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3-02-28尹晓琳

公关世界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引言产教融合

尹晓琳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还存在培养机制不健全、不符合产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岗位要求匹配度低等问题。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进行探究,并对产教融合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策略,为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精准衔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引言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改革须深化产教融合[1]。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发展专业特色的极佳手段,已有众多高职院校积极应用产教融合模式,取得的应用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高职院校还应继续保持对产教融合的应用热忱,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创设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负责供应高技能人才,产业负责创造社会财富,产教融合可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化成技术密集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产教融合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可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后,高职院校也可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促进高职人才优质成长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为首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累积丰富的经验,深入理解知识,才可成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必然需和产业相对接,而产教融合便是极佳的人才实践平台,可促进学生紧密衔接理论和实践,有效锻炼实践能力,与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相符合,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极为有利。

(三)促进产教共赢目标达成

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过程中,由企业负责提供先进技术以及市场信息,职业院校负责结合市场需求精准培育人才,在充分利用校园外资源的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校企深度合作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进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在良性循环之下推动产教共赢[3]。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

纵观如今高职院校的现状,大部分院校都已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实践工作。从人才培养机制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下述几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开展过程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相对广泛。订单式指的是校企针对人才培养问题签订合作协议,高职院校结合企业所需人才要求组建对应的教学班,并制定相匹配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校企共同设定的考核后即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在该模式之下,学习、实习都是分阶段开展的,时间安排更为灵活,高职院校还可结合企业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融入到教学中,还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成为学生的实习导师[4]。但校企选择不公平,是该模式应用最大的问题,合作企业有优先选拔学生的权利,学生却失去了选择权,若学生在考核时没有通过,还需重新寻找工作。

(二)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也是产教融合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的模式,组织学生分周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边学习边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但该模式也具有校企选择错位的现象,企业为缩减成本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未充分考虑岗位匹配度等问题。而高职院校原本就希望利用工学结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但现实和理想却有着较大的差距。

(三)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日益深入的同时,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是基于其他两种模式之上的升级优化。校企两方都是培养主体,企业需在高职院校招生时就开始介入,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指导等工作。校企双方结合人才需求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该模式也存在主体责任不明晰、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把握好政策的机遇,积极实践产教融合模式。已有部分高职院校结合专业人才特性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还面临一些困境,还需继续实践与总结经验寻求突破。

(一)政策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权责不明晰

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且达成目标需采用产教融合模式,这已是社会达成的共识。但是产教融合在实施时,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并未明确规定合作方向、合作方法,导致校企合作过于形式化。与此同时,尚未明确人才培养参与主体的权责。尽管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国务院与教育部都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支持,但对于企业、高职院校在具体工作中的权责以及利益问题却并未明确。此外,因缺乏完善的执行政策,校企双方在某些时候会敷衍了事,而产教融合的效用也随之降低。总的来说,行业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够突出,如今让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是产教融合应着重突破的问题[5]。

(二)企业利益不明显,产教融合参与动力不足

企业在产教融合参与过程中,需投入的资金与精力众多,若是无法从中获得利益,便会降低参与的积极性。尽管某些企业已和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但具体合作中企业并未深入参与高职院校教材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也是由高职院校独自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订单式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大规模企业已有相对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人才配置更加科学,产教融合的参与意识较低;而小规模的企业财力较为有限,并未做好长远规划,即便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但由于财力物力局限性,无法加入到职业教育行列中去。这便使得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整體的工作参与流于形式。此外,企业和高职院校分管的部门不同,部门间联系不足,难以呈现产教融合的利益,使得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动力。

(三)高职院校运营管理经验不足,产出项目难以有效落实

高校以往都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缺乏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管理条理性不足,频繁出现突发情况,导致在摸索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仅靠着满腔的热血以及理论知识开展的产业实践活动,会出现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消耗之后依然难以产出有效成果的情况。产出的项目大多都缺少实效性,难以真正落地,产业基地在此现象之下,很难长久健康运营,对教学实践起到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和产教融合目标的实现有着较大的差距。

