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2023-02-28赵可可沈谢婷张诗樱
高 勤 陈 颖 赵可可 沈谢婷 张诗樱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省泰州市 225300
近年来,随着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关注日益提升,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高职护理教育和研究生护理教育的有效衔接,专升本护理人才培养应运而生。高等护理教育始终把培养本科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列为教学重点[1]。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包括临床处置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 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2],是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关于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研究开始较早,但是对专升本护理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临床综合能力仍然与护理实践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某市本科院校专升本护理专业新生临床综合能力现状,分析专升本护理新生入学时临床综合能力特点,为高等学校针对专升本护生开展本科阶段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市高校2021级护理专业专升本新生192例,其中男24例,女168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12±1.89)岁;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江苏省内10所专科学校。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信息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户口、毕业院校,以及一道开放性题目“在本科阶段重点想要提升的个人能力”。
1.2.2 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调查表: 采用周厚秀[2]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调查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共39道题目,包括7个维度,分别为临床处置能力(1~15题)、临床沟通能力(16~20题)、健康教育能力(21~26题)、护理科研能力(27~30题)、临床教学能力(31~32题)、临床管理能力(33~35题)和职业心理素质(36~39题),采用Likert 5级法对各指标进行计分,其中很差2分,较差4分,一般6分,较好8分,非常好10分,量表每题最低得分2分,最高10分,量表理论得分为78~390分。综合自评得分越高,临床综合能力越优秀。各条目自评分在8分以上者为完全达标,6~8分者为基本达标,6分以下为未达标。
1.3 调查方法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确保所有被调查者皆知情同意。在学院的配合下,通过问卷星当场发送问卷。调查员对填写明显错误、问卷完成时间不满3min或超过30 min的不合格问卷进行删除,从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共发放问卷195份,回收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3.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均值、率,分析t检验及方差分析,取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得分比较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在性别和户口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毕业院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得分比较分)
2.2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平均水平 临床综合能力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临床管理能力,然后依次是职业心理素质、临床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处置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得分最低的是临床科研能力,见表2。
表2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分)
2.3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及其各维度达标情况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川综合能力,其中10.42%的专升本护生临床综合能力完全达标,60.42%的专升本护生基本达标,29.17%的专升本护生不达标,见表3。
表3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总分及其各维度达标情况[n(%)]
3 讨论
3.1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专升本护理新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在性别和户口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来自不同专科院校的护理新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各专科院校对护生在校教育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有的院校注重护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院校侧重于较早关注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中开展临床情景模拟或标准化病人等教学形式;其次,可能与护生实习期间的培养有关,高校往往会参考护生的生源地和在校表现为护生分配实习医院,不同的实习医院带教模式和带教重点亦有所不同,在基础带教的基础上,有的实习医院会开展特色带教,如每周安排实习生小讲座,实习生疑难病例查房,实习生临床论文写作等,对提升实习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影响较大。
3.2 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现状 本文结果显示,专升本护理新生临床综合能力均分为(6.97±1.11)分,临床综合能力的总体水平较低,7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为临床管理能力,依次是职业心理素质、临床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处置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得分最低的是临床科研能力。在本研究中,在临床综合能力总均分中,能力未达标占比29.17%,其中临床科研能力未达标人数达110人,占比57.29%,临床教学能力未达标人数达120人,占比62.50%。这与表2中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专升本护理新生通过专科阶段的学习和实习,已经具有一定的临床管理能力和较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可以做到维护病区环境整洁安全有序,保持抢救和护理用品完好齐全,并且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相关护理制度。同时,专升本护理新生具有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始终保持较好的求知欲,探求知识,钻研业务,吃苦耐劳,热爱且愿意从事护理职业,具有承受一定压力的能力,但是由于专科阶段学习时间紧迫,知识体系的薄弱,在临床教学和临床科研能力上较为欠缺,较普通本科护理毕业生相比在理论讲授和操作示范表现较差,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护理科研。张焕等[3]研究显示,多数护士对临床数据资料处理能力较差,尤其是统计学知识的运用较为欠缺;多数大专院校没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导致专升本学生护理科研基础薄弱[4]。因此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高校应重点针对专升本护理新生的知识特点开展教学,为专升本护理新生提供教学展示的机会,增开护理科研相关课程,有条件的情况下,在本科阶段为具有能力的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等,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提高专升本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4 对高校专升本护生教学的启示
4.1 因材施教,优化专升本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专升本护理新生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在开展专升本本科阶段教育之前,需要通过调查问卷、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生源特点,了解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培养方案和已经开展过的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本研究表明,专升本新生在突发事件应对、临床交流教学、临床科研等方面能力欠缺,提醒在本科阶段需要强化对学生其方面的培养,如在专升本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护理研究》《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等护理科研相关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通过考试的形式来提高护生资料处理能力,减少科研路上的阻碍,为今后开展临床科研奠定基础;任课老师在传授护理知识的同时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等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意识,增加学生对护理科研的兴趣。张金峰等[5]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文献读书会、搭建护生科研基地、鼓励护生参与护理实践的相关课题等多种方法,可以增强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角色转变,发挥专升本护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医学教育不断变革的当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理念代替,所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理念变革的需要[6]。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护理本科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7]。专升本护理新生在专科阶段已经接受过护理相关知识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授课形式已经非常了解,如果在本科阶段仍然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单一的输出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专升本护生感觉专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没有必要本科阶段重新学习一遍,会对教学产生抵触,导致较差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在本科阶段,针对专升本护生对护理专业知识有一定学习,但是掌握不够深入,学习不够系统的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开展翻转课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或者临床案例综合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做到课前提前准备,课堂参与展示,课后总结反思,充分发挥专升本护生在本科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提高护生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发挥本科护理教育在专升本护理教育中的作用。
4.3 多措并举,强化综合实训,提升专升本护生临床综合能力 本研究表明,专转本护理新生在入学时临床综合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且通过本研究中主观题问答发现,专转本护理新生在进入本科阶段重点想要提升个人的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专转本护生在掌握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希望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希望能够参与到临床教学、临床护理科研中,所以在本科阶段,高校应将提升专转本护理新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作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点[8]。建议针对专升本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现状,结合专转本护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临床实习经验,在本科阶段通过开展综合实训的方式提升护生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打破各门学科界限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整和融合,如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健康教育学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学科融入到护理综合技能实训案例中,完成切实有效的护理综合技能实训方案,以临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切入点,打破学科壁垒,采取学生主导、教师辅助引导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运用专业所学知识进行突发事件研判,任务分工,团队协作,提高护生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而提升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