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角下云南汉族山歌的艺术特色

2023-03-01安国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2期
关键词:润腔审美

【摘 要】随着近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得到物质满足基础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趋向更高水平,人们的审美理想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呈现出审美多元化的趋势。本文将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对云南汉族《弥渡山歌》的词曲、节拍节奏、旋律与调式调性等各方面来综合论述《弥渡山歌》的音响结构,同时对云南汉族山歌的润腔特色加以阐述,揭示云南汉族山歌的审美特征,从而达到符合更多审美主体审美的效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审美;弥渡山歌;音响结构;润腔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97—03

一、音乐的审美

(一)音乐的审美本质

在听觉上人们也总是趋向于追求动听的声音。说到音乐的审美,那我们就要先对音乐的本质进行探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是人们感性的显现,又因为美的音乐是在人们听觉审美下产生的,因此可以说:美的音乐是审美理想支配下产生的有序音响[2]。审美理想是人们进行审美的核心,是审美进行的基础。音乐的审美,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审美理想在音乐美学思想作用下音乐不断优化的表现。无论是两汉时期《乐记》美学思想的提出还是《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著作的出现,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音乐耳朵听觉审美的结果,更是音乐审美理想进步的表现。云南汉族山歌的审美特征也同样建立在这种审美理想之下。在发展的过程中,云南汉族山歌为了适应人类与时俱进的审美理想,它在保留本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而具有了变异性与兼容性的特征,从而使云南汉族山歌面向更多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在被云南汉族山歌吸引的同时又被其重新塑造自己内心的审美理想,建立起来的审美结构又促进音乐的革新,从而使美的音乐体现审美理想。

(二)审美功能在云南山歌艺术中的表现

音乐是在审美理想支配下产生而具有了审美的价值,所以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山歌音乐艺术特色进行探究时,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因为审美价值是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审美使自己在艺术里感受音乐与自己内心的内容,还可以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样式来看待人生中的各种问题。

1.审美对云南山歌的认识功能

好的艺术作品对于人们培养和提高有关审美的各种能力起着积极作用。良好的审美鉴赏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社会与艺术美。在《弥渡山歌》中,我们通过对歌词修辞的深意与旋律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弥渡人民内心淳朴的本质,体会到弥渡地区独特的风土特色。举一反三,在进行其他艺术欣赏时,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各艺术门类不同时期与派别的划分、各流派的艺术特色、各艺术家的中心思想,进而体会不同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2.审美在云南山歌中起着教育作用

《荀子·乐论》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3]”的确,艺术对于我们人生的启迪是超乎寻常的,因为艺术凝聚着一个时代或一位伟人一生的故事。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时,可以领悟作品中所要展现的真善美,从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得到人生观与世界观与精神世界的提升。久而久之,我們的精神可以从中得到深化与升华。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正确地借鉴前人的方法来处理相应的问题,这也是艺术的最大教育价值所在。

二、云南汉族山歌概况

(一)云南汉族山歌概述

云南汉族山歌是我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即兴演唱,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的歌曲[1]。它们的节奏自由,曲调丰富热情、旋律起伏较大且起伏过程急促,具有奔放且含细腻委婉的装饰性风格。

云南是我国与外国交界并拥有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地方,这些区域位置的独特性不仅加强了云南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而且丰富了云南的地域文化与多民族民间歌曲。例如《小河淌水》《赶马调》《绣荷包》等等,这些云南汉族山歌有着奔放粗犷、无拘无束的风格,呈现出山野自由气息;有的细腻充满装饰性,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这一系列的音乐无论在风格还是形式上都共同构成了云南民歌的多样性,都绽放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颖独特的浪漫色彩。

