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23-03-01黄耀丽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遗址河南

黄耀丽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 47300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河南不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还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精神耀眼夺目,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这座精神富矿,做好弘扬阐释,并加以精心保护,让收藏在纪念馆里的红色文物、陈列在中原大地上的红色遗产、书写在红色艺术作品里的文字“活起来”,打造研学旅游好去处,不仅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功能,更有助于完善河南文化旅游全链条,加快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

一、河南红色资源的特点与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河南各地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楷模,他们谱写的一曲曲浴血赞歌,树立的一座座精神丰碑,留下的一处处红色遗产,形成了以鲜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特征的红色资源,具有独特开发利用价值。

(一) 红色资源分布广博、内涵丰富

河南红色资源在时空分布上连绵不断。从党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到北伐将士浴血沙场,从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从彭雪枫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从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到淮海战役陈官庄攻坚战,一页页从开天辟地伟大瞬间到改天换地风雷激荡的中原篇章在河南大地上写成。新中国成立后,从毛泽东视察黄河的中原足迹,到习近平考察移民村的深情话语,从优秀县委书记焦裕禄到优秀警官任长霞,从林县红旗渠工程的修建到淅川移民丰碑的树起,一批先进楷模、先进集体的代表成为解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惊天动地巨大成就的河南视角。众多革命遗迹、旧址、旧居和纪念地遍布在城市和乡村中间,形成了红色文化资源题材广博、内涵丰富的独特优势。

(二) 红色资源品类齐全、主题鲜明

河南红色资源类型一应俱全。从品类上看,既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如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动员会议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陇海铁路总工会旧址、“一二·九”运动开封旧址和毛主席视察黄河旧址,又包括重大战事遗址,如陈谢兵团系列战斗遗址、解放邓县战斗遗址、白云山战斗遗址、刘邓大军大别山首战纪念地、刘邓大军渡沙河纪念地、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地等,还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的旧居,许世友将军故居,著名革命先烈杨靖宇、吉鸿昌、彭雪枫故居,以及“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故居等。河南还有许多其他品类的代表性强的红色资源,如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罗山县何家冲,体现林县人民战斗地英雄气概的红旗渠等物质形态品类,以及知名度较高的毛泽东电文《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电影《小花》、小说《桐柏英雄》、红色家书《彭雪枫家书》等非物质形态品类。

河南红色资源主题鲜明,既有革命战争年代“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长征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也有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顾全大局、舍家为国、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南阳移民精神,“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南北统筹、经略江河、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科学求精、拼搏奉献”的南水北调精神等。这些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充分映照出党和人民的信仰之力、奋斗之志、发展之果,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链条上一个个鲜明主题,为新时代文旅发展凝聚了磅礴的奋进力量。

(三) 红色资源“红”“绿”“古”“俗”交相辉映

许多河南红色资源分布区同时也是自然资源富集区,同一地区,往往集旅游景点的“红”、自然山水景点的“绿”、历史文化景点的“古”和民俗文化景点的“俗”,相映生辉。如红二十五军长征转战南阳等多处转战地旧址,地处桐柏深山区,群山环抱、绿水萦绕,同时与楚长城、古曾国等历史文化遗产邻近;风景名胜区安阳太行大峡谷、焦作云台山、南阳伏牛山、淅川丹江大观苑等景区有的在红旗渠、有的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等红色资源分布区域内;许多红色资源所在地同时还分割坐拥坐禅谷、香严寺、华洲书院、内乡县衙、南阳府衙、南阳武侯祠、医圣祠等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很多富含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如淅川移民风俗馆,就分布在河南红色资源所在地。这种“红”“绿”“古”“俗”交相辉映的格局,使河南文旅兼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和研学旅游“河南课本”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分布的这种特点不仅可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互补,更有利于提升河南红色旅游开发的层次和档位。