(四)法律法规约束不足,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

对于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国家已颁布政策文件对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责任作出规定,但并无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双方责任落实进行约束。高校教育目标不同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两者虽然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实施方向及落脚点都不同,使得双方关系难以保持稳定。企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院校兼顾专业素质培养,容易使得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差,也会相应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五)实习评估体系不完善,教师工作压力偏大

产业基地的建设基本都是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性进行的,参与的人员几乎都是校内的教师。任何教学原本就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尽管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产业管理经验严重不足,还需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制定产业基地工作内容及评估机制,使其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尽管教师也非常希望专业获得有效发展,但独立构建评估机制会让其无从下手,加之专业经验缺失,个人精力有限,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延伸产教融合路径

各级政府必须将宏观调控职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结合地方产业优势颁布政策文件,鼓励各地金融机构加入到产教融合项目当中,不断延伸融资渠道,为校企的产教融合建设广阔平台,保障各项政策都可顺利落地,使得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着更高的参与度。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需结合产教融合政策方针制定试点工作流程,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激励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塑造榜样企业,由点到面不断强化推广宣传作用[6]。

(二)不断优化机制体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知,优化管理制度对产教融合可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校企合作制度措施不足,使得产教融合有着较为明显的积极性不对称问题,高职院校参与动力充足,企业行业普遍缺乏参与热情。因此,为使得校企深度融合,需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产教融合配套政策,明确校企在产教融合中的权责,使得校企都可长久保持参与动力。一方面,需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优化,确定校企在合作过程中的使命及任务,在制度层面为产教融合提供强大保障。另一方面,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高效管理。由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联合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在职能部门的统筹指导之下,保障校企合作的质量。

(三)探索多元办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提升

首先,通过打造专业化的育人平台,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工作,借助共同育人实现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其次,促进教学和生产精准对接,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来制定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有效锻炼,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力,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结合企业与市场的发展需求来设定培养目标,切实通过理论和实践紧密衔接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再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骨干加入教学活动,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促进科研创新,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锻炼提供有效指导,让学生毕业后可快速成为企业骨干,消除就业难与用工难的矛盾。最后,鼓励社会资本一同参与教育设施建设,并为人才培养机制的运作管理出谋划策。政府需紧密围绕校企合作需求,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允许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并具有相应的权利以及可获得合理的利益,由此可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

(四)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目标的达成,仅靠任何一方必然是不够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需对院校和行业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推进建设产教融合交流平台,鼓励优质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产业动态及人才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培养标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中,为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强大的支撑力。行业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管控,将自身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真正融入行业发展动态、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内容,将企业文化的无形育人作用有效展现出来。

(五)始终以产出为导向,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对产出成效引起重视,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可选聘合作企业中的具有责任心、业务水平较高的优秀人才成为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并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划制定、考核标准设定等工作落实时引入行业专家参与,并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到企业兼职,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工作方向。只有人才的双向融资,师资的高度共享,才可为优秀人才的培育奠定扎实的师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旨在激励各高职院校积极加入产教融合的实施阵营中,也在制度层面为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但从各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给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知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把握好各项政策的机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企业沟通协作,主动适应行业变化,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育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动员政府力量,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本文系1.邯郸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3176);2.2022年度邯郸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校院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2YB07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A/OL]. [2022-12-21]. https://www.gov. cn/zhengce/2022-12/21/content_5732986.htm.

[2] 肖梅,陶再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困境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23,(02):149-152.

[3] 郭力,徐瑞超.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探索[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6):10-12+16.

[4] 胡万山,叶琳.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J]. 现代教育管理,2022,(10):82-89.

[5] 艾丽容.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3):11-13+42.

[6] 宫斐. 高职新商科产教“五重构、五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与路徑[J].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34(03):87-93.

(作者单位: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引言产教融合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视角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国企会计管理体系创新方案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线性代数复习策略
提高小学低段课堂写字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