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3-02-28陈明霞
陈明霞
摘 要:《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意识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小学生由于心智与阅历的缺乏,往往很容易忽略安全问题,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 。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安全意识,即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加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树立小学生对安全意识的敬畏心理、制定适宜于小学生的课程内容、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融合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与保护能力以及提高体育运动器材与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目标。
关键词:安全意识;小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2-0246-03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与文化课而言,也是同等重要。体育课是小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可以在繁重的文化课后得以放松玩耍。由于体育课不可避免需要运动,小学生因年龄有限,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容易在运动时发生碰撞、跌倒、扭伤、拉伤等意外情况,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不可否认,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培养确实存在难点,主要原因有小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够、体育教师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足、体育教学器材更新不及时等。这就使安全意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并且结合当下“阳光教育”理念,安全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與基础。小学生本身处于身体的成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还在逐步建立中,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发生意外,容易对身体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同时对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或者运动产生抵触甚至恐慌情绪。这就与体育课程开设的初衷相违背。
1.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目标第三条指出:要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由于体育课堂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课堂中的安全事故逐渐演变成影响学生积极锻炼,教师放手施教。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课堂行为准则,是保障体育教学工作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向小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应当怎么做,为小学生在心里定下一道红色警戒线,不得逾越,不得违反规则。
例如,体育教师带领小学生跑步热身时,要求小学生两人一排排队跑步前行,路上不许交头接耳,更不许打闹与嬉戏。必要时,可以在跑步过程中喊喊口号,帮助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再如,排队时必须快速站队集合,并以某个同学为标准看齐,避免散漫拖沓。有时需要请假或说明时,必须报告,禁止擅自离队掉队。对于表现不好的小学生适当惩戒,比如自由活动时罚站10分钟,或者到台前表演节目。通过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可以做到习惯成自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2.加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
安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加强巩固,这是一个长期且动态的发展过程。尤其对年龄与阅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安全意识,就不得不从日常的体育教学环节中入手,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更为基础的是,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认真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工作。只有先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行为。
例如,在开展足球运动时,很多小学生日常观看球赛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滑铲、倒挂金钩的动作,觉得非常酷炫,也喜欢在踢球拼抢时实施。这些动作即便是专业足球运动员都不一定能拿捏好分寸和力道,更何况小学生。因而在足球运动开展前,体育教师一定要多强调安全意识,事前禁止一些危险动作,并时刻关注绿茵场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发现苗头及时制止与批评,并且再次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再如,很多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前并没有热身的习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热身的意义,也因此容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扭伤、拉伤。虽然不一定会发生大的事故,但这也是体育教师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的。对于这种问题,体育教师应为小学生普及热身的意义,教导小学生积极做热身活动,学会做热身活动,养成做热身活动的意识与习惯,这样才能减少受伤发生的概率。还有一点是许多体育教师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放松运动。在体育教学中放松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目前有部分体育教师忽略了放松环节,学生更没有意识,也没有养成运动后自觉放松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安全也是有影响的。教师引导学生养成热身和放松习惯,能够有效预防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更能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升身体素质,更好地学习。
3.树立小学生对安全意识的敬畏心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愿意挑战一些新奇或者危险的事情,安全意识相对单薄,对安全隐患缺乏辨别能力,做事很少考虑后果,除了因为其年纪小、阅历少,更重要的是分不清轻重,无法预料到后果的严重性,缺乏一定的敬畏之心,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比如在同学起身时抽走板凳;又或者伸腿绊住同学,感觉好玩有趣,却想象不到可能引发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三令五申安全的重要性,做好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仍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让小学生能给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当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网络上寻找真实案例,尤其是一些法治类宣传案例,因为这些案例真实、生动,具有代表性,更能深入小学生的心,让他们加深印象。通过视频观看的方式,可以将受害者的真实伤害对小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巨大冲击,同时通过对受害人的心理、行为后果的叙述,让小学生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引以为戒。基于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对树立安全意识的敬畏心理刻不容缓。
