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社会比较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

2023-02-28黄媚娇陈思妍

旅游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炫耀性浏览者意向

熊 伟,黄媚娇,陈思妍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移动社交媒体重新塑造旅游者的信息传播和分享行为[1],这些在社交媒体平台由旅游者自动发布和生成的信息内容,如评论、视频、博客、图像被概念化为旅游者生成内容(tourist generated content,TGC)[2]。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指出,73.98%的出境游客表示自己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旅游经历,微信朋友圈成为主要的分享渠道①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7—2018)[EB/OL].[2021-09-10].https://cn.wtcf.org.cn/20180913/e2534e05-c7b8-441c-916c-d99c5372aca4.html.。在旅游营销领域,旅游者生成内容被视为旅游信息搜索的重要来源,并成为旅游需求的关键驱动力[3-4]。因此,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激励旅游者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高质量的内容,刺激其他用户的潜在旅游需求,成为在线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5]。

在学术界,大量研究探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从功能主义视角探讨信息浏览者采纳和使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影响因素,如内容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等[6-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对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的验证多基于用户自身的感知,浏览者可感知到的一种或多种内容属性[7]。近年来,由于消费主义的兴起,炫耀性消费理念席卷社交媒体空间,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具有炫耀性的商品符号,来体现社会地位和所属的群体或阶级[8],为此,用户生成内容的象征性意义开始得到学者的重视,且表明旅游与休闲成为炫耀性的旅游分享内容中不可忽视的符号之一[9]。在旅游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从信息发布者的视角探讨炫耀性旅游分享行为的内外动机、特点及影响[10],缺乏对信息浏览者的关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炫耀性特征是否会激发浏览者的消费意向或行为值得进一步探讨。

再者,情绪作为影响社交媒体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常常被用来解释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过程,为此,大量学者对用户生成内容所引发的情绪进行研究。其中,由于社会比较所产生的妒忌情绪成为研究热点,但作为妒忌情绪前因的相对剥夺感却未得到重视。与具有自动化和无意识特征的妒忌情绪不同的是[11-12],相对剥夺感具有认知与情绪并存的特征,个体很明显地意识到差距和不公平[13]。在社交媒体炫耀性生成内容的语境下,向上的社会比较使信息浏览者感到自己基本的权利被剥夺,这种剥夺感容易造成负面效果[14]。因而,相对剥夺感和旅游妒忌是否在旅游者生成内容与旅游意向关系中起链式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问题。

综上,本研究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探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炫耀性(perceived conspicuousness,PC)对浏览者的旅游意向(travel intention,TI)的影响,并验证旅游妒忌(travel envy,TE)和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这两种社会比较情绪在这种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丰富有关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研究框架和实证成果;从实践层面上,为个体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社交媒体的旅游口碑营销提供理论指导,以提升自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健康和社交网络幸福感。

1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200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进行定义时,强调其特点为互联网公开性、非专业性以及劳动创造性,其关键在于是用户而非在线企业或媒体来创建的内容。旅游者生成内容是由用户生成内容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指的是由旅游者依据自身的旅游经历来创作,并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共享的内容[2,15]。需要指出的是,生成内容的旅游者以业余人士为主,而非以广告和营销为目的的品牌方团队人员或广告专家[15]。在本研究中,旅游者生成内容被界定为:(1)发布主体为旅游者;(2)发布内容为旅游者分享的旅游体验、经验与感想,属于业余创作;(3)发表载体为虚拟社区或平台。

1.1 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与旅游意向

社会影响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作为解释旅游者生成内容影响个体旅游意向的内在机制,广泛应用于社交网络行为、网络购买等研究领域。社会影响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SIT)认为,个人的行为意向和决策受他人观点的影响,主要的机制包括认同和内化[16]。其中,认同机制主要是指,为维护社交关系而采纳他人有用的、可信任的观点[16]。刁雅静等发现,朋友圈广告信息的感知有用性符合认同机制,对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17]。在旅游研究领域,感知有用性代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实用性或功能性特征,被认为是影响目的地访问意向或旅游意向的首要因素[18-19],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这一积极效应[6]。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浏览者的旅游意向

