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2023-02-28

陶 季 邑

(暨南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广东 广州 510632)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晚清名臣张之洞及其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时,往往忽略了其对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影响,而在研究孙中山革命理论的思想渊源时,又往往忽略张之洞的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为此,笔者拟就张之洞的思想能对孙中山产生影响的原因、表现等,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孙中山的原因

民国初期,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1866—1925年)在从事反帝反封建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晚清名臣张之洞(1837—1909年)的思想影响,主要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及军事将领,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影响力极大。张之洞在当时众多重要政治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先后成为清流健将、抗法主帅、洋务殿军、新政主角、中枢重臣,等等。尤其是在1889年至1907年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张之洞在自己的辖区内全面实施新政,成为当时全国的楷模[1]。这位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名臣和功臣的思想,不可避免会对比其年代稍晚的孙中山产生一定的影响。1900年春夏,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不足六年的孙中山曾试图联络两广总督李鸿章策动两广独立;当年8月之前,孙中山对湖广总督张之洞亦曾寄托希望,希望其能策动两广独立。此外,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昌时,还称赞张之洞在湖北实施的新政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储备了人才条件[2]。

其次,孙中山注重研究中国的历史,注重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并力图从中吸收一些对民主革命事业有所裨益的养分。毛泽东曾评价: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有一种宏伟的气魄”,“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3]。自然,注重学习又能经世致用的孙中山自然不会错过对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这位“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2]的思想进行剖析,然后努力从中寻找一些值得自己借鉴之处。在孙中山看来,张之洞的一些思想及其实践经验值得他们这些国民革命家有所选择地进行借鉴与参考。

再次,张之洞的思想能对孙中山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与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有关。19世纪末,中国维新派将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致使维新思潮得以发展为政治运动。但以“西太后”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致使戊戌变法惨遭失败。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维新思潮不得不让位。历史进入20世纪初,时代呼唤政治新人以革命方式来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者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他们既继承了维新派人物包括张之洞的一些观念①,又发展了他们的一些思想,终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张之洞的思想能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由张之洞的重要历史地位、孙中山的务实开放观念及当时的时代要求等诸种因素决定的。

二、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孙中山的表现

民国初期,孙中山在繁忙的革命活动中既顺应世界潮流,又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形势,还注意研究并借鉴拥有朝廷大吏和士林学者双重身份的张之洞的思想。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四个方面。

(一)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张之洞的政治思想极其丰富。清末,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势,张之洞提出了不少政治主张以助晚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这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社会均有深远影响。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接受西洋各国的先进技术、立学之法及学校之制。孙中山在一定程度上受“中体西用”论影响,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从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是,孙中山并不一定是直接受到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因为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4]190之前,亦即19世纪60年代初,“中体西用”思想业已出现[5]。所以,关于孙中山对“中体西用”思想的接受是否直接承继于张之洞,学界对此尚有争议。

