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现状及策略
2023-03-01钱盈
钱 盈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1)
2021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这一重要指示,为农村电商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1]。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乡村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极佳的契机,农村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借助物流体系的助力与支撑,为此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改进寄递服务质量即成为农村推进电商经济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村地区应不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设施保障短板,积极创新物流配送的业态与模式,构建体系化的农村物流系统,藉物流而促进电商扶贫,使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此促进农村内需潜力的全面释放。
一、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设施保障欠缺,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首先,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条件影响,其交通运输、物流配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设施保障的欠缺制约了农村电商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效能低下,难以有效满足居民的寄递需求,快递进村出村存在各种现实性的困难和阻滞[2]。很多乡村小超市、卫生室、活动中心等能与物流企业开展快递合作的自有资源非常有限,且分布散乱、难以整合,由是则制约了村级物流服务的开展,为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使技术成本、时间成本等物流成本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快递行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严峻,快件单价有时都低于成本,这使物流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发展困难,不少企业为转嫁负担,一味压低派费价格,致使很多乡村快递网点无法有效维系经营,甚至出现乱收费等现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尚任重而道远。
(二)专业物流人才匮乏,长期存在人才缺口。物流行业在近些年来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却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这使其出现了大量的人才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匮乏,行业受此影响而出现了发展瓶颈。当前物流企业终端配送员工多来自农民工群体或搬运、装卸等岗位上的员工分流,他们缺乏物流配送相关的系统知识,对现代物流操作流程、技术标准等也不甚了解,对信息化物流配送方式难以适应[3]。加之物流企业在岗位划分上存在界限模糊等问题,这就使得人才资源对物流行业的影响更为凸显,物流企业人才荒问题普遍存在。诚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无法契合现实需求,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脱离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三)共配模式不够成熟,相关机制尚需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改进服务体验,物流配送的模式和方法得以不断创新。目前共同配送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对不同快递公司的包裹进行一体化的分拣、投递、签收而达到快件配送目的。在共配机制下,有实力的区域性公司发挥着主导性功能,其综合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末端效应的发挥。当前共配模式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运作机制尚未成熟,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共配服务商也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难以进行高效的信息共享,政府保障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使得共同配送平台构建存在诸多困难,共配模式的实施面临现实性困境。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路径
(一)加强资源统携整合,构建高效物流体系。
1.健全农村物流配送运营主体体系。促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构建一体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需培育多样化的农村物流运营主体,并加强主体间的联动协同,使其优势资源实现互补,在推动农村电商物流方面形成强效合力。
首先,需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扶植培育,打造具有较大发展规模的A类物流公司。增加旗舰类企业在行业中的比例权重,促进领军企业广泛开展与普通农户的联合营销活动,不断拓展产业链规模,为农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创设条件和空间,使其因之而获得更多收益,实现收入增值,进而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强大信心,提高参与产业链构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工商资本投资农村电商物流建设项目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制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来为工商资本的注入扫清障碍,针对现实性问题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使投资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无后顾之忧,从而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为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与保障。
再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使农村物流配送运营主体能在金融、税务、信贷等方面得到切实的助力扶持。构建合理的信用评价机制,保障运营主体获得平等的竞争权,在获取竞争资源方面不会受到歧视性干预。邮政物流应将“放管服”改革的理念方针落到实处,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来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的限制和干扰,持续改进和提高服务监管效能,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在发展农村快递末端业务、打通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资源支持。
最后,寄递企业在农村电商领域开展相关业务需积极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顺乘农村电商经济发展东风,加大对各项业务的创新拓展力度,通过整合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值[4]。
2.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商物流的规模化发展及“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诸多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环境条件所限,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还较低,这使得很多优质的农产品难以走出乡村,农村居民消费品运输配送难以满足实际需。鉴于此,急需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交通、水利、网络等设施的完善配置。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要将“四好”农村道路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仅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道路网络,更要加强农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使其能高效地满足区域出行的需求。对于物流网络节点的建设,应立足城乡网络联通衔接而构建网络仓配服务中心、分拨服务中心及配送中心,这些节点应形成县乡村三级结构体系,同时农村物流发展也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作为支撑。为此应加强农村宽带建设,为物流配送的资源共享、品质追踪等提供技术支持,使农村电商物流形成智慧化发展格局。
(二)强化物流、供销协同,全面推进快递进村。深入推进快递进村项目是解决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举措,该项目的实施要突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强化邮政的行业地位,使物流供销实现协同发展,进而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地推进快递进村。快递进村的范围应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以尽可能地实现对全区域的整体覆盖。
首先,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应分类型进行。中小企业可通过驻村设点、机构协作等方式开展农村末端投递业务,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提高寄递服务质量。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应积极发挥引导、组织功能,鼓励邮政企业加强与快递、供销,运输等多方主体的联动合作,使其在农村末端寄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保障偏远地区的寄递需求。政府还应为快递公司参与农村寄递业务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其合理的竞争权,使其可以平等地获取发展资源,进而为农村物流配送提供一体化服务。