另外,内化机制则是指,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优化而采纳他人的观点[16]。以往的研究认为,网络信息浏览者容易将发布者的价值观或品位内化为自己的兴趣感知,这一过程与社会比较理论不谋而合[20]。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发达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提供便利,而这些信息会刺激浏览者自发产生社会比较,并影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感表达[21]。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即刻性、跨地域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促使其成为社会比较的重要场域[8],越来越多消费者将旅游分享作为展示社会地位和拓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22-23],而浏览者对这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炫耀性内容的感知会促使他们将发布者作为参照对象进行上行社会比较,并为了保持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而有意识地与发布者保持一致,从而产生到同一地方旅游的欲望[9]。尽管有学者意识到象征性意义的存在和重要性[24],但未将其作为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去进行重点关注。为此,本研究将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炫耀性定义为,信息浏览者感知到旅游者生成内容中象征发布者身份、财富和地位等方面的炫耀程度,并对感知炫耀性与旅游意向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验证,提出以下假设:

H2: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感知炫耀性正向影响浏览者的旅游意向

1.2 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与社会比较情绪

在心理学与社交媒体的相关研究中,由上行或下行社会比较诱发的情绪被定义为社会比较情绪,包括妒忌、相对剥夺感、满足感、自尊等情绪[25]。根据旅游情境和研究目的,本文重点关注两种典型的上行社会比较情绪,即旅游妒忌和相对剥夺感。其中,妒忌是常见的社会比较情绪,大量研究表明,浏览发布者的积极生成内容会引发用户产生妒忌情绪[8,26],社交媒体成为诱发妒忌的重要平台。在旅游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将由旅游者生成内容所引发的妒忌概念化为旅游妒忌,是基于旅游情境的一种特殊妒忌类型[27],但并非所有的旅游者生成内容都能产生妒忌情绪,这与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密切相关。Ayeh等证明,感知有用性主要诱发积极情绪而非消极情绪[7],有用的旅游帖子与较低的妒忌相关[25]。但同时,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更倾向展示积极的、理想的自我,信息也更加具有炫耀性和夸张性[28],易让受众感到发布者在表现优越感,从而引发上行社会比较,并最终引发妒忌情绪。例如,张铮等发现,朋友圈的炫耀性内容导致观者产生妒忌心理[10],同时,相比物质性的内容(如物品、金钱),旅游休闲类的用户生成内容更容易诱发妒忌情绪的产生[29-30]。

然而,在社会心理学中,虽然相对剥夺感与妒忌情绪同样来源于社会比较,但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妒忌情绪体现了妒忌者对妒忌物的渴望,是一种“别人拥有,我想有”的“想得”情绪[24];相对剥夺感是由不公平感导致的情绪结果,是一种“别人拥有,我本该有”的“怨愤于未得”情绪[13]。同时,妒忌只是社会比较引起的相对浅层的情绪,而相对剥夺感却是诱发妒忌的更深层的情绪[31]。相对剥夺感与个体的经济和/或社会条件与某些参照群体之间感知到存在的差距有关,是个体对自身不利地位和竞争劣势的感知,从而经历“有权得到的东西被剥夺”的体验[32]。社会心理学认为,相对剥夺感是洞察包括妒忌在内的任何消极情绪的内在来源[31],当个人在社会比较中感受到相对剥夺感时,妒忌情绪会更明显[33],甚至有证据显示,相对剥夺感会直接影响妒忌[34]。

另外,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具有间接的理论依据。一方面,用户生成内容的感知有用性可增加个体对活动的感知,并由此产生与活动参与者的亲近感,这些过程不易造成相对剥夺感[35]。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信息已成为影响网络用户社会公平感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信息偏优势化,尤其是炫耀性的生成内容,会影响受众对自身处境的判断,强化其不公平感,从而导致相对剥夺感[36]。由此可见,用户生成内容对浏览者相对剥夺的预测作用与其特征有关。在旅游研究视角下,旅游者生成内容作为个体的积极展示信息之一[37],浏览者感知到的有用性和炫耀性对相对剥夺感的预测具有相反方向。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相对剥夺感在感知有用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负向中介作用

