稍低或较高的增强。小肝癌CT动态扫描动脉期早于门静脉期30 s左右,动脉期特征在于多数病灶呈明显强化表现,呈现出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影,小部分由于脂肪变性、中心坏死而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特征在于门静脉的最大增强,通过顺行流动对肝动脉和肝静脉的充分增强,以及肝实质的峰值增强[13]。门静脉期的扫描时间通常在注射开始后60~80 s内进行,这一阶段对于视觉评估肝细胞癌结节相对于周围肝实质的增强减少至关重要。动脉期的特点是高密度,而门静脉是高密度,表现出小肝癌“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的特点是肝动脉完全强化,但肝静脉无顺行强化[14]。本研究结果显示,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CT平扫;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852(95%CI0.741~0.964)高于CT平扫诊断的0.678(95%CI0.526~0.829);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螺旋CT平扫、门静脉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病灶呈现低密度特点,动脉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病灶呈现高密度特点。可见,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能提升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较高,能提升诊断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

猜你喜欢

肝区占位性门静脉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肝区痛会是什么问题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病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 表现及介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