二、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其一,红色旅游开发态势良好。目前河南红色经典景区10余家,其中4A级景区8家。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呈现“信阳、南阳、安阳南北三片,洛阳、郑州、开封、商丘中间一线”的格局。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发布,2021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7.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9亿元,其中红色旅游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其二,旅游资源合力效应初显。河南省曾于2005年发布了《2005—2010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培育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规划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建设2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为起点,一些地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注重与红色场馆、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资源结合,取得了整合开发红色资源的可贵经验。“截至目前,红旗渠风景区共接待全国各地中小学生31.6万人次,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000余个。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新县2023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近600 万人次,同比增长59.9%。2023年国庆期间,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许世友将军故里等红色景区游客爆满,8天假期全县共接待游客14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7亿元”[5]。全省正推动形成串点连线、连片打造、整体展示的红色旅游发展新态势。

其三,廉洁文化建设亮点纷呈。著名“将军县”新县和革命老区桐柏县,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廉洁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研学特色,并推出了大批廉洁文化影视作品。河南建成的“三学院三基地”,有效利用了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所形成的红色教育体系中,河南南阳干部学院具有“用新时代的人和事教育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的独有特色,打造出了特色党性教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 河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南红色文化资源虽然独具特色,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开发利用的成效依然处于后进梯队,与红色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就物质品类的资源而言,目前河南省共有2407处革命遗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0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仅39处[5]。红色资源较为丰富的部分地市未定保护单位的红色遗址数量见表1[6],表中数据显示信阳市、安阳市、南阳市超半数的革命遗址还未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则更是绝大部分遗址未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河南省红色资源中革命遗址保护情况有待改善。

表1 河南省部分革命遗址保护单位统计表

河南省2407处革命遗址,仅有8处被定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7处被命名为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较为丰富的部分地市中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情况(见表2[7])显示,目前没有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遗址仍然占绝大多数,未来开发利用这些红色资源,还有很大空间。

表2 河南省部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计表

一些地方忽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分析其原因如下。

1.重视程度不够,损毁现象严重

其一,对红色资源研究不够充分。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对河南红色资源开发价值的足够关注,有关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论文和出版物偏少,使河南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在研究上滞后,在理念上缺乏统一认知,导致在开发红色资源的实践层面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思路。一些地方大量红色场馆和红色遗迹闲置,其基本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还有相当数量红色资源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设施陈旧,而少人问津。目前河南未定保护级别的革命遗址高达2020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92%[8]。

其二,红色资源损毁现象严重。全省2407处革命遗址中,保存完好的遗址为212个,保存较好的遗址为402处,保存一般的遗址为542处,保存较差的347处,保存差的334处。保存较差和保存差的大多为岌岌可危的民间建筑,亟待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另有570处已经完全损毁,占遗址总数的23.68%,这些遗址或不复存在或面目全非,已失去了保护利用价值[9]。全省红色小微遗址保护更堪忧,以省内红色遗址数量排名靠前的南阳市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红色小微遗址保护较好的有8个,占总数的8.6%,完全损毁的有20个,占比69.8%”①,存在着严重的保护不善问题,有些甚至存在消失的危险。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罔顾红色资源价值,擅自拆除或改建红色文化遗址,以钢筋混凝土式建筑代之而起,严重破坏了红色文化遗址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底蕴。部分已开发的红色旅游景区,存在接待能力不足或超饱和接待游客情况,无力阻止游客不文明现象,导致红色遗迹被乱刻乱画,甚至被损坏破坏。红色资源抢救和维护工作刻不容缓。

其三,红色小微遗址产权关系不明确,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以南阳为例,王舟平烈士故居被其后人拆除,重建成了砖结构平房。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小微遗址,其中大多数产权仍属于原所在单位或原住居民,而相关部门由于未取得这些旧址的产权,无权处置,只能听任所有者随意改建、拆除或任由自然坍塌荒弃。再如歇马岭阻击战旧址、西大尖战斗旧址处于桐柏山区的深山老林,产权归属无法确定②。

2.内涵挖掘不深,资金投入不足

其一,对红色遗存蕴含的精神内涵挖掘不深。一些地方虽然比较注重物化的红色遗迹、遗物的展陈,由于展陈质量不高,体验度不够,难以入脑入心,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无人讲解、客走门锁的情况。一些地方的开发过度追求商业化,使红色资源庸俗化,其教育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了“伪红色文化”。