(二)审美视角下云南《弥渡山歌》的音响结构

1.审美视角下的歌词意蕴

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意蕴的表达上多以“雅”为审美核心。音乐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也具有了古典含蓄的意境,并借意象以抒发内心的情意,阐述着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弥渡山歌》用含蓄简洁的辞藻,运用文学比喻修辞手法,将蜜蜂为采花而死的故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浓情蜜意的爱情悲剧同姑娘和情郎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道路上的曲折作了比兴,歌颂爱情表达对爱情的向往。衬词没有特殊的含义,但我们不否定衬词在歌曲中起着一定作用。曲首使用当地方言的衬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较好地显示出亲切绚丽的云南风土人情,并在最高音用引腔的形式将衬词徐缓喊出,给欣赏者带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听觉冲击,并在结构上启始山歌,为全曲奠定自由,真挚热烈的情感基调。

2.节奏节拍阐述“和谐”音乐美

好的节奏能够塑造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准确表达音乐思想情感,能完美诠释歌曲内涵。中国音乐以自由的节奏与散板颇具特色,并在山歌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所讲究的“对称”的美。中国的“和”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的“平衡”美,还是园林艺术的“协调”,都给审美主体以安详平和的审美感受。《弥渡山歌》采用具有劳动号子色彩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对人们劳作具有协调作用。并采用一字多音的形式来演绎山歌,以此来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歌自由延长音的灵活运用也打破了人们听觉感受的范围之内节奏节拍的机械性,从而使人们的审美心理期待得到解决进而增强山歌音乐艺术的丰富性。

汉族山歌几乎包含了所的节拍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弥渡山歌》以传统的一眼一板的节拍形式来谱写,体现中国传统音乐讲究“和”的这一特征。也符合民间音乐朗朗上口,便于口传心授的特点。在《弥渡山歌》中两次引腔运用散板形式,之后才渐次入板演唱。这种散板和入板的对比运用,强弱恰到好处,使音乐风格生动,层次分明。同类山歌《放马山歌》中尾腔“哟哦”的运用,就是典型的散板入板结合,也正因为这些方法灵活性的运用,增强了山歌欢快的律动性。这些方法无不是对节奏节拍体现“和谐”音乐美的完美诠释。

3.以和为美的旋律调式与调性

“和”在哲学中解释为宇宙自然间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音乐艺术作为这一法则最好的承载者,音乐可以表现这种和谐与统一,所以这种“和”的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的旋律调式调性可以使心身相应,从而达到自由平和的状态。

《弥渡山歌》最高音衬词以引腔与脱腔形式直接出现更好地表达了音乐情绪,提高了欣赏者的审美注意力,富有表现力的旋律给人丰富的审美感受,也正因为在最高音的刺激下,人们会下意识对后面声音的出现产生心理期待感,从而推动后面音乐作品的动力性发展来表现音乐美感的本质特征。后面旋律以级进为主,在第6 小节最低音羽音与第7小节之间使心理蓄集状态得到能量的释放。它的旋律互为逆行,从低到高再到低,呈现拱形结构,也正是旋律的这种动力性带动了平衡性的发展,使紧张得到松弛、期待得到满足、动力得到发展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细腻丰富的审美体验,使旋律的音乐情感有江南音乐婉转细腻,在旋律的跳跃中又表现出山野的豪放风格。由于我们采用的五声调式中缺少不协和音程,所以我国传统音乐往往比较松弛。这与春秋时期“中”与“和”范畴以及儒、道两家提出的“淡和”范畴有必然的联系。以“中和”与“淡和”为准则,以平和恬淡为美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乃至现代音乐。

云南《弥渡山歌》是我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中的#F羽五声调式。旋律级进的基础上强调羽宫商三度跳进,几乎所有乐句的结束部分都是以单倚音的形式由宫音A到羽音#F,这种单、双倚音的出现使山歌音乐风格充满装饰性,给欣赏者更丰富更强烈的审美体验追求。它采用#F的调性,在羽五声调式中没有小二度的出现而不存在紧张感,给人以舒缓自由的感觉。由于羽宫,角徵的小三度关系的存在,使它又表现出暗淡委婉的江南音乐风格,使《弥渡山歌》呈现外柔内刚的特色。