从现有史料看,张之洞的政治思想里另有两点直接影响着孙中山。

其一,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12年9月11日,广东旅京同乡在北京南横街粤东新馆开会,欢迎孙中山来访。据当时上海《时报》报道,海口人陈治安在会上说:“若欲整顿,非将琼州改为一省不可。但一切行政之费,非得中央政府扶持及借外债不可。此事望孙先生帮忙。”佛山人梁士诒见状,便说:“昨与孙先生谈及此事,今日又得琼州陈君为之萌芽,诸君如以为然,则请研究此问题可也。”孙中山于是起而回答说:“今为边防起见,宜将琼州另立一省。”[6]可见,梁士诒和孙中山在9月10日业已谈及“将海南建省”一事,因此陈治安次日提及此事时,孙中山遂表态说:“宜将琼州另立一省。”换言之,孙中山、梁士诒和陈治安几乎同时主张“将海南建省”②。随后,孙中山与梁士诒等人联名将《琼州改设行省理由书》提交给国会,信中说:“前清时代,张之洞督粤时,尝倡琼州改省之议,后岑春煊督粤,亦有是议。夫以前清因循苟且,尚因琼州地理重要,不能漠视,况民国成立,凡百设施,在发奋有为之时代乎?”“民国百度维新,行政区划宜亟改良,以固边防而启利源,兴文化而奖殖民,乞诸位先生赞成琼州改设行省。琼州幸甚,民国幸甚。”[7]从孙中山论及“将海南建省”的几点理由,可见孙中山直接受到了张之洞督粤时“倡琼州改省之议”的影响,当然亦受岑春煊督粤时“有是议”的影响。孙中山颇期望将琼州改省“以固边防而启利源”,虽然壮志未酬,但是顺应了近代海南地区发展的大势,反映了海南人民的呼声,为后来1988年4月海南省建立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其二,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这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之洞先后担任过文渊阁校理、国子监司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务,他提倡为官执政要直言进谏、为民做主,他自己亦以身作则。1876年—1879年,张之洞在北京担任文渊阁校理期间,逐渐成为“清流派”代表。据《清史稿》记载:“之洞喜言事,同时宝廷、陈宝琛、张佩纶辈崛起,纠弹时政,号为清流。”文中所说的四人就是清末有名的“清流四谏”,他们在民众中享有“遇事敢为大言”和“恤民”的良好口碑。1879年,张之洞担任四川学政时,该省东乡发生一起官兵滥杀平民的惨案。由于负责此案的官员推诿塞责、不敢碰硬,加之封建官场官官相护,所以此案一直未有定论,导致民怨沸腾。张之洞了解此事后,连上三折,大力呼吁重新审理此案。在张之洞的奏请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清廷只得认真办理,严惩涉案官吏,最终还冤死平民以公道[8]。张之洞还牢记“君明则臣直”等“古人之言”,在1879年向光绪皇帝建议“朝廷乐闻直言”[9]。值得一提的是,在任两广总督期间,张之洞于1887年10月在广州创办广雅书局,书局里专设一间“十先生祠”,以祭祀清朝谏臣。张之洞为该祠题写匾额“抗风轩”,意为褒扬此十位谏臣有风骨,能抗君主[10]7。

1921年3月20日,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发表关于五权宪法的讲演,论及历史上的弹劾制度,评价一些谏臣面对“君主有过”,敢“冒死直谏”,“风骨凛然”。其中他就提到张之洞设立“十先生祠”一事,说:“记得广雅书局内有十先生祠,系祀谏臣者,张之洞题有一额曰‘抗风轩’,言其有风骨能抗君王的意思。”[10]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仍然受张之洞“为官执政要有风骨”思想的影响。而且,孙中山在继承中还有所发展。五四运动后,孙中山认为,在君主专制时代,整个国家乃由皇帝一人主宰,大部分官吏都是君主的“鹰犬”,高居于民众之上,任意为恶,部分正派官吏敢于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众受益;而在人民国家,根据西方“主权在民”的观点,中国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则是人民的公仆[10]60,所以,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行政官员不能仅停留在以前使民众有所受益的层面,而应为国民尽忠竭力[10]63。在实际行动方面,晚年孙中山与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的人员交谈,常说“干革命只要有勇气,什么事都能做到”,鼓励大家在北洋政府官员面前要“勇敢些”[11]。孙中山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其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当时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

以上两点可从不同角度说明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对孙中山有一定的影响,从中亦可见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重要政治家之政治视角的宽广。虽然张之洞忠于朝廷、力图维护封建统治,孙中山全心推翻清廷、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两人都心系国家和人民,后者对前者的积极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值得后人称赞。

(二)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张之洞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工农业、商业及交通建设方面,当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激发了晚清经济的发展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经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其中“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2],说的就是张之洞对中国钢铁工业的贡献。

从现有史料来看,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中主张自行设厂包括自行建铁路以维护国家利益直接影响着孙中山。

甲午海战以前,张之洞鉴于晚清贸易出现大量逆差,同时颇受李鸿章办厂须“由我自主”思想的影响,所以在利用外资兴办实业时主张“自行设厂”以有效抵制洋铁出口。张之洞经济思想的宗旨是,通过引入西方的先进机器和工业生产手段,充分发掘本国资源,广兴农、工、商、交通等实业建设,以达到“塞漏厄、裕民生、固国本”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即“自强之本,以操汉在我为先,以取用不穷为贵”“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13],这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孙中山曾以张之洞自行设立汉阳铁厂这一典型案例来论证张之洞自行设厂能增长民族自信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亦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觉醒的重要标志之一。孙中山对张之洞此举啧啧称赞。1912年3月31日,他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表示,昔张之洞设立汉阳铁厂是想自造铁轨的。孙中山在此演说中还提到张之洞几年后又议筑芦汉铁道,不想借外债和购用外国材料[14]39。1912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宴会的演讲中称赞张之洞自行设立的汉阳铁厂为国家生产出大量钢铁从而有助于全国铁路建设,他说:“办(铁)路之要,首在预备材料。今汉阳厂每日所出铁数百吨,以全国铁路论,非有此汉阳铁厂不可。”[14]196