其二,红色资源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文物保护部门保护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载体与历史文化遗产同样具有不可再生属性,以致红色资源遭到破坏现象被漠视。一些红色资源位置并不偏僻,却在城市建设中损毁;一些红色文化场馆、旧址、遗迹位处偏僻,属于老区、边区、山区或是贫困县,这些地方因自身财力单薄,保护和开发的专项经费投入杯水车薪,不能匹配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品质和地位,更无法顾及红色场馆的保护和升级改造,加之红色资源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所需的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这些地区坐拥丰厚红色资源而整体利用率偏低。

3.宣传力度不大,红色旅游不火

其一,新兴媒体利用不充分。在当下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河南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声依然微弱,缘于年轻受众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度较低,红色资源没有发挥出对年轻受众应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优势。首先,河南省官方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尚未建立,红色文化整体影响力的提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各地市同样存在对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在媒体上大力宣传发生在遗址上的红色事迹的问题。其次,权威红色文化网站和APP建设力度不够。除“三学院三基地”官网外,现有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还未设立红色文化专栏或网页,其他相关政府官网关于本地红色资源的信息只以简短新闻播发为主。个别非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宣传上或停留于文字图片介绍,或仅发布视频资料,内涵挖掘力度不足,难以形成传播效应。

其二,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营销手段和展示模式缺乏创意。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外缺乏有效道路标识,景区内同质化严重。展厅内缺少吸引年轻受众眼球的现代化动态展示设施,更少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红色文化体验性项目,展板多是图片配文字的静态模式。特别是一些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展厅陈设简陋,内容提炼缺乏新意,大多停留在“一张桌子一盏灯,一个床板一条凳,游客进门就转身”的简单重复的层次,未能打造出红色景区的亮点。红色资源的深厚内涵转换提炼的话语形式亟待升级改进,一些红色景区的导游讲解人员未能以时代化大众化语言表达讲好本地特色革命故事,解说词简单笼统,吸引游客打动游客的效果不佳。部分散落在乡下的展馆,由乡村教师兼任展馆讲解员,专业化水平不够。

三、开发利用河南红色资源的对策建议

针对河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我们认为应从树立保护理念、深化系统研究、创新宣传手段、开发研学产品、发展红色旅游等几个方面入手,打造科学保护利用机制,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深度开发的良性循环。

(一) 提高重视程度,推进科学保护

首先,于党史教育常态化举措中,提高对河南党史教育内容的要求,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意义。地方党委政府要将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年度工作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机制。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河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提升计划提供制度保障。党委政府成立红色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会商机制,加强监督评估,加快推进革命文物展览精品工程和红色基因传播传承工程。

其次,明确红色场馆产权关系。将保护利用河南红色资源纳入省政府工作计划,把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盘活。地方党委政府对辖区内红色小微遗址进行普查,明确底数、建档立卡,厘清归属关系,建立保护场馆,纳入各级党史教育基地名录进行保护。

最后,提供保护利用经费保障。利用地方保护开发项目向上级单位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并落实党史工作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加大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创新保护利用融资模式,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理念,引导社会名流、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等社会和集体力量捐赠部分资金,加大红色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力度。相关地市结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推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战略定位,在协同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抢抓机遇,加快研究打造长征精神重要标识IP设计方案。

(二) 优化人才队伍,深化系统研究

首先,建立富有创意又贴近市场的研发团队。集聚新型红色文旅创作人才,解寻红色基因文化密码,是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将河南党史研究和文化旅游研发相结合,坚持《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所确立的“上线、下沉、重塑、出新、彰文、铸魂”总方针,系统阐发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形成有突破有创见的红色文旅研发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把百年党史中反映中原儿女风雷激荡的奋斗历程,以及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进行阐释提炼,树立感染力强的人物形象,收集扎实资料,采集生动实物,以丰富红色场馆展示效果,更好发挥教育功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配备专业讲解服务人员。完善党史研究专业人才输入机制,为红色资源展陈内容、解说词和教育培训内容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加大对讲解员的选拔、录用、培养和使用力度,设置专业门槛,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讲解水平,造就高质量的专业化讲解队伍。