H4:相对剥夺感在感知炫耀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

1.3 社会比较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大量的学者将妒忌情绪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在用户生成内容与个体身心健康或行为表现的关系中的作用[38-39]。根据情绪体验的稳定性,可将妒忌分为特质妒忌和情境妒忌,特质妒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是由于习惯性的消极比较而产生的挫折情绪特质,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而情境妒忌是一种嵌套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当中的负性情绪状态,表现出消极心境、敌对等情绪[24]。一般来说,情境妒忌对行为反应的预测要超过特质妒忌[23]。在身心健康方面,使用社交网站或被动浏览他人信息会通过妒忌的中介作用诱发抑郁[39],而在行为表现方面,物质主义会通过妒忌的中介作用预测冲动购物[38]。在旅游研究领域,已有学者证实旅游妒忌会正向预测受众的旅游意向[27],并有证据表明社交网站上的奢侈性旅游分享会通过妒忌情绪预测浏览者出游同一目的地的意向[9]。

另外,相对剥夺感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关系也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容易引发网络人际关系成瘾、游戏成瘾、过激行为和集群攻击等行为[40-41],在这些语境下,相对剥夺感对个体网络行为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对于企业而言,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相对剥夺感容易造成用户活跃度不足、参与度减弱、变成“僵尸”用户,不利于社交媒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42]。然而,在消费研究领域,有学者认为,高相对剥夺感的个体会购买稀有产品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43],并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显示自身并非处于劣势地位[44]。在旅游研究中,相对剥夺感被认为在旅游活动中涉及的各类利益主体中广泛存在,但目前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45]。社交媒体与旅游消费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展示的旅游图片会增加浏览者的相对剥夺感,并进一步影响其认知和情感[14]。

由此可见,旅游妒忌和相对剥夺感都可能成为旅游者生成内容与旅游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再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将考虑这两种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并提出以下假设:

H5:相对剥夺感和旅游妒忌在感知有用性和旅游意向之间起负向链式中介作用

H6:相对剥夺感和旅游妒忌在感知炫耀性和旅游意向之间起正向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假设模型图Fig.1 Hypothesis model

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测量工具

感知炫耀性的测量参考和修订O’Cass 和McEwen[46]、Shukla[47]的研究量表,共包括5 个题项。感知有用性量表修订Ayeh 等[7]设计的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感知有用性量表,共3 个题项。旅游妒忌采用Hajli等[27]结合社交媒体开发的旅游妒忌量表,共5 个题项。相对剥夺感参考Callan 等[48]编制的相对剥夺感量表,共3 个题项。旅游意向的测量借鉴刘力[49]开发的经典量表,共3 个题项。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信息。除人口统计信息外,以上量表均采取Likert 5点式评分,从1~5分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认同程度递增,最后计算均值处理,分数越高说明该变量的水平越高。量表的具体条目见表1。

表1 量表的信度检验Tab.1 Tes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2.2 数据收集

为排除社交媒体平台异质性的影响,本研究重点考察微信朋友圈的旅游者生成内容。向被调查者简要介绍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概念,并参照Crusius和Lange[50]的做法,要求被试立刻回想一条最近10天内看到的他人发布的关于旅游经历的朋友圈,如果被试明确表示能回想起这条朋友圈信息的重要细节,则进入量表的填写,反之则退出问卷作答程序。

在正式调研之前,先根据误差幅度和置信度水平确定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参考Xiong等的研究[51],本研究使用计算样本量大小的Rao软件①Rao软件的网页地址为http://www.raosoft.com/samplesize.html。,得出如需达到95%置信度水平、误差幅度为5%的最小样本量约为377,即为本研究的最小样本量。问卷于2020年1 月1—30 日通过Credamo 平台②Credamo平台的网页地址为https://www.credamo.com。的数据集市进行发放,发放过程如下:首先,作为微信的用户,10名研究小组成员分别报告了其联系人总数,从600到1000 不等。其次,由于通讯录上的别名/姓名是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的,研究小组成员对每个联系人进行了数字编码(从1开始),从而形成了10个由号码和别名组成的联系人列表。再次,通过Excel的RANDBETWEEN(bottom,top)函数从以上每10个列表中选择100 个随机数字,共获得联系人1000个。研究小组成员随后通过微信聊天窗口将链接转发给联系人,说明调研意图,邀请其参与调查,共成功发送在线问卷链接958 份,回收完整问卷557份,剔除填写时间过短(小于1 分钟)和存在大量重复选项的无效问卷92 份,最终得到465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3.5%。

统计显示,样本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占比57.4%;年龄主体为18~25 岁(54.2%)和26~35 岁(30.5%),其次是36~45岁(8.4%),18岁以下及45岁以上的样本较少;在职业分布上,学生占总样本的43.2%,企业员工占总体样本的23.9%,政府职员占总样本的18.9%;样本的受教育程度以“大学及以上”为主,占95.1%;在月收入方面,月收入2000 元以下的人群占比最大(36.6%),其次是月收入在5001元~10 000元(29.7%)的群体。