孙中山不仅受张之洞自行设厂以维护国家利益思想的影响,而且在继承中还有所发展。进入民国后,孙中山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有助于振兴中国实业。1912年4月17日,他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中表示,贫穷中国要想“振兴实业”,“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14]62。1912年10月22日,他在南京国民党及各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又提及,“现今世界日趋于大同”,所以任何国家包括中国都不能“闭关自守”,只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当然,在“开放门户”时,“仍须保持主权”[14]188。孙中山的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民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可从一个角度说明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对孙中山有一定的影响,从中亦可见两位重要政治家在谋求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大智慧,具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值得后人批判性地学习。

(三)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张之洞的军事思想颇为丰富,如倡导军事制度改革、编练新军、修整军备、设兵工厂自筹枪炮、加强海防建设(包括造兵轮、办理水陆师学堂以提高官兵素质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等),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晚清中国军事制度的近代化,其中一些思想对孙中山有一定的影响。

从现有史料来看,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中重视军工制造企业直接影响着孙中山。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力图使中国军火能自产自足,为此他特别重视创办军工制造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军工厂就是湖北枪炮厂。该厂系张之洞于1892年在汉阳主持创办,1894年建成,1908年更名为汉阳兵工厂。民国初年,孙中山十分称赞张之洞创办的这家兵工厂。1912年4月12日,孙中山在武昌黎元洪欢宴席的谈话中说,汉阳兵工厂是“国家军事的重要依靠”,“素来制造精良,成效卓著”。孙中山主张今后将此厂“必须恢复、扩充”,还说他“将访晤华侨巨商,募招巨款,力争迅速开办”[15]185。孙中山与张之洞一样,重视军工制造企业,这对强化当时国家的防卫能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可从一个角度说明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对孙中山有一定的影响,从中亦可见两位政治人物在谋求国家军事发展方面有宏伟计划,在军事思想上具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值得后人借鉴。

(四)张之洞的文化教育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其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样丰富。其一,他主张并大力兴办教育,改造旧式书院,兴建新式学堂,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商业中学堂(今湖北经济学院前身),湖北武备学堂,等等。其二,他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办学方法与教育体制,重视青少年教育、师范教育及职业教育,注重各行各业的职业培训。张之洞为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基础,其中一些思想对孙中山有一定的影响。

从现有史料来看,张之洞的文化教育思想中兴建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直接影响着孙中山。

张之洞于1897年向光绪皇帝建议:“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材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当此时势多艰,自当开设武备学堂,以储将材而作士气。”他要求在武昌兴建湖北武备学堂[16]412-415,此建议被清政府采纳。1898年,他在《劝学篇》中又说,“教武备学生之法”之一是“学堂”,“学堂讲军械理法、地理测绘、战守机宜、古来战事”[4]186。事实上,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兴建了多所新式学堂包括武备学堂以“教育人材”或“储将材而作士气”,这对孙中山产生了影响。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 年4月访问武昌见黎元洪,睹物思人,发现正是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为辛亥首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准备了人才条件,所以孙中山由衷地感慨说:“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2]孙中山所说的“楚材”即湖北新军,他们是从张之洞兴建的新式学堂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辛亥年在武昌军营发动新军起义[2]。可以说,张之洞兴建的近代学堂即新式学堂对辛亥武昌起义的成功起到了积极作用[17]。所以,孙中山高度赞赏张之洞兴建新式学堂以培养人才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当然,孙中山早就有要在中国兴建新式学堂的思想③,但张之洞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尤其是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使孙中山在民国初期主张兴建新式学堂的愿望更加迫切。1912 年4月在访问武昌时,孙中山就武汉的建设诸问题向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建议:“应当注意培养”湖北女界人才,还要多办新式学堂,如“创设鄂州方言学堂”,等等。孙中山还表示,自己将叮嘱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次女孙琬帮助湖北办学[15]185。对于孙中山的建议,黎元洪表示感谢,一一采纳[18]。民国初期,全国各地陆续兴建起多种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与孙中山当时提倡兴建新式学堂不无关系。而孙中山民国初期提倡兴建新式学堂以培养更多新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张之洞兴建新式学堂“造成楚材”思想的影响,从中亦可见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位重要人物在谋求国家文化教育发展方面同样怀有长远大计。