4.东方典型曲式结构形态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多为多段连缀体,我国山歌大部分是由简单的一部曲式结构及其各种变型结构构成。单一部结构形式往往只表现一个音乐形象与某种情感,简洁明晰的构成原则使乐思表达得突出鲜明,使欣赏者更易于领会其中情绪活动的变化。单一部结构的类型是多样的,《弥渡山歌》是典型的加“腔”,加“衬”的单一部曲式结构。与其具有不同风格的《红菱牵到藕丝根》是加“垛”的结构形式,其中由于垛板式乐句的加入改变了乐句的疏密程度,加强了节奏的动感,并为后乐句的呈现做铺垫。

前后加“腔”是在乐段基本结构之外的扩展。《弥渡山歌》第1、2小节引腔的使用,令人耳目一新,凸显山歌自由的风格,呈现出青年男女情歌对唱的场景,展现了弥渡青年对爱情的向往之情。11、12小节处的拖腔是前后句音乐的巩固,更是音乐情感的升华,表现姑娘既害羞又勇敢追求爱情的态度。音乐随着乐思渐行渐远,给人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惯性。

三、审美视角下云南汉族山歌的表演

黄虹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滇剧音乐等的熏陶,具有了个人独特的演唱风格。黄虹所演唱的《赶马调》《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等民歌无不唱进了云南人民的心,她也用自己的艺术人生为云南民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色彩。这里将从润腔特色来介绍黄虹演唱的《弥渡山歌》。

“润腔”最早由于会泳先生提出,是音乐相互借鉴与模仿的音乐文化融合的创作手段。“润腔”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对声腔进行润色。因此,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只要是演唱者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加工美化,使其符合大众审美的过程都可以称为“润腔”。润腔在民族唱法中分为个性化润腔与色彩性润腔。个性化润腔又称为基本润腔,是声音连贯、速度与节奏变化的表现。我国民歌韵味十足,伴随着润腔的多样式装饰,民歌也形成了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色彩性润腔是音色变化与装饰性内容的变化。

(一)阻声式润腔

黄虹所演唱的《弥渡山歌》中将运腔的丰富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阻声的效果在《弥渡山歌》中主要存在的阻声式润腔是为本音润腔和异音润腔这两种。

黄虹在《弥渡山歌》的演唱中运用了异音上滑阻声式的咬字发音方式。在使用阻声式咬字发音的同时,在前八后十六的后半拍采用由较低音上滑至高音的滑腔方式,这使歌唱线条变成跌宕起伏的曲线形,加强声音色彩绚丽。

(二)异音下滑阻声式运腔

在第3小节的“来”字,从前面的较高音“3”到“2”采用异音下滑的方式,给听者意犹未尽的感觉,为后一句预留更多发展空间;第6小节的“来”从前面高音单倚音下滑至“6”,采用下行小三度的音程,表现细腻;第10小节一段的“台”和14小节的“来”与第6小节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却表达了对梁祝爱情的歌颂以及姑娘对爱情诚挚的情感;这一系列音采用异音下滑阻声式的咬字发音润腔特色,形成前后对比,满足了听觉审美需求。

(三)本音阻声式运腔

在第一小节“6”咬字发音后进行长运腔,随后由本音到“5”进行异音上滑阻声式运腔下滑至“3”音进行运腔;第11小节的“咿”用长腔从单倚音“6”音上滑至本音“6”音阻声式咬字发音后,又继续快速下滑在“3”音进行本音阻声式长运腔。这样轻松语气的演唱方式不仅唱出山歌悠扬细腻的特色,用婉转深情的歌声表现出云南群山连绵的地理特征,突出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开头“咿哪”由宫音引出,由主音“6”开始下滑至属音“3”,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情况下也具有西方稳定主属关系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滇南姑娘真诚、热情、自由的个性。

四、结语

审美作为人们情感表现的反映方式,在生活中發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审美心理结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多文化共存的包容性和相互借鉴的吸纳性以及多彩的民族性代表,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美,在社会的发展中仍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充分利用审美来不断革新音乐艺术,以达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0.

[2]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会,张前.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孔子.孔子 孟子 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安国菊(2000—),女,彝族,山东潍坊人,本科在读,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润腔审美
“润腔”释义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润腔文献综述
从“润腔”看霍俊萍五音戏演唱特色
试论民族声乐润腔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