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梗死后抑郁、失眠的疗效分析
2023-02-28张小芬
张小芬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 3511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因其致残率、致死率高,使患者的生活、健康受到极大影响。CI发病均较急骤,且病程长,功能恢复慢,患者难以接受突发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肢体无力等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障碍,易出现抑郁、失眠等情况,给疾病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临床上有效缓解CI后抑郁、失眠症状,有助于提升CI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临床致残率、死亡率。因此使CI患者的抑郁、失眠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艾司西酞普兰可使机体内5-羟色胺(5-HT)的浓度上升,以改善神经的传导功能,对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有效调节,进而改善抑郁情绪[1]。有研究证实右佐匹克隆可促使患者的睡眠时间得以延长、睡眠质量得以改善,从而改善其精神状态,进一步减轻其心理上的障碍[2-3]。为了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抑郁、失眠状况,从而进一步改善预后,本文旨在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右佐匹克隆对于脑梗死后抑郁、失眠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80例脑梗死后出现抑郁、失眠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2)颅脑CT或MRI支持脑梗死;(3)脑梗死后抑郁、失眠的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及失眠的诊断标准;(4)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5)无治疗药物的过敏情况。排除标准:(1)脑梗死发病前存在失语、失认、痴呆、意识障碍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3)孕产妇;(4)既往有慢性失眠、癫痫、精神障碍病史及阳性家族史者;(5)既往曾应用安眠药、抗抑郁焦虑药物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6~78(64.025±9.06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8(67.100±6.92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如抗栓、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循环等。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百洛特)治疗,用量为第1周10mg/次,1次/d,第2周起改为20mg/次,1次/d,均为早饭后口服。观察组给予百洛特+右佐匹克隆(伊坦宁)治疗, 百洛特用法同对照组, 伊坦宁用法为3mg/d,睡前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病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来评定患者的抑郁病情:分别为正常(≤7分)、轻度抑郁(8~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24分)。
1.3.2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来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满分21分):分别为正常(≤7分)、轻度睡眠障碍(8~11分)、中度睡眠障碍(12~16分)、重度睡眠障碍(17~21分)。
1.3.3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抑郁及失眠的相关症状较前明显好转,HAMD及PSQI分值减少幅度≥50%;有效:患者抑郁及失眠的相关症状较前有所好转,HAMD及PSQI分值减少幅度达25%~49%;无效:患者抑郁及失眠的相关症状无改善,HAMD及PSQI分值减少幅度<2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4 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头痛、头晕、嗜睡、口干、胃肠反应等)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HAMD分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HAMD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HAMD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HAMD分值对比分)
2.2 治疗前后两组PSQI分值对比 治疗前,两组PSQI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PSQI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PSQI分值对比分)
2.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比对照组的75.0%高(χ2=6.275,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7,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多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活动、感觉障碍等,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患者易出现抑郁情绪,进而对其睡眠质量产生影响[4]。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低落、思维的迟缓、意志的减退等方面[5]。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增多、睡眠维持障碍等方面。CI患者并发抑郁失眠会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语言、吞咽、肢体等方面的功能恢复较慢,使临床致残率、病死率升高。因此CI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及睡眠质量的提升对其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极其重要。对患者行心理疏导可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及时给予药物干预,益于症状的缓解及预后的改善。CI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合并基础病较多,因此选择易耐受且不良反应小的抗抑郁与镇静催眠药至关重要。
艾司西酞普兰为5-HT的再摄取抑制剂,可对突触前膜的5-HT再摄取力产生有选择的干扰,致使5-HT在突触间隙发生聚集,同时可强化神经细胞内5-HT的传递效能,最终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得以改善[6-7]。该药见效快,患者一般服药2周后可逐渐起效,同时该药有神经保护的作用,可预防抑郁症状复发[8-9]。且艾司西酞普兰的药物相互作用少,不损害肝肾功能,老年患者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高,用药安全性好[10]。
本文结果显示,经8周治疗后,两组的HAMD及PSQI分值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右佐匹克隆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对脑梗死后抑郁、失眠状态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右佐匹克隆对脑梗死后抑郁、失眠状态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积极效用,既可缓解抑郁状态,又可改善睡眠质量,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