其次,分步骤推进快递进村。在物流配送快递网络中,县乡村是三个基本的层级,其中乡镇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快件在乡镇进行分拣,然后再分村配送,这是最有效的派送方式,因此完善乡镇物流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集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快件搬运配送等为一体的农村小件快递物流系统,可有效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品质,保障“门到门”配送效率。
最后,邮政与快递企业应加强协同合作。通过签订物流承运配送协议等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为乡村电商提供物流接收、打包、运输等服务,行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使网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应设立村级邮递代投点,负责快件直接进村或邮寄到户,以解决快递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健全产品上行机制,促进物流电商联动。健全完善农产品上行机制有助于推进农村电商物流的全方位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应建立联动协同机制,加强行业融合,进而促进农村电商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
首先,应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使品牌形象与地域农业特色高度契合,只有形成强大品牌效应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具备覆盖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品牌打造是产品推广的有效途径,营构特色化的农业品牌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应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5]。当前农产品品质状况令人堪忧,已逐渐演变为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诸多食品品牌被发现存在各种卫生安全隐患,它们在卫生抽检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不仅影响了自身的销售推广,更动摇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弱化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事实上,农村物流及电商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可靠的农产品质量基础上的,质量过硬才可能打开网络销售渠道。为此应充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品质,通过构建产品追溯机制来全程监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配送等所有环节的运作状况,对农产品进行履历管控,使消费者可即时获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从而打消内心疑虑,提高对产品的认可度。
最后,农产品上行的实现对农户的能力与素质有一定要求,需要农户熟悉网络销售流程,对电商平台的各个功能板块有充分了解。但实践中很多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精力和时间有限,很难开展有效的产品网销活动,为此针对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引导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壮大农村电商的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基础,促进农产品的产销衔接,丰富农业上行途径,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四)增进多方融合协同,优化农村电商生态。物流与电商应不断提高协同融合程度,加强在商业、流通领域等方面的互动合作,通过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来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为农产品上行拓宽渠道。首先,农村的寄递资源应得到全方位的整合调配。邮政服务、快递服务、贸易流通等应共建共享农村物流配送终端信息平台;超市应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形成集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快递收发、客运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性业务结构,使农村的物流网点、实体超市得到大幅增加,同时形成规模庞大的互联网大卖场。多方主体藉资源共享及技术互通来提高农村电商物流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电商经济生态圈。
其次,应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智慧化农村物流系统,加大信息服务终端及相关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完善物流配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整合。为了提高农村电商物流的协同效率,县乡应在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安排二者融合的资源支持状况,如相应的土地使用规划等,使之能满足二者融合的切实需求。此外,县乡村电商和快递企业应加大对仓储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同时协同性提高快件配送能力,使业务范围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对乡村的全覆盖。
(五)完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产品流通效率。首先,要持续性地改进和优化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配置状况,对于冷链物流企业尤其是龙头性企业,应加大对扶持力度,使其有足够的资金能力来购置冷藏车及其它设备。要立足冷链物流的需求建设现代化冷库,藉此来保障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乡村应将冷链物流的发展纳入整体规划中,为之提供切实的政策、人力等资源支持,同时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信息技术向冷链行业的渗透融合,以此来提高冷链物流的智慧化水平[6]。其次,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互动联系,通过创新业务形式、拓展业务范围,来实现与农产品主产区的直接对接。物流企业应具备先进的预冷保鲜技术、低温包装技术等,可以实现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产品进行封装发售,同时物流企业可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共建农村物流服务站,开展一路鲜、快递到家等特色配送服务,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体验感。最后,建设加工配送中心,藉此强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保障供应链中信息流转的畅通,防止出现断裂情况,有效提高供应质量。
(六)重视物流人才培育,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物流行业发展方兴未艾、欣欣向荣,但专业人才培育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目前高校人才输送难以满足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尤其对于农村物流专业来说,其往往有着较大的劳动强度,而可获取的利润却远不及城市物流,因此农村物流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为薄弱,人才引进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部门应基于地区现状制定人才引进与培育的系列优惠政策,如给予房租补贴,减免税收等,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职业环境,改进基础设施条件,使更多在物流管理及网络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专业人才选择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物流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来引进复合型、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同时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活动,丰富企业员工的物流知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其实操水平不断提升。物流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及人才队伍发展,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通过情感留人、思想留人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企业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厚植员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
结语
乡村振兴建设优化了农村发展电商经济的宏观环境,同时也为农村带来了丰富的政策资源支持。在此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逐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与之相应的物流配送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态模式。但农村受基础设施条件、地理环境状况等所限,其物流体系建设尚存在诸多困难,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基于农村现状而创新物流服务机制、提升快件配送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寄递需求,且有助于释放农村内需潜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