2.3 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使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使用Smart-PLS 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PLSSEM)的测算,用于检验链式中介效应。链式(或称序列)中介模型表示中介变量之间存在顺序关系,即前置中介变量会影响后置中介变量,进而构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过程机制[52]。PLS-SEM 模型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说明构念和潜变量之间关系的测量模型,另一个是说明构念之间关系的内部模型[53]。与基于协方差分析的结构方程建模方法相比,PLS-SEM 更适合探索新的理论模型,在参数估计方面效率更高。总体而言,PLS-SEM的使用可以使旅游研究者基于理论基础来探索和验证假设,同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54-55]。

3 数据分析

3.1 测量模型

考虑到采用自呈式报告获取数据容易造成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测算。一方面,Harman单因子检验的结果表明,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4个,而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累计为33.33%,低于临界值40%[56]。另一方面,PLS-SEM中共线性问题根据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进行判断,结果显示,感知炫耀性(2.94)、感知有用性(2.01)、相对剥夺感(2.47)、旅游妒忌(2.38)和旅游意向(2.43)的最大VIF值均低于3.3的阈值[52]。因此,本研究没有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首先,根据Hair等提出的标准[53],各个构念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α)均在0.76 及以上,且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均大于0.8,表明所采纳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其次,感知炫耀性的载荷因子(0.70~0.89)、感知有用性的载荷因子(0.85~0.87)、相对剥夺感的载荷因子(0.71~0.91)、旅游妒忌的载荷因子(0.88~0.90)、旅游意向的载荷因子(0.87~0.90)均达到Hair 等的界定标准(大于0.7)[53]。同时,平均方差变异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均大于0.5,聚敛效度较为理想。而在区别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Fornell-Larcker准则和异质-单质比率(heterotrait-monotrait ratio,HTMT)值作为参考指标。表2 显示,对角线的AVE 平方根(Fornell-Larcker 值)均大于相关系数,HTMT 值均低于0.9,均达到Hair 等建议的判断标准,说明本研究构念的区别效度可接受。

表2 量表的效度检验Tab.2 Test of validity of the scale

3.2 结构模型

内部模型结果(图2 和表3)主要包括决定系数R2和路径系数β[52],关于决定系数R2,结果表明,25%的旅游意向方差是由所有的变量引起的,而64%的旅游妒忌方差是由感知有用性、感知炫耀性和相对剥夺感引起的,17%的相对剥夺感方差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炫耀性引起。此外,PLS-SEM一般采用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 作为模型可行性验证的指标,本研究的SRMR为0.056,低于标准阈值0.08,表示模型可接受。

图2 结构模型结果Fig.2 The results of structural model

在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路径系数β的结果(表3)显示,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感知有用性正向预测旅游意向(β=0.49,p<0.001),支持H1;感知炫耀性对旅游意向无显著预测作用(β=0.01,p>0.05),拒绝H2;相对剥夺感在感知有用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负向中介作用(β=-0.13,p<0.001),而在感知炫耀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β=0.32,p<0.001),支持H3 和H4;相对剥夺感和旅游妒忌在感知有用性(β=0.01,p>0.05)、感知炫耀性(β=-0.02,p>0.05)和旅游意向关系中不起链式作用,拒绝H5和H6。

表3 中介效应检验Tab.3 The results of mediating effect test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讨论

本研究发现,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感知有用性正向预测旅游意向,而感知炫耀性无显著预测作用。这一结论再次证实旅游者生成内容对旅游行为决策的正向作用[18-19],并说明认同机制对促进旅游行为意向的积极作用[16]。但旅游者生成内容的象征性意义对旅游行为决策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进行如下解释:感知炫耀性可能会让浏览者有意识地想要通过参与类似的活动与发布者保持一致性,从而刺激旅游欲望的产生[9],这是社会比较的异化过程。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反射过程与参照对象“共沐荣光”,通过对他人的肯定来完成自我整合,即存在同化过程。而以上的异化和同化可以作为内化机制的两种过程进行相互抵消,达到心理社会平衡[57],从而导致结果的不显著。

