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是亲子旅行的意义
2023-02-28米娜朱怡颖
文|米娜 朱怡颖
近年来,随着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日益提高,许多家长选择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认为带娃旅行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对此持反对态度。带娃旅行,会止于观光还是能助力孩子成长?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出行期间遇到的新问题?据此,我们邀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对抱有疑惑的家长有所启发。
嘉宾丁如一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嘉宾常亚慧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教育家》:当带娃旅行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一些家长发出“从中产到破产只要一个暑假”等声音。在您看来,对带娃旅行为何会产生两极分化的态度?
丁如一:家长对于带娃旅行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长教育理念的差异。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些家长认为,带娃旅行对于开阔孩子眼界、接触和体验不同事物、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乃至心理和情绪的正向调节都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自身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允许进行这项活动,这部分家长就成为带娃旅行坚定的支持者。而在另外一部分家长的认知中,带娃旅行本身并不具备重要的教育意义,与其将时间和经济成本投入这项活动,还不如报辅导班、兴趣班来得实在,因此并不热衷于带娃旅行。
当然,介于这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之间,还有一部分持“中立”态度的家长。于他们而言,当对带娃旅行的认可受制于经济、时间、精力等客观因素以致无法实现,不得不臣服于现实时,这种无法达到内心的目标与期待的落差感甚至会生发出“有心无力”的负面情绪。
《教育家》:选择带娃旅行的家长中,还存在一种声音——明明一切很完美,但孩子更像在被迫接受。旅途中孩子表现被动,家长应该怎么做?
丁如一: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在旅途中家长依旧不肯“放权”,始终将孩子置于被控制的地位,那么孩子有抵触的情绪是难以避免的。在我们的咨询中,很多孩子在父母长期的管控下所表现出的“被动”和“顺从”,其实是一种对自我权利的“放弃”,这一点投射在亲子旅行中亦是如此。此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观念上“去自我中心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比如,孩子真正喜欢的是怎样的旅行;如果我是孩子,对父母这样的安排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等。进而将权利交给孩子,提高孩子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此外,家长也要理性认识到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认知水平差异,提高自己的情绪觉察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旅途中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孩子的“负能量”,减少家庭成员间负面情绪的蔓延。
《教育家》:一些家长认为“娃太小,带出去了也记不住”。如果孩子因年龄太小而记不住旅行过程,家长还有必要带他们出行吗?
常亚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带娃旅行与带娃旅游是不一样的。带娃旅游是亲子一同出游,重在“游”,过程多是观光、娱乐等;带娃旅行,则偏重于“行”,更多的是强调亲子在活动过程中的交流及感受,它可以是促进亲子关系、亲子共同成长的一种方式。区分清楚二者的重点后,可能会发现带娃旅行与孩子的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孩子年龄较小,需要家长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应对旅行途中发生的突发状况。若孩子的年龄与家庭的实际情况满足自驾的条件,也可以选择亲子自驾游,放慢脚步,在合适的地方多做停留,加深对这场旅行的印象。
其次,家长需在制定计划时明确谁是旅行的主体,即想清楚是自己要单独旅行还是想带孩子出行。若是想带孩子出行,需要将孩子作为核心主体来计划整个行程,重心放在孩子的体验与亲子情感的加深上;若是家长自己想游玩,那不该将孩子作为出行的借口,开启一场以自己为主体的并不适合孩子的旅行。
《教育家》:从出游前的制定计划到旅行结束,如何科学分工,做到既能提升孩子的参与感,让他们享受这场旅行,又能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丁如一: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旅行之前家长首先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做好他们的心理建设。比如告诉孩子我们要去哪里、坐多久的飞机、去玩什么东西等。通过这样反复的“解释”给予孩子充分的确定感和安全感,使他们面对冗长的旅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预期,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让旅行顺利进行。
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将目的地的选择、旅行计划的制定乃至机票和酒店的预订等事项交给孩子去尝试、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从旁协助。这不单是锻炼孩子处理事情能力的一次绝佳机会,同时在过程中获得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也会成为孩子爱上旅行、享受旅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家长之间做好分工,明确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互相理解和协商,对孩子来说也会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教育家》:一些父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他们更为独特的亲子旅行方式,比如走到哪儿就在当地上学的“流浪”模式。但也有不少父母对此表示反对。在您看来,这种“流浪”模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哪些影响?
常亚慧:万事皆有两面性。有的父母不太能接受“流浪”模式,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有系统化的组织制度,他们选择学校教育,就是想融入系统化的组织制度,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有序的成长空间。而有的父母选择“流浪”模式,可能是他们有能力为孩子创造更加自由、选择面更广、成长空间更大的生活环境,担心学校的组织制度与孩子的家庭生活安排之间产生冲突。对于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而言,也许这就是最适合他的成长方式,不仅有助于锻炼孩子面对外界不确定性的能力,还能让他们见识到生活的多样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张力结构,在于我们如何平衡学校依靠组织制度的生活和家庭以个体自由与幸福情感为主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当然,考量与平衡的过程非常考验家长和孩子。总之,适合家庭与孩子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教育家》:亲子旅行必须出远门吗?后疫情时代,该如何开展安全有效的亲子旅行活动?
常亚慧:亲子旅行不一定要出远门,一同在小区内活动,转转家门口的公园,也是不错的方式。人类学家项飙提出我们需要关注身边500米之内的人和事,将注意力收回较近的生活圈,我赞同这个观点。亲子走进社区,观察周边环境的变化,与他人进行交流,家长适应孩子的节奏,陪他们玩花坛边的沙子、看草丛中的虫子等,见识家门外的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达到旅行的目的。
面对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需要积极接纳并调整状态,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比如,若需长期居家,我们首先要与家人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以保证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其次要坚持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找回轻松和愉快的情绪。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父母应以孩子为中心,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读物。我的孩子即将步入中学,居家期间我们为他选择了人物史、科学史方面的书籍,想让孩子理解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文化形成理路,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待他看完这类书籍,我们再系统地开展专辑阅读。此外,亲子还可以一同玩桌游。有许多适合亲子的益智游戏,可以在游戏中开发孩子的智力,锻炼他们的思维。以上几种方式,与带娃出游一样,虽不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也能促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