三、结 语

综上,张之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思想在民国初期对孙中山业已产生一定的影响。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有助于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主张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张之洞的此思想,鼓励革命者或行政官员要有勇气,勇于为国民尽忠竭力。经济上,张之洞提倡自行设厂以“塞漏厄、裕民生、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军事上,张之洞重视军工制造企业,兴办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恢复该厂并扩充其规模。文化教育上,张之洞认识到新式学堂的重要作用,主张兴建新式学堂,尤其是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尤其是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更使孙中山提倡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新式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民国初期孙中山的一些思想乃至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张之洞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在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中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当然,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孙中山受自身的阶级立场以及所处时代等因素限制,所以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孙中山关于张之洞思想的某些说法失实。如孙中山民国初期认为,张之洞在筹建卢汉铁路时“畏借外债”,所以设立汉阳铁厂“自造铁轨”,但“屡经失败”,最后到盛宣怀接手时仍然要举借外债,亦即向比利时借款以修筑卢汉铁路,这就错失了发展时机。孙中山感慨道:“中国知金钱而不知时间,顾小失大,大都如是。”[14]39其实,起初兴建卢汉铁路时,张之洞鉴于国家财政困难和国内商界缺乏巨款,所以不仅不“畏借外债”,反而极力主张必须借外债以兴建卢汉铁路[16]425。因此,孙中山说张之洞在筹建卢汉铁路时“畏借外债”,此说法失实。当时,比利时、美国和英国曾主动向清政府表达为卢汉铁路工程提供借款的意向,其中尤以比利时的意向最为突出。考虑到比利时是小国,与世无争,所以张之洞认为中方宜向比利时借款。1897年5月,中比双方公司在武昌签订了铁路借款合同。7月,比方要求加立续约,显得贪得无厌,张之洞被迫答应,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协议,此次中方作出了重大让步。但到11月,清政府就胶州湾事件与德国交涉,比利时趁机再次提出修改借款合同的要求。面对这场棘手的交涉,张之洞最终采取束手旁观的态度,后来这场交涉转由盛宣怀与比方协商处理[19]。总之,张之洞在筹建卢汉铁路时起初决不“畏借外债”。至于孙中山由此说张之洞“知金钱而不知时间,顾小失大”,这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其二,孙中山曾对张之洞寄托一些幻想。一是,孙中山曾想通过其友人劝说张之洞为振兴亚洲作贡献。1897年8月,孙中山在给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笔谈残稿中说:希望阁下到中国往见张之洞时,“可直以兴亚之策说他”[15]34。二是,孙中山还曾幻想张之洞策划两广独立。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前,孙中山想“如时机许可”将去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张之洞[15]56,希望他们策划两广独立。事实上,张之洞本质上还是忠于清朝的,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仍能苟延残喘,张之洞遂下令对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进行残酷镇压,孙中山至此对张之洞的幻想才最终破灭。

其三,孙中山直接受张之洞思想之影响主要是在五四以前,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张之洞的一些主张,诸如:政治上,“将海南建省”,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经济上,自行设厂以维护国家利益但并不排斥利用外资含外债;军事上,重视军工制造企业,兴办汉阳兵工厂;文化教育上,重视新式学堂的作用,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等等,这些主张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进步的,若被孙中山继承到五四以后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可为其晚年革命理论即其当时所谓的“革命学”[15]379增添一些新内容,晚年孙中山“革命学”的内容将更加博大精深,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将进一步增加,后人对其评价将进一步提升。但是,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却很少提到张之洞,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亦即孙中山的黄金年龄和革命黄金时期也基本未提及他。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谈及近代中国工业时曾提到张之洞,对其给予肯定[12]; 习近平总书记亦说张之洞是有改革观念的一个人[20]。

尽管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是次要的,对于这位民主革命者来说,亦属难免。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这既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尤其是民国初期的孙中山)的思想拥有丰富的渊源。

注释:

①关于张之洞是否是维新派人物,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分歧。笔者在此采纳历史学者茅海建先生的观点:张之洞赞同变法,是新派人物,是中国近代的转型人物,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又是最有远见的政治家。

②有学者说:“首倡海南建省者应该是海南琼山人陈治安。”笔者认为,此说法尚需作进一步论证。

③孙中山于1889年致书洋务派官员郑藻如,提出改良想法,建议多办学堂。1894春,孙中山撰写《上李鸿章书》,向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清政府应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以利于治国经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