另外,本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在感知有用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负向中介作用,而在感知炫耀性和旅游妒忌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这一结论再次证实关注旅游者生成内容特征的必要性。相对剥夺感本质是由不公平导致的情绪结果,是一种“别人拥有,我本该有”的“怨愤于未得”情绪[13]。旅游与休闲体验常常不太容易被察觉,但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展示的桎梏,其作为一种彰显身份地位的信息得到了跨时空的极大传播[58]。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会影响浏览者对自我处境的判断,如果内容对其有用,则降低相对剥夺感,但炫耀性会引发不公平感,进而诱发妒忌。

尽管相对剥夺感对旅游妒忌的预测作用得到证实,但本研究并未发现这两个变量在旅游者生成内容与旅游意向之间的链式作用。从数据角度来看,其很大原因在于旅游妒忌未能显著预测旅游意向,这与以往关于社交媒体妒忌情绪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例如,王新月等认为,妒忌情绪正向中介社交媒体的积极展示信息与购买意向的关系[39]。在文化社会里,妒忌却常常被认为是不道德和可耻的,这一观点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因此,妒忌者会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他人的妒忌[59]。在本研究的语境下,尽管感知有用性、炫耀性都可通过相对剥夺感预测旅游妒忌,但旅游妒忌不会进一步转化为行为意向,这可能是因为即使旅游者生成内容诱发了浏览者的妒忌情绪,但由于其意识到妒忌是社会不赞许的情绪反应,故而进行自我掩饰,即妒忌情绪的易变性会对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24]。

4.2 研究启示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包括以下3 个方面。第一,本研究加深了学术界对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特征如何作用于旅游意向的理解,为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旅游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第二,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关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新特征,即受众感知到的炫耀性特征,是对社交媒体中有关旅游的研究话题的深层扩展。第三,本研究证实旅游者生成内容的炫耀性正向预测相对剥夺感,首次揭示这种与不公平感相关的情绪在旅游相关的社交媒体中被诱发的可能性,为后续旅游者生成内容的情绪结果提供新的方向。

目前的社交媒体营销擅长让旅游或休闲消费成为某种象征性的“标签”,试图利用潜在旅游者的妒忌、攀比等心理特征刺激旅游意向,但本研究发现,旅游妒忌并无直接的影响效应,反而会受到相对剥夺感的影响从而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提供3 个方面的管理启示。首先,旅游社交媒体营销者要引导旅游者发布高质量的帖子,为发布实用性帖子的旅游者实施奖励或积分制度。其次,旅游社交媒体营销要警惕炫耀性帖子的负面作用,旅游和休闲是否会随着“炫富”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新型社会不平等的鼓动者,进而影响旅游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旅游企业和相关利益群体进一步思考。

再次,针对具有炫耀性特征的帖子造成的社会情绪舆论,应做好及时的跟踪和处理。在自媒体时代,旅游者生成内容的传播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伪名媛”和“旅拍阔少”以及类似的热搜层出不穷,酒店、餐饮、旅行社等企业主体很难控制评论病毒式的扩散,因此,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社交媒体舆情处理系统,及时关注由炫耀性旅游帖子造成的负向群体情绪,同时做好舆论发酵后的快速回应和及时补救等措施,将舆情对行业的影响降至最低。

最后,旅游者应认真辨识自身情绪以进行理性的旅游决策。本研究发现,受众的情绪反应中旅游妒忌和相对剥夺感两种消极情绪并存,而旅游者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状态性的,也可能会产生持续影响,关键在于识别自身情绪,辨识使自身产生旅游意向的情绪驱动力,以利于产生理性的旅游决策,并适当进行自身情绪调节以提升自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健康和社交网络幸福感。

4.3 研究局限与启示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展开。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采用的是回溯式和自呈式的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虽然此类方法已经被相关研究普遍使用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有可能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引入内隐联想测试实验研究法,对受众的旅游意向、旅游满意度等变量进行测量。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本文仅关注了感知有用性和炫耀性,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关注旅游者生成内容的不同特征(如趣味性、相关性等)对受众的旅游意向的综合影响。最后,从研究对象上看,本文选取微信朋友圈上的旅游者生成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微信朋友圈传播和互动的社交关系特性,研究结果是否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上具有普适性,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猜你喜欢

炫耀性浏览者意向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为什么有人爱在朋友圈炫富?
浅析网页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新媒体界面设计中视觉传达的效率问题研究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浅谈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广告传播
浅析教学网站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体现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Flash动画设计在网站中的应用