4.制定适宜于小学生的课程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体育锻炼是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用心地去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结合实际的客观条件,合理制定课程内容,避免照本宣科或者想当然的方式备课。尤其对一些不适宜让小学生去尝试的运动一定要尽量避免,以免对小学生引起损伤。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体间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的体质及体育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的小学生可以轻松完成既定的目标,甚至超越既定目标,而有的小学生可能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很难完成目标,因而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调查工作,可以分小组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也可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制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逐步提升每个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切勿过分强调一个班级的达标率,而盲目制定目标。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和班主任或者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如有学生有特殊的身体或者心理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体育训练的强度和体育活动的时长等,以免这类学生完不成教师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出现身体或者心理上的损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5.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已亟不可待。从小学生参与体育状况调查发现:近些年来,随着文化课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虽然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带来了优质的物质生活,但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却呈现下滑的态势。很多小学生在速度、耐力、敏捷度、身体协调性方面出現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运动少。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环境抗性,体育教师需要适当安排一些体能训练与测试,帮助小学生增加肌肉的力量。通过一些跑、跳、投掷、攀爬等动作与运动,强化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反应的敏捷度,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状,除了日常的锻炼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外,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也要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当然,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积累,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容易打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只有通过合理的体能训练,才能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小学生抵抗风险的能力,再配合一些安全教育,从而减少体育教学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康是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是从根本上渗透安全意识。
6.融合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与保护能力
除了意识上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会小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保护与保护他人,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前,小学生必须穿戴适合体育运动的服装,如宽松的衣裤,运动鞋,不可穿皮鞋、紧身衣裤等束缚运动的服装。必要时,取下身上佩戴的饰品,防止发生勒、勾等现象。在开展运动前,尤其是一些对抗类竞技运动前,自觉开展热身活动,舒展一下筋骨,灵活一下韧带,避免在活动时拉上。踢足球时,穿足球鞋,避免因为鞋子不适宜而发生滑倒或者足部损伤事故。如果发生了意外事故,身边的同学应主动立即报告给体育教师,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救治工作。比如,去校医室找当班校医来现场,避免触碰和不适宜的搬运造成二次伤害。遇到有同学因低血糖晕倒时,可以依靠喂食小糖块来缓解。保证小学生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第一时间得到良好的救助。医治后,要采取适宜的康复措施,如静养、慢动、食疗等方式,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这些都是平时课堂上所灌输的一些要点。当然,体育教师毕竟不具备医学背景,不可能面面俱到,自身的专业水平有限。这时,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放映一些相关的短片,达到科普的目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包括运动教学、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等,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7.提高体育运动器材与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
除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与学校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也不容忽视。其中体育器材与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最容易暴露安全隐患的地方,还是安全事故的多发点位。然而,这类安全事故一般属于外部因素引发的,是完全可以在事前发现能避免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高对体育运动器材与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
例如,安排专人专时对体育器材尤其是一些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器材进行检查,如对户外运动器材检查,看是否牢固,是否有螺栓松动,是否有变形出现一些尖锐边缘。体育场地是否平整,有没有坑陷,是否有石子、玻璃渣等物体。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需要更换维护的设施也需要及时维护,预留专项资金,避免因为资金的问题造成工作拖延,严禁遗留安全隐患问题。在使用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时,当班体育教师应带领小学生养成使用前仔细查验的习惯与意识,在确定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安全无异样时方可进行使用。
总之,《标准》提出要“通过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体育教学工作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体育教学从娃娃抓起”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口号。“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体育教学的工作难点与重点,对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体育教师担负重要的职责。体育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才能通过不断的引导与培养,提升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基于此,才能不断向着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张广杰.课堂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贯彻[J].明日,2017(36).
[2]张彦彦.让安全为体育课堂保驾护航——浅谈小学体育课堂上渗透安全意识教育的策略[J].好家长,2016(04).
[3]杜庆.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J].体育风尚,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