(三) 创新宣传手段,关注受众体验

首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红色资源开发应注重宣传手段的创新。其一,运用新媒体宣传红色文化。建立网络平台和红色资源数据库,既可永久保存红色文化资源资料,方便受众索取,又可积极与网民互动。完善红色网站建设,加大红色虚拟旅游立体网站的建设,实现数字化保护展示。其二,充分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发挥旅游景区、文化研究机构的优势,拍摄发行红色旅游公益广告、红色经典影视、党史纪录片等,打造一批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精品,带“火”红色资源开发项目。

其次,关注年轻受众观展体验。红色资源开发需要应对两大态势。一是形式新。从运用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到开发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再到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实景演出,运用新手段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感染力。二是受众新。有关旅游平台报告显示,年龄在20岁至39岁的游客,在红色旅游游客中的比重超过55%,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10]。体验式观展因注重个性化、强调参与性,注重现场真实性和亲身感受,寓教于乐,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应研究、阐发、发挥好红色资源的精神力量优势,内容展示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开发参与型红色文旅产品,增加互动性项目。要打造集红色经典阅读、咖啡休闲、红色文创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阅读空间,恰当利用多媒体、声光电结合的半景化甚至全景化场景展示等现代技术,增强红色资源开发项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 强化教育功能,开发研学产品

首先,设计红色研学线路,丰富红色研学产品。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教育为重,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11]。高规格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园,整合洛阳、南阳等地红二十五军长征重要纪念地等,规划设计“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南阳七大战役发生地研学线路”“移民精神研学线路”等研学体验活动,提升大型红色场馆和小微教育基地的利用率。

其次,创建红色研学基地。红色资源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鼓励各级党校、干部学院和研学机构积极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增加红色教育课时比例,以研学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深挖红色文化,梳理文化资源、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线上红色研学空间,开发形成契合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的教育资源,为教育培训增添生动的课程素材。

最后,依托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培训形式。党校、干部学院可依托各地市红色资源,进行精品课程的改革和设计,在打造红色精品课程建设上多做储备。精品课程可以“千里跃进,逐鹿中原”为主题,依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系列红色纪念地等资源;可以“共产党员的家风”为主题,依托彭雪枫故居、 《彭雪枫将军家书》等资源;可以“长征精神永放光辉”为主题,依托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战斗遗址资源。

(五) 探索合作机制,发展红色旅游

首先,依托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开发红色资源,开展区域联合开发,将红色资源融入全域旅游,推动革命老区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的建设重点市南阳和红二十五军出发地信阳两地红军征战留下的足迹,充分开发桐柏山、大别山地区和南阳、平顶山、洛阳等市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相邻省份合作,创新资源保护模式,谋求红色旅游的更大范围和更广阔领域合作,构筑红色文化旅游新空间,开发红色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其次,以“红色旅游+”整合乡村红色资源,创新融合发展机制。努力实现由过去单一政府主导下的开发模式,转变为区域主导或区域联合开发下的多样化开发模式,由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四位一体联合开发,使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和充分享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引导各县区及乡镇形成红色旅游品牌体系,打造红色旅游推广平台,建设红色人文旅居乡村,完善基础设施,推出红色景区特色精品民宿,走“古”“俗”融合、“红”“绿”结合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把红色游、生态游、田园游、民俗游和研学活动等进行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再次,积极发展红色演艺。借鉴延安、井冈山等外地成熟经验,鼓励旅游景区和红色场馆开发夜间游览项目,推动建设24小时书店、深夜食堂、夜间剧场,推出诸如弘扬长征精神的《九支红军队伍征战南阳》、弘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革命传统的《千里跃进,逐鹿中原》大型实景演出,将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奔袭荆紫关,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开创根据地,及大量流传于民间的红色歌曲、歌谣等宝贵素材巧妙运用,创新消费场景,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打造红色旅游标识IP,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通过以上举措,实现河南由红色资源大省向旅游资源大省跨越,把河南红色旅游做火做强,使河南红色旅游“红”遍中国大地!

注释:

文中①②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共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报告《中共南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打造群众身边的“小微教育基地”》(宛党史〔2021〕19号)。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遗址河南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出彩河南
红色旅游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