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01田冰洁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师资

刘 倩,田冰洁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 保定 07105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力量源泉。教师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用自己的认知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而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加强“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概念的提出

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识育人。因此,高校不但要重视教师的师德素养,还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学术前沿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这其中涵盖思政、专业、科技三个层面,即培养“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教师。高校应在师资培养过程中着重从提升教师认知水平、专业技能和科技思维等方面开展工作。

1.提升认知水平,涵养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教师的认知不够高、知识储备不充足、视野不够宽,都将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实现自我优化,从而能够讲出、悟出符合大“道”的发展逻辑和趋势。

2.提高专业水准,拓宽专业育人手段

教师专业能力不仅包括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全局观念,能够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高效的方法将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做到因课施教、因材施教、因场施教。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知识讲清、讲透。

3.注重科技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过程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区块链思维、大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思维等先进的科技思维,具备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去培育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

二、高校“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现状

目前在“二级学院办大学”的推动作用下,高校师资培养主要立足本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高校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培养对象不够精准,培训针对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高校招聘大量青年教师,因此部分高校将师资队伍培养的重点放在了对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对其他教师的关注度,对其它有培训需求的非青年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同时,部分高校开展针对全体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次数较多,这种“一锅烩”的方式影响了教师对信息的精准接收,针对性不强。

2.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训系统性不足

部分高校过多关注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对教师的职业发展缺少明确的规划和指导。目前,一些高校没有针对教师职业发展需求设定师资培养目标并制定系统性的师资培养计划,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足。高校开展培训的系统性不强,无法满足教师个人多方面发展需求。

3.培养效果不够显著,培训成效反馈不足

通过日常学习,部分教师对于思政和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存在对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楚、运用不得当等问题。同时,高校大部分培训仅仅停留在组织开展阶段,缺乏对培训成效的及时跟踪。高校各类培训对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评估。

三、PDCA循环模式运用于师资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PDCA循环是一种有效控制管理过程和工作质量的方法,最早由休哈特提出,后续由戴明予以发展,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由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阶段、不断循环形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一系列相互独立却互相制约的管理环组成,具有动态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优势。而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就是一个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效果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与PDCA循环的实质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模式,分步骤、有计划、分层次、高效率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助于构建师资队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师资队伍培养水平的阶梯式持续提升。

四、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我们根据PDCA循环理论,将“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按照循环的四个阶段分成八个步骤进行。在该循环中,我们运用P(plan)计划,拟订目标;运用D(Do)执行,实施方案;运用C(Check)检查,监督效果;运用A(Action)改进,对效果进行总结反思,发现存在的漏洞并逐一完善,最终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阶梯式进步及持续提升。

1.计划阶段(P)

P(Plan)计划阶段是指方针和目标的确定,因此在这一阶段,高校要明确教师发展定位,依据符合学校教师发展需求的理念,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培养目标。在计划阶段,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首先,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师资结构数据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目前高校在“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思政”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意识认知水平不高、课程思政不够深入等;“专业”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积累不够、教学方法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等;“科技”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前沿科技运用不充分等。

其次,分析原因。我们利用鱼刺图分析法从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管理因素层面主要是学院针对教师需求开展的培训不够精细化、基层教学组织带动作用发挥不足、激励制度和监督保障制度未成体系、压力传导不足等影响;在环境因素层面主要是文化建设助力效果有待提升、传帮带的效果不明显等影响;在教师因素层面主要是教师主动性不足、教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有待提升、认知水平不够高等影响;在学生因素层面主要是受到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目的和主动意识等影响。

再次,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从目前师资队伍培养的角度看,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教师层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思政”因素;学科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课程改革实践与创新能力等“专业”因素;创新动力、前沿理论运用能力等“科技”因素,以及管理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最后,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高校需要结合以下建议制定措施和行动计划。一是选定学院需要解决的师资培养问题,主要包括“思政”层面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师德师风培育等内容;“专业”层面的知识水平培养、教学方法培育、科研能力培养等内容;“科技”层面的信息技术前沿讲座、信息素养培育等内容。二是确定目标。高校可以围绕“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要求,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即对于行政人员、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专任教师等,结合学院发展方向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依据领导情境理论,根据教师能力和主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为能力弱且被动工作、能力强但被动工作、能力弱但主动工作和能力强且主动工作。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可以从教师无意识且不主动做的阶段,经过培养与培训,逐渐实现意识从无到有、能力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最终实现“无为而治”的终极目标。三是结合“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目标制定计划。针对思政、专业和科技三个层面,高校可以将培养需求和学校学院的长远规划相结合来制定计划,主要包括分层培养和分类培养两大类。其中分层培养主要是按照“思政”“专业”和“科技”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进行划分,包括“思政”目标下的理论与业务学习计划、师德师风教育研讨活动等;“专业”目标下围绕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发展沙龙、学术能力提升计划等;以及“科技”目标下的前沿讲座、信息素养培养计划等。分类培养包括新进教师培育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三困”(教学困难、科研困难和心理困难)教师能力提升与帮扶计划、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能力提升计划、行政人员综合能力提升沙龙等方案。同时,高校在明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培养对象、选择培养方式、明确培养内容、评估和完善培养计划。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提升规范性,实现监管机制,提升培养效果。

2.执行阶段(D)

D(Do)执行阶段是指根据前一阶段制定的计划,高校可在理解培养计划的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执行,强化执行力度,及时调整师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培养活动按照计划执行,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确保培养质量。

执行阶段就是执行计划和措施。首先,高校要确保将培养目标传达到位,确保教师能够根据个人需求有目的性的参与各项培训。其次,高校要合理安排培训环节,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对象、活动形式等内容,将P阶段计划中的每一个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明确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计划的实施和落实。同时我们要做好教师培养运行过程监控,使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3.检查阶段(C)

C(Check)检查阶段是指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检验和评估实施效果。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依据学院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目标,对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测量和评定,从而评判出结果与目标是否相符,哪里还存在差距等问题。

在检查阶段,高校为全面了解计划和各项措施的实施是否真正满足了教师的需求,能否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高校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形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例会、座谈会等方式,获得培养效果的反馈,及时掌握教师学习效果和需求;其次,高校应检查教师培养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将完成情况与培养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未达到目标,则要进一步查看计划是否按进度开展、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需改进等,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计划或培训过程进行调整。

4.改进阶段(A)

A(Action)改进阶段是指新工作的实施及标准化,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我们应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避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改进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总结经验并推广。通过科学分析反馈结果,我们对项目实施进行总结,针对其中效果好、认可度高的举措形成完整的方案流程,纳入体系之中,进一步充实“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培养平台建设,为今后的师资培养形成标准范式并推广。

二是我们要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反映到下一个循环中持续改进。

总之,在“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我们运用包含“调研—计划—实施—评价—改进”等步骤的PDCA循环模式,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师资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师资队伍培养效果,也为今后高校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提供了路径支持。

图1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思政+专业+科技”复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路径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师资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